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魂萦绕西淮坝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周吉灵 时间:2025-04-14
文图/周吉灵 从宋朝起我家延续20多代世居在陕西略阳县西淮坝下游嘉陵江边周家坝,幼时浑厚的嘉陵江只有到了清明前后才逐步清澈,有着“清明江清兆丰年”之说。那时我就苦思冥想,这一年四季清浑交替的江水是怎么形成的、来自何方? 20世纪60年代我父亲负责罝口供销社工作,去西淮坝用木筏从西汉水放收购的数万斤栓皮,途经东淮圈时木筏在漩涡里沉江几经沉浮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还是坚持驾着木筏如数交货,保全了供销社巨额财产而被上级嘉奖,为此父亲将刚出生的我哥取名东淮,以记大难不死之祸福。因此幼小心灵中我对西淮坝就有刻骨铭心的印记。 后来我溯江来到了秦岭嘉陵谷终于找到了嘉陵江的源头,但另一条汇流嘉陵江流经西淮坝的西汉水依然萦绕我心头梦魂牵系。 恰在此时,我有幸走上西淮坝下游西汉水边药木院乡乡长的工作岗位。那是西汉水暴雨过后的时节,沿嘉陵江通往药木院乡的道路冲毁中断,我只好与司机驱车绕道郭镇天晕地转出大沟。突然,一条浑黄的大江横陈眼前,宽阔悠扬的田坝阡陌纵横临江铺就,一缕白墙黛瓦的村庄在层层梯田山卯下的坝子间一字排开,青烟袅袅,鸡犬相鸣,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就是我第一眼的西淮坝!就这一眼,让我再也无法抹去西淮坝的印记。 我正在放开思绪遐想间,司机告诉我,车只能开到此,去药木院乡要沿江而下步行15公里才能到达。 收回无比羡慕的目光,踩着西汉水边泥泞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向药木院乡方向走去,巨大的反差在我心里顿时产生涟涟波澜。好在没走多远,药木院乡派来的向导汗流浃背地迎面赶来,我们一路走过风光旖旎东淮圈、老人坝、贤村,才使我心情得以平复。 当我们气喘吁吁走到西淮坝与药木院交界的葫芦头山梁时,羊肠小道却被滑坡体从山顶直接冲入江底,洪流滚滚,惊心动魄。我与向导只好从附近采来葛藤,挂在树梢上尝试攀岩而过,没想到我借力葛藤一跃而过,而向导如法炮制时葛藤一头断裂却被倒挂在悬崖上,我立即伸出剩余的葛藤,拼命拽着向导拉了上来。 后来,我们立即行动,与西淮坝乡联手修通沿江简易公路,再后来又开山辟路聚水,同心协力建起了葫芦头水电站,造出了高峡出平湖的西淮盛景。 自此,我多了亲临西淮坝、探寻西汉水的机会。 西淮坝宽阔的川坝与周围富饶深厚的土地,加之西汉水的浇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天然粮仓和陕甘交通要隘,曾经是西县、厨北县、明水县遗址,是西汉水一颗璀璨明珠。从明清开始侯、汤、邓、罗、梁、马等姓户族世居其间,逐步发达,形成了沿河川坝间的侯家庄、罗家庄、汤家庄、梁家河、东淮、贤村等群居村落,民性直,尚和美,勤农耕,崇文教,人杰地灵。 我第一次走进西淮坝村庄,仅村里一座三元桥以当地一村妇的丈夫外出四十余载未归,仍然任劳任怨为其养老送终而不改嫁,被乾隆皇帝御封“贞节桥”的动人故事而叹服。这里还走出了多位状元举人,把质朴为人的古风一直传承;还有那被乾隆皇帝欲罢不能的贡品石参,至今还是全国唯一生产的地方美食特产。 我曾多次从西淮坝出发沿西汉水追寻,看这一江浑黄来自何方?最终踩着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一直溯水追踪到甘肃天水镇,达到嶓冢山脚齐寿村,一股清流从山间流出,经过礼县盐官祁山川黄壤腹地,带着秦人浑黄肌肤一路走来,就如天上的银河一般。当年汉武帝西征天降甘露,发现西汉水与天上银河相辉映,星光灿烂,就把西汉水称作云汉、天汉,并将西汉源头取名为天水。这里是秦人的发祥地,至今还遗留有秦公大墓及沿江流淌的秦风秦语和秦腔,西淮坝也一直受这一江春风的感染,说着秦腔,传续着秦人的风范,坚强而刚毅,把一方水土耕耘得井井有条,恍若世外。 我常常被西淮坝梦湿衣巾,真想再去看看西淮仙湖中芦苇葱茏的支支妙笔摩画出的水天一色长卷,领略西淮坝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田园风光,恰逢乡村振兴火热的春季,应西淮坝镇邀约,再次走进了西淮坝。 沿着平直沿江公路西进,那仰面清澈的西淮仙湖在葫芦头与我撞了个满怀,给了我满心的清爽;已经褪去了浑黄颜色的清秀面容和我囧囧目光相触,一下揭开了我梦中的幽帘,在我眼底充满了流光溢彩的梦幻。大坝下奔流而出的是白浪滔天,再也不见当年一江浊水向东流,两岸青山相映的惆怅情景。 沿湖徐徐而进,岸边芦苇发出了新绿,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村庄、农家、麦苗、油菜花倒映湖中,再现了海市蜃楼景象;新引进的中药材含苞待放铺满了大地,给农户增收埋下了伏笔;东淮圈环山漫地的金黄油菜花,勾勒出一幅地球的天眼与上苍银河相对视的惊天巨画。来到西淮坝,江水环带,田园方正,白墙黛顶的村庄坐落其间,青烟冉冉,给金色盛开的油菜花田罩上淡淡烟云,仿佛那一抹镶金的水墨画展现眼前;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村庄,串起了附辏农户的星光点点,与那西汉水弧形堤坝谱写成一首婉约悠扬琵琶曲,激扬绝唱划过我的心田,陶醉了山川大地,灌晕芳香泥土和我的梦境。 我索性放飞自我,冲过西汉水大桥,向着西天一路狂奔,寻梦心魂萦绕的地方。 作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作家前线》签约作家、秦岭研究会理事、《秦岭印象》《秦岭文坛》主编、汉中市作协原副主席、政协略阳县文史研究员、略阳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上一篇:长夜幽怀引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