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一柿情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12-04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故乡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天空又高又蓝,白云如丝如絮,连空气中都隐约飘着丝丝甜味。这时候坐在老家院子里发会儿呆,忽然就会从高高大大的柿子树上“咚”地砸下一个大柿子来,恰好就摔扁在布满青苔的树根旁边,稀烂的柿子渗出金黄色的甜浆来,虽已面目全非,却依然勾起食欲,更是引发了我的一柿情缘。
  在我们村柳树壕、弯弯家窑背上、七亩地畔散落着一些柿子树。这些柿子树生长在石头般坚硬的干旱黄土里,钢筋铁骨万年不倒。家乡民谚:“千年古槐问柿子”,意思是说千年的老槐树,遇到疑难事,还要请教年长的柿子树。可想而知,柿子树是黄土塬最古老的水果树种,却不知道哪朝、哪代、哪人栽植?
  在一棵棵空心的树洞里,能进去几个孩子捉迷藏,谁也不知道它已生长了多少年。尽管摇摇欲坠,根系败露,可风刮不倒,干旱不死,年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柿子叶红时,如北京香山秋天的枫叶,把家乡装扮得分外鲜艳。
  霜后叶落柿子露了脸,树上挂满圆溜溜、亮晶晶、肉乎乎、甜滋滋的小灯笼,像北京长安街的华灯,红遍家乡的山野,给黄土塬增添了无限美色。
  黄土塬人的心目中,柿子树是“圣树”,柿子是“神果”,比人参还金贵。柿子食用价值很高,收获后储存在露天的高粱秆上,保管好的可以吃到第二年端阳节。农家人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取来冻成冰球般的柿子,放进冷水盆里不用加温。一会儿,软乎乎的柿子,便破冰而出。吃一口,妙不可言,终生难忘。
  为了捂软柿子,大人们会把柿子和苹果之类的水果放在瓮里一起“过过日子”。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催熟、去涩。柿子果然是性情慢热的水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黄土塬上的孩童,不知道什么是营养,没人见过奶粉和蛋糕等“吃货”,冬天就吃柿子拌黄豆、糜子炒面,个个长得健健康康。
  家乡有过年吃柿子的习俗,过去,柿子是年货中的必备食品。农业社时,每到冬季农闲,特别是腊月,父亲都要约上几个人到宜君的东村塬上贩柿子,翻山越岭,来回几十里。担回来的柿子温好后到县城去卖,一趟赚上十块八块。集市上卖柿子时,有人就圪蹴在笼边吃,最后以吃的柿子把来算账,若遇到“心坏”的买主,他会趁卖家不注意,将柿子把扔到看不见的地方,卖家也赚不了几个钱。听我媳妇说,有一年冬天,岳母为了过年给娃娃做新衣裳,也曾和村上一些婆姨用大老笼坐在敞车上,将柿子贩到甘泉去卖,到了目的地,下了车人冻得都不会走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近三十年来,苹果树才绿满黄土塬。自从苹果为王,占领水果市场,黄土塬的传统果树,虽年年果实累累,熟得落地腐烂,也无人问津。柿子树仍然茂盛生长,漫山遍野的柿子成为野鸟冬天的食物。如今柿子已几乎没人吃了,只能成为老辈人生活的佐证。尽管如此,每年我都将柿子列入年货之列。因为柿子那丝丝的爽快、透心凉的甜,已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无法抹去。

编辑:北月

上一篇:“野猪棚”记趣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