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涛
但认错归认错,此后经年,匈奴在边境滋事不断,掠妇女,抢钱粮,杀边吏。汉朝廷的回应多以修书抗议为主,抗议国书的抬头是这样的:“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冒顿回复的抬头则是这样:“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即位,国书的抬头写成这样:“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更为甚者,汉朝廷的国书函匣规格是一尺一,“以尺一牍”,匈奴的函匣是一尺二,“以尺二寸牍”。处处压过汉朝廷一头。
汉文帝刘恒时期,边境冲突最为频仍,尽管有“和亲”、“通关市”(边境贸易)、“给遗单于”(大量奉送财物)三项政策,但匈奴大军不时入境侵扰,最多时达十四万军队侵境,“岁(每年)入边,杀略人民甚众”。侵扰地点几乎覆盖北方边境,东部在云中(今内蒙古南)、辽东,中部在句注(今山西雁门)、飞狐口(今张家口蔚县),西部在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朝那萧关(今陕甘宁沿线),汉朝当时已进入全民备战模式,“烽火通于甘泉(今咸阳淳化),长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因为匈奴内部不团结,“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汉书·匈奴传》)。一直到汉武帝刘彻执国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起来,中华再兴,这种局面才得到彻底改善。
罪己诏
罪己诏是皇帝的告全民检讨书。
国家发生了天灾,地震、大旱、大涝,或年景失序,以及内乱和外患等重大人祸,古代的皇帝要颁布罪己诏,向国民做出深刻反省。用今天的观点看,这至少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干部教育方式,在灾难面前,皇帝当了第一责任人,大臣们自然会更加谦恭待民。
“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代。汉文帝刘恒执政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颁布过四次罪己诏,如果算上遗诏,共五份检讨书。
公元前179年四月,发生大地震,“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第二年十一月又发生日食,古人科学认识水平低,认为日食是老天爷发出的震怒讯号,“十一月癸卯(十一月三十日)晦,日有食之”。
刘恒发布第一次罪己诏,说:“我这个皇帝德不配位,执政水平弱,上天才降灾难以告诫,十一月又有日食发生,这是上天在追责,还有比这更大的么!”“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莫大焉!”由此做出三条“改过”承诺:第一,全国范围内征召“直言极谏者”,广开言路,以匡正我的不足;第二,给老百姓减税赋;第三,宫廷卫队和皇室公务员大量裁员,裁撤人员去基层或戍边。
公元前168年三月,汉文帝继位第十二年,颁布第二份罪己诏,对前十年的执政进行反思:“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导民之道,在于农本。我亲自带头耕作以兴农,至今已经十年,而荒野未多开垦,每遇不好年景,百姓仍是民不聊生,这是我尚农的决心不够充分,各级官员也没有足够重视。朝廷多次颁布诏书,每年劝民种树,但收效甚微,这是各级官员执行朝廷政策不够勤勉。我们的农民负担过重,官员们却视而不见,这样何以兴农?今年免除农民一半赋税。
第二年(前167年),汉文帝再次颁诏,全部免除农田租税,“其除田之租税”。这项免农业税政策实施了十一年,直至汉景帝继位。
公元前166年冬天,匈奴入侵边境,掠民财,杀北地郡都尉。汉文帝欲亲征,在母亲极力反对下乃止。第二年春颁发罪己诏,讲古代贤君“先民后己,至明之极”,而在今朝,国家有了好事,大臣们在祭祀时归功于我,这是对不起老百姓的行为。我向大臣们诚心告诫,今后祭祀时再不要这么做了。
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文帝崩,遗诏也如罪己诏,对执政的二十三年做了回顾和省思,情真意切,检讨自己“承天抚民”的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特别反对大办丧事,“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并对国葬规格做出了一系列具体限制:如遗诏发布三天之后停止悼念活动,居丧期间不得限制国人的婚嫁,孝带不许超过三尺,不许用布帛覆盖灵车,不许羽林军护灵。特别说到霸陵是因山守势而造,目的是简朴节约,身后不得另兴土木。西汉十一位皇帝,汉文帝的霸陵是最简朴的,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刘恒不是口头上讲“以民为本”,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了。
汉文帝第一份罪己诏是公元前178年十一月颁布的,第二年五月还颁布一道废止“因言获罪”的诏令:“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 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汉书·文帝纪》)后人在研究汉文帝的治世思想时,对这份旨在广开言路的诏书极为重视。
汉文帝是汉代第三位皇帝。惠帝刘盈无后嗣,之后吕后摄政八年,再之后,大臣们从高祖刘邦多位儿子中海选出刘恒嗣位。大臣们的眼睛还是雪亮的,汉朝自此开启宽民爱民的“文景之治”模式。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