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大美陕菜 >
长安饮食文化学习札记

大唐长安“团膳”之“政事堂厨”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田龙过 时间:2022-06-06


文/田龙过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唐代宴饮成风,名目繁多,王公贵族、京官内臣、地方官员以及平民百姓,或府邸设宴,或选景游宴,或聚会庆祝,但除了这些“大席”之外,在唐朝,还专门为政府官员开办了各种各样的机关食堂。
  政事堂是唐代宰辅议事的地方。据《旧唐书》《通典》《唐会要》记载,政事堂,“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政事堂最早设在门下省。唐代宰相很多,“两省长官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平章事”(《旧唐书》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均为宰相。唐初宰相团队在政事堂综理政务,因此,经常十几名宰相同朝为官理政,唐睿宗的时候,同朝宰相更多达二十七名。政事堂食就是太宗专为这些宰臣提供的一种工作餐。后来,“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会要》卷五十一),因此,政事堂又改称中书门下,于是便有了韩愈所说的“诸相会食于中书”的景象。
  在唐长安城,大唐的官员们住得比较分散,加之当时交通条件所限,如遇到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按时上班实属不易。白居易曾抱怨道:“远坊早起常侵鼓,瘦马行迟苦费鞭。”(白居易《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据考证,当时上朝的时间大约在早上五点半左右,许多官员住得远,可能三四点就得起床出门。元和年间,武则天的从曾孙、宰相武元衡就是在天还未亮的时候,与家仆打着灯笼骑着马赶着上朝,结果被潜伏在暗中的刺客射灭灯笼后当街斩首。因此,朝廷提供工作餐,既彰显皇帝的威仪和仁爱,也避免了朝臣们忍饥挨饿的窘况,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贞观四年,唐太宗发现官员“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于是下诏“光禄寺所司于外廊置食一顿”,为在朝廷办公的官员在廊庑下提供餐食。同时,诏书还命令朝廷其余官司和全国各地,“咸因材赋,而兴利事”(《判曹食堂壁记》)。这样,朝廷和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类型的衙门食堂就建立起来。景云二年,朝廷重申贞观诏令,详细规定了在朝官员每天廊下食的官员级别、供应等级等等。廊下餐后来扩展开来,逐渐发展成了各衙门各府道州县开办公厨,供百官会食。
  唐代的中央一级食堂按官员身份分为堂厨、廊下食和百司公厨。堂厨即政事堂厨,政事堂议事一般在上午进行,宰臣们议事结束后便可享用皇帝的赐食。
  位高权重的宰臣吃得当然很好,花销也大,这些经费主要是朝廷拨付的专项经费,有时候吃超了,经费的缺口还由户部兜底。《唐会要》记载,龙朔二年,有人觉得政事堂招待太好,浪费太大,要降低标准。东台侍郎张文瓘就说,政事堂的饭菜是皇帝对那些忙于公务的贤才们的优待,如果谁觉得不能胜任这些岗位,不能承担这些重任,就应该让贤,而不应该随意地缩减或降低待遇,利用这件事去沽名钓誉,浪得节俭的虚名。他说,国家之所以花费这么多钱,是因为提供这些公膳对朝廷对国家有利,花点钱根本不算啥。
  即使是高官,吃堂食也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并由御史台监督,“凡入门至食,凡数揖”。官员如果“行坐失仪语闹”,“每犯夺一月俸”(《唐会要卷24》)。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可能白吃了一顿饭,却要被罚掉一个月俸禄。元和四年,尚书省高官严绶吃廊下食,皇帝让中使马江朝给官员们送来樱桃,严绶在外任节度使时就与马江朝认识,这次一见面他不自觉地“屈膝而拜”,唐朝的中使都是宦官,位阶不高,严绶作为尚书右仆射屈尊而拜有失身份,当天御史台就提出弹劾,马江朝即被降官一等,严绶则因此丢了官,不久被贬到外地去了。同时,会食时不允许下官谒见,如果有一人中途有事出去,那么其他人便不能吃,必须等着他回来一起吃。在政事堂吃饭时,每个宰臣的座位是固定的,若哪天去吃时发现自己的坐具不见了,那就不是吃饭没处坐这么简单的事情,而可能是吃这碗饭的饭碗彻底丢了。
  《文苑英华》收录的《虔州孔目院食堂记》《周至县新食堂记》《邠州节度使院新食堂记》和《全唐文》收录的《判曹食堂壁记》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唐代地方公厨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判曹食堂壁记》说,官员在公厨吃饭,“不专在饮食”,就是说不是为了吃顿免费的饭,而是为了在吃饭时讨论公事,交流办公心得,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柳宗元在说《盩厔县新食堂记》堂食“正位秩之叙”,“会政事之要”。总之一句话,不管是在中央官厨,还是在地方衙门食堂,别以为官家只是为了让你吃饱肚子好干活,其实那是一套皇恩与天威的体悟仪式,是官场规则与秩序的规范程序,是官员身体与心灵自我训诫的操作实践。所以,虽然是免费的午餐,但吃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菜网智库专家)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