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提起食物,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千变万化的面食。
在我老家西安市鄠邑区(过去叫户县),也有这样的代表,比如户县软面、臊子面等等,但还保留着在粉食革命之前,面食的一种最朴素的吃法,那就是煮而食之的麦仁稀饭。
按照本土人的口音来讲,听上去是“美人稀饭”。这在我幼小的心里,悄悄种下了一个无比美好的遐想。儿时每每要喝麦仁稀饭,都会先往碗里瞅瞅,会不会从碗中幽幽地飘出一个美人来?
一直到很大了,纵然知道是谐音的原因,也改不掉这美妙的遐想,而且后来又多了一重遐想,是喝了这碗稀饭的女子都会变美。
在户县喝这种稀饭,要去秦镇。秦镇的凉皮很出名,古镇上挨家挨户的凉皮店生意都十分红火,也不分什么时节,无论你走进哪家,坐下等凉皮的空,都会舀上一碗麦仁稀饭。这算是当地凉皮店的招待“茶”了。每户店家会备下一大缸,旁边放着干净的小碗任由客人们取用。冬季喝暖身,夏季喝清凉解渴。正喝之际,米皮上桌,人们便一口米皮一口稀饭,这是户县人专属的惬意。麦仁稀饭清淡,里面只有麦仁和红豆,汤色微红,隐隐泛着麦的香。秦镇米皮酸辣香浓,一淡一重,恰似浓妆淡抹,两相欢宜。二者就这样逐渐成灵魂搭档。
还记得第一次到秦镇去吃皮子,那时候,孩童稚嫩的味蕾还很难接受辣椒的洗礼,单单一点红油就辣到眼泪一把的程度,母亲端来一碗稀饭,顺口用乡音说:“美人稀饭,喝一口。”我那时根本顾不得自己听见了啥,咕咚咕咚就干了一碗。等喝完,突然想起了什么,问母亲:“说好的美人呢?”母亲不答话,只是笑。期待落空,觉得不好喝,寡淡无味。想着要是放糖就好了。
其实这种无味的稀饭有人会放糖,有人会放盐,也有人干脆和白菜萝卜一起熬煮油盐酱醋一番调和着吃。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偏爱。
而其最初的滋味就是那样清淡,几乎无味。但只要放下所有的味道,放下心中的杂念,静静地品来,就会发觉有淡淡的香甜掠过舌尖。那是纯属于麦子的香甜,成熟的麦粒在轻轻去壳后,简单地经过水与火的运化,散发出的味道,清新自然,质朴纯粮。
麦仁稀饭,不贵不造作,一直默默当做秦镇米皮的陪衬,一年又一年。当红糖小油糕在镇上被炒火,当秦镇的黄酒被人频频问津,这道麦仁稀饭还是那曾经的味道,若是哪天没有这道清欢了,那米皮的滋味大概也要打折扣了。
年前与众诗友聚会,席间,有人感叹说现在的面粉大不如从前了。其谈及自己几次在城里蒸馒头的经历,说:“过去我们在农村用大锅蒸馒头很容易就成功了,但是现在,我在城里蒸了几次都失败了。后来仔细究其原因,就是现在的面粉不行。”
我很好奇,问为何不行。对方说:“你知道现在有卖麦芯的吗?很贵,但是没有麦芯的面粉营养价值不高,也不好吃。还有面粉中添加剂的,这些都可能导致馒头蒸不好。”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但我相信一个在乡村生活过的陕西人的判断。
从秋天种下小麦的种子,经过一冬的酝酿,春季里映在我们眼中的是欣欣向荣的绿苗。最后经过细心呵护,在农历五月里麦浪金黄,那其中蕴含的不单单是碳水化合物能阐释清楚的能量与营养。
一个秋冬,一春一夏,四季的风霜雨雪与人的劳作紧密配合,才有这一捧手中的麦粒,才会有这泛着麦香的美食。
有时候望着故乡渐渐荒芜的土地,我不禁出神,社会在向前,科技在前进,我们的食物还会有最初的天然味道吗?
现在再回想儿时碗中那些麦仁,母亲也没说错,那一颗颗麦仁不就是美人吗?愿心中那层遐想永远留存。骞哲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