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陕西省图书馆:用短视频活化利用古籍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4-08-30

周云岳在“数字化赋能古籍新生 —— 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会议上作主旨报告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古籍修复

《新制诸器图说》中记载的“自行车”

《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中仿做的“乐高自行车”(视频截图)


  在上周闭幕的“数字化赋能古籍新生——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会议上,陕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云岳分享了省图利用短视频促进古籍活化利用的经验做法。
  近几年,在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下,我国古籍保护利用开创出崭新局面。图书馆、高校、文博单位等古籍保护机构,在“用好”古籍上下功夫,通过数字化、公益推广、短视频等途径,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让古籍走出高阁,真正地鲜活起来。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在多年的古籍保护与活化工作中摸索了诸多经验。日前,《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了周云岳书记,听他讲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陕图经验”。

  文化艺术报:周馆长,您能介绍一下陕西省图书馆目前的馆藏古籍情况吗?省图在古籍保护与数字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云岳:陕西省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总藏量超过650余万册(件),收藏有古籍及民国文献逾40万册。古籍种类全、价值高,藏量居全省之首。
  目前,陕西省图书馆273部古籍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53部古籍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宋元刻本《碛砂藏》5646卷和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9264卷,这两部大书是陕西省图书馆两大“镇馆之宝”,因版本稀见、内容丰富,蜚声海内外。
  日常我们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古籍善本进行保护、修复、整理,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文献扫描与数据加工近50万拍。搭建“陕西省历史文献数据库”发布平台,上传古籍数字化扫描数据约27万拍。
  古籍数字化扫描完成之后,以图像形式保存,读者能够很方便地在图书馆电脑上查阅使用。去年,我们馆启动建设陕西省历史文献数据库项目,建立面向公众服务的全省珍贵古籍网站,即将开放已经完成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大家上网就能浏览查阅,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感受古籍魅力。
  除了对珍贵古籍进行大批量数字化、精选高仿复制外,我们还研发了一系列古籍元素的文创产品;创办“兰台青缃 石渠千华——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品牌活动;并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多家古籍存藏单位持续开展业务交流合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籍短视频制作方面我们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文化艺术报:陕图在利用短视频进行古籍活化的过程中,做过哪些尝试?
  周云岳:2023年陕西省图书馆参加了由国家图书馆与字节跳动公司合办的“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比赛,参赛短视频《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获得赛事最高奖项“古籍新说大奖”。
  这个视频是以我们馆藏明崇祯初刻本《新制诸器图说》为蓝本,以轻松幽默的文字结合AI关中方言配音,介绍了明代科学家王徵设计的机械“自行车”。视频中,我们历史文献部的馆员还用乐高积木仿作了一个模型,让车子能够运动起来。视频果然也受到了大众的喜欢,观看量达到250万人次,许多观众也深度参与评论,有的人认为车子能动,是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有的人认出来这辆400年前的自行车和自己在大学参加“无碳小车”时的参赛车运行原理一样。这些讨论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要重视短视频平台,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宣传古籍。
  借此契机,今年“4·23世界读书日”,我们馆承办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全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珍品短视频征集活动”,得到了54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很多不曾为人所知的图书馆“镇馆之宝”,通过短视频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引发了一股“古籍热”。
  据我所知,我们是全国把古籍短视频活化落地在陕西省范围推出大型活动的第一个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活动中,我们馆的短视频《中国古人吃甚饭?〈古今图书集成〉告诉你》获得了一等奖、短视频《从〈典籍格言〉中看古人必读的爆款书单有哪些》获得了二等奖。
  在这里要提一下,陕西省图书馆获奖视频《中国古人吃甚饭?〈古今图书集成〉告诉你》,最早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202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们馆员就想探索一下,咱们中国人古代的“大食物观”是什么,咱古代人究竟吃哪些东西。最终,通过馆藏的镇馆之宝之一《古今图书集成》发现,咱们中国古代人吃的食物真的很丰富,光是吃的种类就分了十几种,于是才创作了这个视频。

  文化艺术报:陕图似乎是找到了制作古籍短视频的密码。您认为大众关于古籍的兴趣点在哪里?陕西省图书馆抓“眼球”的秘诀是什么?
  周云岳:从数据上看,我们也应该重视短视频平台。根据抖音官方的统计,在抖音和今日头条上每天“有3000万人是在看泛古籍相关一些内容”。一天3000万人,说明大众是喜欢以视频形式了解古籍的。
  我们馆员认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在抖音上统计了国家图书馆、多家省级图书馆官方抖音账号,《典籍里的中国》账号等等,我们就想知道,每天3000万人关注泛古籍的内容,他们究竟在看什么,他们究竟喜欢看什么?结果统计就发现,许多点赞量或者评论量比较高的古籍类短视频,观众比较关注的是古籍与科学元素的结合,包括古代的机械学、医学、建筑学,也包括对《永乐大典》这样的大部头书籍中是否包含近代科学萌芽的一些讨论。
  我们过去的古籍工作比较强调古籍的版本意义,强调古籍的版式和装帧等特点,这些信息固然重要,但大众往往缺乏背景知识,可能实际上也并不关心。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地以讲授版本知识的形式去制作古籍短视频,基本就没什么流量——观众不爱看!要制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关键在于我们图书馆员们要有“网感”。
  互联网时代,古籍的活化也要会玩“梗”。一个创作者如果可以玩各种梗,那么网友就会感到亲切。《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这个视频,在讲到主人公王徵并没有在书里完全透露“自行车”的全部制作细节,而是做了一定的省略时,使用了法国数学家费马主题的背景图片,这可以算是一个“数学梗”;乐高积木复原的“自行车”运行时,背景音乐是陈奕迅的歌曲《单车》,则可以算是一个“音乐梗”。
  除了玩“梗”,也可以用一些其他形式让视频幽默起来。比如,视频《中国古人吃甚饭?〈古今图书集成〉告诉你》本来使用的是佟湘玉的AI配音作为解说,但是在讲到中国古代十几种饮食种类时,切换到了相声贯口的声音,对食品进行了罗列,并且进行了加速,从而营造出一种幽默的反差感。
  其实究竟怎么样做视频,什么才是好的视频,陕西省图书馆也才刚刚起步,正在学习。但有一条标准我觉得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那就是在创作时尽量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创作者,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挑剔的观众,看看自己创作出来的视频是不是能让自己有兴趣看下去,是否能把身边的朋友、亲属逗乐,如果可以,那就算是迈出第一步了。
  这里我们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公立机构应该谨记我们的公益属性,严格审核视频中的观点与知识点,在参与讨论时应该秉持文献学的传统观点:“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为了流量故意制造噱头和争论。

  文化艺术报: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您认为图书馆要做好古籍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还需要哪些助力?

周云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注“古籍活化”这个问题,希望图书馆员们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意味着,“古籍活化”这个事业,是可以得到国家的各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是可以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的。同时,有实力的大型公司,也愿意赞助“古籍活化”的公益文化事业。我们图书馆在这方面工作上是有帮手的,也是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
  近年来,国家对古籍事业支持力度很强,各项资金和政策扶持很多。媒体对于古籍保护修复的关注度也很高。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字节跳动公司也很关注古籍,我们陕图在2023年“识典杯”比赛中获得最高奖项“古籍新说大奖”,不仅是一个荣誉,也有实实在在的奖励,10万元奖金,此外,还有价值超过10万元的对陕西省图书馆官方抖音账号的流量奖励。阿里巴巴公司也在建设自己的古籍平台——“汉典重光”,也投入了很多资金和人力。图书馆和这样的大企业合作,获得资金支持、流量支持以及人员的培训,是很有益的事情。
  还有,就在近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字节跳动公益正式启动的第二期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中,我们馆馆藏的南宋刻元补明递修本《碛砂藏》修复保护项目也被正式确立为可实施项目,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种支持。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数字化赋能古籍活化利用的意义是什么?

周云岳: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中华古籍的修复、整理与保护只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它不应被束之高阁,更应与世人和现代生活相联结,为社会发展与生产生活提供知识服务。我们尽全力基本上做到第一步,也在步履不歇迈向第二步,促进古籍活化利用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进一步转型。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本版图片均由陕西省图书馆提供)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