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名家专栏 >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8)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6-10-07

1475855502923203.png

在半坡母系氏族遗址上,一座占地颇大的茅草屋遗址的旁边,人们挖掘出一个当年的公墓。里面有二百多个男女,他们被反剪着手,分明生前是被绳索绑着的,然后身体蜷曲,面向西方而卧,成队成行排列。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所有的解释都只能是猜测。

人们曾经对这二百多个古人类挑出几个,进行面部复原,骨骼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骨骼修长、纤细,而他们的面相,则类似今天中国岭南一带的人们的长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不得而知。中国的北方人种,或曰长江以北的人种,是蒙古人种,中国长江以南的人种,是马来人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由于后来的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尤其是长达二百八十六年的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之乱以后,半坡的居民们已经流落到了长江以南地面上去了吗?不得而知。眼望为沉沉黑幕所遮掩的杂乱昨日,我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只是一声长叹。

有好事者,拿这两百多具骨骼,去做了一个身高测定,从而取其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男人的平均身高是一米六五,女人的平均身高是一米五五。这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距现在五千多年到六千年的时候,那时中国人的身高,男人是一米六五,女人是一米五五。

半坡母系氏族遗址上,那覆盖的土壤,最底下一层是原始土层,即从一亿五千年至三亿年前塔克拉玛干方向吹来的黄土堆砌而成(偌大的西北高原即是这样形成的)。原始土层上面,是两米厚的文化层,这一层是先民们的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堆砌着许多的诸如美人瓶、阴阳鱼之类的陶器,和各种兽骨,各种诸如骨针、石刀、石斧之类的东西。最上面一层,是浮土覆盖层,厚度也是两米。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黄土的搬迁,一直在进行着,六千年是两米,以此计算,六百年该是二十厘米,六十年该是两厘米。那是沙尘暴带来的黄土搬迁吗?不知道。

第二十七颗念珠。上面我们说了,“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这是比较普遍的说法,当然还有许多的说法,例如“三皇”之例,取掉轩辕氏,而加上燧人氏,即钻木取火的那位部落领袖。从而把轩辕氏排下来,列为下来的“五帝”之首。

那是一个产生神话和传说的年代,凡事都不可太较真。因此在我们的叙事中,还是沿袭我们最初的那个说法。

传说中的“五帝”是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以及帝舜有虞氏。

再下来就是清晰可见,有碑载文化可查,有青铜礼器可证的夏朝、商朝、周朝了。

五帝时代的唐尧、虞舜,夏商时代的夏禹、商汤,古称“四贤”,他们都是有为的皇帝,也是轩辕氏的子孙。后世的中国人激励自己时常说一句口头禅——“人人皆可为尧舜”,意思是说只要你约束自己,勤勉做事,你也可以成为圣贤的。史书则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赞美那个混沌初开、民风淳朴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还叫氏族社会时代。而氏族时代的瓦解和奴隶制时代的开始,是从一个重要人物开始的,这就是治水的大禹。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娶涂山国之女首领涂山氏为妻。人们考证说,涂山在今天安徽蚌埠一带。大禹的父亲叫鲧。在尧舜二帝的年代,黄河泛滥,赤县神州水患不断,先是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舜杀了鲧,然后召集大臣们开会,公推新的治水领袖,众大臣们说,如果大王敢用人的话,鲧的儿子,一个叫禹的年轻人,可当此重任。贤明的君王舜于是同意了。

新婚第四日,禹踏上了治水的征途。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协助禹治水。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时候用的是“堵”的办法,修坝造堤,想把泛滥的洪水堵住,这样水便越堵越多,而天空仿佛像漏了底一样,大雨如注,于是满世界一片汪洋,人们生活在涌涌不退的水患中,生活在潮湿阴冷,毒蛇猛兽出没的沼泽泥沼中。

禹则采取了“疏导”的办法。他赤着双脚,带领伯益和后稷,将天下九州,一一踏勘,山形水势尽在掌握,然后开山劈河,疏通条条河流通往大海的道路,他做的一件重要的工程,是将黄河中游的梁山劈开,凿出一条河道,这河道叫十里龙槽,黄河这边的山叫“梁山”,属陕西,黄河那边的山叫“吕梁山”,属山西。而咆哮的黄河在冲出十里龙槽,行驶到白马滩地面以后,从一个叫“龙门”的地方冲出晋陕峡谷,进入广阔无垠的平原地带。这个“龙门”亦给后世留下一个“鲤鱼跃龙门”的说法。

大禹治水的另一项壮举,是凿通,凿宽渭河入黄处。在大禹治水之前,八百里秦川还是一片泽国,汪洋一片,蛊虫猛兽出没,黄河象摇头晃脑地行走,那水深的地方是漩涡,水浅的地方是沼泽和遮天蔽日的芦苇丛,所以那白鹿塬下半坡村的人们,只能坐在家门口望着这一滩浩瀚之水发呆。

大禹疏通了“禹门口”,于是渭河水“哗”的一声泻了下来,乌黑的泥土露了出来,渭河慢慢地从平原的中心,勒出一条深深的河槽。水流归黄河,人撵着河流走,这样从秦岭的半山坡往平原上搬迁,于是在渭河平原上,一个又一个村庄星罗棋布地布满了平原。在众多村庄的拱拥下,人们建起了一个最大的村子,这就是后世被称为千古帝王之都的长安城。秦人把村子叫堡子,把这长安城叫“大堡子”。

而为了纪念的缘故,人们将渭河入黄处,叫做“禹门口”。因为天下九州,都得到过大禹治水的恩惠,所以后世又把“神州”称为“禹州”。人们还在河边的石头上,刻下颂歌来赞美他。那颂歌被称为《夏禹书》或《夏禹颂》:“为治理汪洋沼国,您疏通四塞如固的山脉,能有三芚的百业兴旺,全仗崇尚民生的大禹!”

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贤明的君王虞舜,便将帝位传给了治水的大禹。禹将他的国号叫“夏”,因此世人也叫他“夏禹”。夏禹分封诸王,实行井田制,史书上说:“夏禹带冠”,意味着奴隶制开始,氏族制度瓦解。

而当年协助大禹治水的副手,有个叫后稷。也许后稷是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不是人名,而是官位,即三皇五帝时代的农业官。当大禹治水的同时,他的副手后稷也和他一起规划着九州地面的农耕事宜。

夏之后,接着是商汤,而接替商朝的是周朝。这个“周”,正是后稷的后人们所创立的。中华文明,被称为农耕文明,这个农耕的鼻祖,就是传说中的后稷。

在周之前的历代帝王,一般被认为是半农半牧的部落首领,今日东海,明日南山,风一样地在神州大地上行走,举止飘忽不定。到了周,这个东方文明板块,才切实地将双脚踩在了坚实的大地上,精耕细作,为农耕文明奠定了千秋基业。这也就是后来孔子“克己复礼”的原因,他说他要复的是“周礼”。

第二十八颗念珠。后稷的部落,居住在渭河岸边一块因大禹治水,而裸露出地面的台地上。那地名叫武功。渭水发源于陇东西面一个叫“鸟鼠山”的地方。《水经注》中说:“鸟鼠同穴,渭水出焉!”那山上,从上往下,一连有三个泉子,它们是渭水的源头。这渭水,在经过陇东高原跌宕的行程后,从陈仓地面一个叫大散关的地方,猛地一跃,进入渭河平原。

后稷的孙子叫公刘。在公刘担任这个部族的首领的年代里,与商王朝有了间隙,那时公刘该是商王朝的农业官吧,于是,为避祸端,公刘带领族人,离开渭河流域,向北翻了一架大山,将部落带到了泾河流域。公刘开始立国,他将他的国名叫做“豳国”。“豳”是自创的一个字,山那边有个老家,山这边又有个新家,两个都是家乡,所以这个“豳”字,是“山”字的上面,摞两个“豕”字。豳字在唐朝时候改作“邠”,在当代,则改作“彬”。音不变,字改了。正所谓“三千年三易其字铿锵乡音总不改”。

后来到了檀父的年代,这个因为韬晦之术而变得强盛了的部落,重新翻过山去,凤鸣岐山,在紧挨着武功的渭河上游,一个叫岐山的地方,建立周王朝,成为诸侯国。

周文王姬昌开国,曾被囚于商的国都朝歌。周武王姬发伐纣,灭纣建国。半人半神的姜子牙渭水河畔钓鱼,被周文王访着,成为周的国师。“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成为民间的一句歇后语。“文王梦熊,渭水泱泱”,则是文化人对这件事的同一个意思的说法。姜子牙钓鱼台如今成为那块地面一处名胜,姜子牙本人,亦成为一个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

周得天下后,定都在镐京,即今天的西安城西南十几公里处,“八水绕长安”中,一条名叫沣水的旁边。文王做“沣”,武王做“镐”,沣京在沣水的西岸,镐京在沣水的东岸,两京并称,称沣镐二京。周武王建国,大封功臣谋士,周公旦封于鲁。鲁即后世孔子的国家。周公后来又回到镐京,辅助朝政,治理天下。鲁国则交给他的儿子去做王。

这个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