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新美育 >

西安“名校+”把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纲 时间:2021-08-11

  “名校+”是西安教育的创新品牌,是对教育领域深度改革的再破冰、是对现代学校制度活力的再激发、是对市域学校布局的再优化、是对校际间贯通架构的再重组、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再行动、更是解决择校热和上好学难等招生入学问题的智慧选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西安“名校+”的奋斗目标和使命担当。
  西安“名校+”经相关区县前期局地探索、成功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到2018年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实践经验和理念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也已取得明显成效。区县开发区学校大量的实践表明,西安“名校+”源自基层的创新精神,契合中央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强烈期盼,激发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内生动力,持续催生更多的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壮大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规模,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共享好学校带来的幸福感。构建了以“名校+”为统领、以“名师+”“名校长+”为引擎的“名校+”工程大格局,是助推西安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西安“名校+”系统地解决好了三个关键因素,即谁来“+”,“+”谁,怎么“+”。谁来“+”,当然是区域内外的名校,尤其看办学质量、品牌实力和社会认可度。“+”谁,当然“+”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等,学生、家长、社会不甚认可的都可在“+”的范围,“+校”原则上应为公办学校。怎么“+”,也当然是用紧密型模式来“+”,即由名校对“+校”实行人、财、物、教学等一体化管理。紧密型是西安“名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这也是“名校+”区别于以前“大学区”的根本标志。
  “名校+”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名校的品牌示范引领和直接带动作用,将名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成熟教学模式、优秀管理团队,特色校园文化等成建制一体化融入“+校”,重点提升“+校”的内涵和品质。“名校+”(尤指跨学段组建的教育集团)实现了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消除了三个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既为学生幼升小、小升初做好适应性准备,又避免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倾向,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
  西安“名校+”的八个特质:
  特质一:“名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优质办学方式。突破了校际间、区域间、学段间、不同体制间的办学壁垒,以优质名校统揽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架构,纵向学段贯通,横向校际通融,直接打造成为全新公办优质办学实体,把公办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把孩子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好学校。
  特质二:“名校+”本质要求凸显紧密型共同体。向“名校+”要活力,向共同体要质量,这个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担当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荣辱共同体。经过几年实践,已形成了目前较为成熟的四种紧密型模式: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实践证明,紧密型的差不了,松散型的好不了。
  特质三:“名校+”必须实现人、财、物、教、管一体化。“名校+”深度改革了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即人财物,这也是紧密型与松散型的本质区别。没有人财物的一体化,就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体化,就谈不上理念文化团队的深度融合。
  特质四:“名校+”充分激发“+校”的办学活力和名校的规模辐射力,实现共赢。构建起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可持续高度协调的治理体系,最大化激发成员校的办学动力与活力,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名校集群效应也得到了升华和壮大。
  特质五:“名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再生和滚动式发展。“名校+”催生了更多的新优质学校,加快形成壮大了名校集群、名师集群、名校长集群。名校的品牌效应对“+校”的带动引领作用应是长期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如中途随意脱离名校的一体化,“+校”的新优势将会大打折扣,也会相应降低社会认可度。西安“名校+”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特质六:重点把“+校”的发展成效作为“名校+”工程的主要考量标淮。紧盯“+校”的教育质量和内涵提升,持续办好孩子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果。学生说好、家长说好,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受益、家长得实惠,才是硬核道理。这也是西安“名校+”的底气所在。
  特质七:“名校+”有机融合了名校的一体化品牌引领和“+校”的特色个性化发展。“+校”的发展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既有名校的共同特征,更注重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特色,校校五育发展别样红。
  特质八:“名校+”的生动特质就是快速、就是加速度。有一种快速提升叫“名校+”,有一种快速成长叫“名师+”,有一种快速蝶变叫“名校长+”,这是对遵循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加快了“+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优质化进程,用名校强大的气场,强力驱动薄弱学校脱胎换骨、华丽锻造为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
  “名校+”组建模式直接决定了“+校”的成效。四种紧密型模式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殊之举,各有其适用条件、范围和侧重点。一长多校主要适用于同一区域、同一体制、同一任命主体的学校之间,侧重于公办学校。同时,一长多校的组建要统筹考虑到名校与“+校”之间的匹配性,如距离远近、人文习惯、新旧搭配、数量适度等。一长多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强,各区县开发区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效果也很明显。委托管理主要适用于跨体制、跨区域的学校之间,可采用品牌输岀、购买服务、经费包干、人事新机制等全面托管的形式,尤其适用于开发区的新建学校,新建学校建设务必高起点高品质。目前,部分开发区的新建学校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效果显著。集团化办学: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等紧密型模式的基础上,组建教育集团。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只对应教育集团,由教育集团总部学校统管各成员校,教育集团实行总部校长+若干执行校长一体化管理。教育集团是“名校+”的最佳模式形态,“名校+”推进过程中岀现的瓶颈和问题,都可通过集团化办学来有效解决。部分区县已先期开展了集团化办学,有的已经全覆盖,效果较好。兼并融合模式:内涵上与传统的合校并点类似,其特点是彻底完成融合,合并成为一个法人、一个代码、一个财务、一个学籍系统。合并后可设校区分学段分年级段管理。这种模式区县不多采用。
  当前,建设教育强市和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突出成效。西安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绝佳机遇,正当迈进三个发展新阶段:一是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二是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三是从学校规模建设向内涵高质量提升迈进。西安“名校+”工程,下一步要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深化升级,名校与“+校”要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五个升级,即由松散型向全面紧密型一体化升级,由相对单一模块向跨区域跨体制跨学段升级,由多模式复合式向集团化办学升级,由区域资源统筹向市域、城乡资源统筹升级,由体量规模优势向整体高质量集群优势升级。
  从资源建设优化的角度看,其中由多模式复合式向集团化办学的升级还有巨大提升空间。2020年9月,教育部、中组部等中央八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都明确指岀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因此要不失时机地跨区域、跨体制、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凡没有实现人财物和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的,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集团。集团内成员校,与集团总部学校同一法人的,可以以集团总部学校的校区呈现,不同一法人的,可以集团总部学校的分校呈现。集团化办学一个重要目标导向就是,教育集团要成为名校长的孵化基地、名师的培养基地、新优质学校的母舰基地。以集团化办学为契机,契合基础教育各学段办学大方向,在各区县(开发区)辖区乃至放眼全市区域(重点是高中和职校),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合理调整办学层次,改善优化办学结构,做好(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做优(优质均衡)义务教育(核心是公办初中),做精(多样化有特色)高中教育,做新(创新融合)职业教育。
  在人财物倾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打好“名校+”组合拳,充分激发公办学校的内因驱动和办学活力,变名校的输血功能为“+校”造血功能,尽快让薄弱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有新变化,学校有大变化,课堂上有积极变化,驱动涌现一批批孩子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愿景实现把孩子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打造成好学校,提升实现西安基础教育从高峰走向高原。
  持续释放“名校+”的动能和潜力,进一步激发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管理团队和师资团队要开启动车组模式,每一组车厢都自带动力加速奔跑。以提升“五力”为抓手,推进“+校”内涵质量再提升。一是提升校长的领导力。为校长放权赋能,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治校。二是提升教师的发展力。各学校亟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并使之成为教师之家,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幸福指数。三是提升学生的成长力。学校要成立学生成长中心,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快乐学习中享受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四是提升家长的协同力。学校要成立家长协同中心,聚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五是提升教研员的支撑力。学校要成立教科研支撑中心,聚焦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教科研的支撑作用和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以陕西“三个课堂”和西安好课堂为抓手,注重五育全面培养,支持做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教研员要培养形成一流的专业思维、一流的专业能力、一流的专业素养、一流的专业精神、一流的专业成果。
  “名校+”最灵动最关键的是人,“名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现有学校存量的再洗牌、对学校增量的再布局。名校长是灵魂,是领头雁,是第一个飞起来且持续飞在最前头。一个名校长,就是一座好学校,更能造就更多的好学校,影响着身边若干校长,也影响着周围一大群老师。只要迈进校门那一刻起,名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撑。名校长须富有教育家的情怀,行春风、起秋雨、望收获、自盛开。名师是关键,名师组成的团队富有战斗精神,更有榜样力量。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主任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任课老师。新生没进校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先走进学生的家门。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看你跟谁在一起。“名校+”的意义更是如此,跟名校、名校长、名师在一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抑或还会有满满的获得感。“名校+”是一缕春风,拂过之处,迸发盎然生机。“名校+”是一条纽带,彼此惦念,温暖你我之间。“名校+”是一种力量,引擎驱动,共创一个新的高度。“名校+”是一方格局,放大升华,立感有如站在山顶之上观景抒怀。
  (作者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