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西昌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在西府孩子们的记忆中,麻花是个挺稀罕的零嘴儿。旧时,只要是大人们外出赶集,带回来慰藉小孩子的食物,大多是麻花,其主要原因,便是好带。但是,为何西府流行此食,而东府少见,就不知其缘由了。
在缺乏油水的年代,麻花是不可多得的味觉改善。以前的小孩子吃麻花,不是大快朵颐,而是用手将麻花拆成小截,那样,不仅可以拉长味觉满足的时间,也可以欣赏用面粉搓成的“花儿”。人们对于稀欠之物,总是格外怜惜。
以我生活的经验来看,以前的小孩大多喜欢观看食物的制作,这不仅是味觉酝酿性的等待,也是欣赏手艺的契机。在制食者的指间,面团会魔幻般变形,从臃肿的剂子,到翻飞的白面绳,然后在熟练的搓捻下,不断合股,成为形似麻绳的样子。这不仅是塑形的过程,也是面粉逐渐被激发,从而更加增进韧度的环节。面团在人们的指间绽放,“麻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若论麻花在关中地区之普遍,已今不如昔。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关中,庙会集市接连不断,制作麻花的手艺人则各处赶场,为百姓带去平日不多见的美味。在西府人的心念里,麻花的味道总是与熙熙攘攘的人群、耀眼的阳光、蓝天白云以及铿锵豪迈的秦腔相关联。
如今庙会集市少了,麻花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好在麻花制作简单,在如今西府地区的县城小镇,都还可以看到制作麻花的小摊贩。一个不大的案板,小桌支起,用来揉搓麻花,还有自制的火炉,小鼓风机吹着,平底锅盛着菜籽油,金黄的麻花在高温中绽放,那是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欢心和喜悦。
制作麻花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其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先将面粉与菜籽油相和,然后用手搓匀,油与面粉的比例很关键,油若多了,后面揉搓拉伸的环节不好操作。待不断揉搓而使面油渗透后,再加水揉成面团。制作麻花的面团不可太硬,以利于后面的搓形。面团揉好后,刷油盖湿布阴置,醒面约20分钟。接下来,将醒好的面团拿出再次揉匀,制成二十多厘米的面剂子,盖湿布再放10分钟。经过再次醒放的面剂子,更加柔软有韧劲,这时,就到了真正搓麻花的时候了。面剂子扯开,用双手按搓摔打,面剂子很快成为均匀的细长条,然后双手一边不断按搓,一边将两端拉扽,这时的圆柱形面条,已经有了螺旋状的纹理。经过几次拉扯,面绳已有近一米长,这时,面绳被迅速双折回绕,然后用手摁在案板上按搓,然后再反复扯扽,使之复长,然后再次双股合绕,这时,麻花的雏形已经出来了。最后还需一个微妙的动作,即将麻花用双手捏住,往一起搐,使之紧凑,这样做,是为了在油锅里煎炸的时候,麻花能够吃上劲儿。
小时候,我没少看庙会上那些搓麻花的巧手,真是有些眼花缭乱。也正是通过手艺的技巧和力道,麻花除了油炸所激发的面油相和的香味,还增添了劲韧的口感和富于韵律的形态。
炸麻花的油温很重要,通常在油烧至两成热时下入麻花生坯,炸八九分钟,并不断用筷子翻弄,使其颜色金黄,待面坯炸透,便可捞出了。西府麻花的吃法,通常有脆麻花和软麻花两种,脆麻花炸得久,面粉里的水分便去得多,故而干脆爽口。软麻花油炸的时间短,颜色黄亮,口感柔韧,更受青年人的喜欢。
在西府人的习惯里,麻花可以干吃,也可濡在羊肉泡、大肉泡、豆花泡和油茶里吃,还有一种锅巴炒肉,也常以麻花为伴侣,再加香菜佐味。麻辣香锅、串串香和火锅的吃法里,也常离不开麻花的身影。
麻花对于西府人,就像月牙饼之于东府人,是惯性的味觉依赖。相较于天津大麻花而言,关中地区的麻花要小很多,大者不过一尺,小的十厘米余,最粗者也要以方便入口为宜。西府地区的麻花以“香、酥、脆、鲜”而闻名关中。油炸的大麻花不好运输,多为当地人所享用,但在关中各地的超市,均有一种袋装的小麻花,十分酥脆可口,作为零食,甚是可人。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