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新美育 >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深耕教育科研,驱动“三个课堂”落地生根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何超锋 时间:2021-07-14

“三个课堂”的五大特点
  “三个课堂”具有全面深入、回归初心、服务学生、关系优化和开放交流等五大特点。
  第一,全面深入。“三个课堂”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变革与创新的理念。课堂不仅是教育的要素,也是社会的要素,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未来。只有进行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改革,才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才能触及教学改革的实质核心。“三个课堂”不仅注重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还重视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参与;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的有效性,还要关注社会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注重单个教学要素的累积与发展,还要注重多元复杂教学要素的结构优化及效果。“三个课堂”可以说无所不能“联”,包括理念、方法、教材、教师、学生、技术、设施设备,校外等等。
  第二,回归初心。“三个课堂”是用全局的思维对教育教学整体及部分进行变革与创新,其实质是使教育教学发生质的变革,达到质的飞跃与提升。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立与立德树人目标契合,坚持回归本质、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服务学生。“三个课堂”使多元、多样、自然、渐进、质变的课堂要素回归学生主体,坚持以学习、学生、素养等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第四,关系优化。“三个课堂”关注课堂主体关系的全面和谐与共处。课堂上有精彩的知识生成,就会有学生精彩行为的表现,也会有教师职业精彩与幸福感的生成。课堂教学主体的连动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让教与学的界限更加模糊,让学习者拥有更加自主的学习选择权,使课堂教育教学的角色关系互换、变化,真正集成幸福课堂关系。
  第五,开放交流。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下,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便捷路径。“三个课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课堂教育教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的合作与交流。个性化开展“三个课堂”教育教学,在协同发展基础上,促进特色提升,实现高质量育人,打通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最后一公里”,促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区域学校个性化发展,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促进教育公平。
  “三个课堂”推动五个“新建立”
  “三个课堂”聚焦于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专注于改变传统课堂面貌,建设现代课堂,以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的,推动五个“新建立”——新的教学场域、新的教学范式、新的学习范式、新的师生关系、新的教学环境。
  1.建立新的教学场域。课堂是由师生的教与学所构成的场所,师生、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文化等是课堂不可缺少的要件。“三个课堂”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知识授受的过程中激发出智慧、情感和信念,从而营造一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场域。
  2.建立新的教学范式。“三个课堂”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更多地发挥引领、指导、组织、激励作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材知识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现场环境相结合,形成服务学生高质量、高效率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
  3.建立新的学习范式。“三个课堂”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主体性,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转变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主要学习教材知识向以教材为基础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学习转变,由一个人独立学习向个人、团队和现场学习转变,由一般性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浅表性学习向融高级知识、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体的深度学习转变,形成高质量学习范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4.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优良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体验愉悦之情,激发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师生可将满满的正能量辐射到课堂内外。“三个课堂”发展互动频繁、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建立新的教学环境。课堂的物理空间可以是教室、研讨室、实验室等固定的地点,也可以在校园的运动场(馆)、草坪或林荫下,甚至还可以是校外生产或工作现场。课堂革命就是要根据教师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范式的变化,建设更加宽松自由、灵活机动,满足师生为达成新的教学目标而能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环境和条件。新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打造更有深度、更有质量的课堂。
  “三个课堂”实现三个“引领”
  “三个课堂”在未来发展呈现三个引领:引领重塑教育观念、引领教师关键作用、引领育人方式变革。
  第一,引领重塑教育观念。“三个课堂”要求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
  “三个课堂”引领的教育观: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三个课堂”引领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三个课堂”引领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教师是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教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破解知识难题和人生困惑的点拨者,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者。
  “三个课堂”引领的课堂观: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构建了新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引领教师关键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保证好课堂的前提。要改变课堂,就要改变教师。一是要增强教师质量意识,肩负起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二是要赋予教师“三个课堂”的权利。要充分信任教师、激励教师,让真正热爱课堂的教师有更多的话语权。三是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把教师培养作为“三个课堂”的先导工程,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
  第三,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三个课堂”是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有机融合,引领“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的学校课程核心价值观,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共享性、活性、实效性,体现课程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的构建原则,满足学生的多元成长需要。“三个课堂”能有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打造“三个课堂”西安教科研在行动
  西安市教科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耕西安好课堂,以创新为魂,科学创新与协同创新,发挥教科研驱动、支撑力和质量评价导向作用,驱动“三个课堂”落地生根,服务西安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为魂:科学创新与协同创新。发挥教科研的驱动、支撑力和质量评价导向作用。创新构建“131”教科研体系、积极探索“1垣2垣N”工作格局,教研员坚持“重心下沉、阵地前移”一线服务、现场指导、引领示范工作理念。工作重心下沉到学校,前移至课堂。创建了两大工作室,即“教研员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
  设立西安市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品质课程实验学校116所,引领各校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文化,打造体现办学特色,形成贯通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各维度的大课程观念,构建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深耕“西安好课堂”,构建“五育”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培养体系。持续推进“西安好课堂 助力西安‘名校+’”观摩研讨活动。2019年举办好课堂12期,2020年好课堂17期,2021年截至目前共进行21期,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校长好课堂、教研员好课堂和名师好课堂带动薄弱学校课堂发展,进一步强化课堂主阵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推进从讲堂到学堂的实践,统筹学习与生活,统筹校内与校外,努力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实现教师职业幸福和学生快乐成长。
  聚焦思维型教学,全面实现学生价值引领、品格塑造和思维发展。基于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而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2019年以来,西安市教科院成立西安市思维型教学研究中心,遴选247所思维型教学实验学校,在全市中小学深入推进思维型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特聘胡卫平教授作为全市“思维型教学”首席指导专家,召开全市思维型教学说课大赛、优质课展示、专题培训等系列教研活动,各实验学校充分认识和了解到“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制定思维型教学实验学校工作推进两年规划,系统设计教师培养、课例研修、专家进校、区域交流活动安排,全方位指导各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实验工作。同时积极总结优质案例和研究经验,孵化成果,推广经验,让247所实验校成为“三个课堂”的先行军和领头雁。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

解慧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理学博士,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现兼任陕西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西安市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曾荣获教育部重点课题先进主持人,新中国成立70年陕西教育温度人物,“十三五”陕西教育改革创新突出特别贡献人物,陕西教育创新年度传媒奖,推动陕西教育发展杰出贡献人物,陕西教育改革典范人物,西安市巾帼建功标兵,西安市教育局抗击疫情优秀干部,国家级省市级教学能手称号。4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重要课题20余项,参编出版专著20余部。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