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汉张留侯祠里的六和文化元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宋晓轩 时间:2023-07-11


文/宋晓轩


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坐落在秦岭南坡留坝县留侯镇的庙台子村境内,是目前全国祭祀“谋圣”张良的最大道观。留侯老庙原建于紫柏山中,后渐渐破落。《留侯庙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汉中知府滕天绶过“汉留侯张子房先生辟谷处”,寐梦到三人(子房先生、赤松子、黄石公),敬仰和企慕之,遂建立新庙,“以祀三先生”。


87c0e02d17b257b5537741e29b302f5.jpg


“和”,初见于金文时代,原是一种古乐器,《尔雅》:“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说文解字》里的“和”,指声音相应和,以及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六和,一般混淆为“六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六和的概念最初起源于道教,“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拓八荒扫六合”里的六合(又称六极、六幕或者六漠),即天地和东西南北方;佛家的理论体系相对完善,“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从行为、言语、精神、法制、思想和经济六个层面上规范了僧团行持的详细标准,而目前名气最大的该属杭州市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了;儒家也有这方面的理论,“君子六气(风寒热湿燥火)和则沴疾不生”,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先生的《和谐论》概述中,分成了“太和、义和、中和、人和、协和及共和”六个部分。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始学儒家,“辟谷”时又从道家,后来汉张留侯祠曾为僧侣所占据,又有了佛家的印记。所以汉张留侯祠是儒释道三家均有,这正是中华文化包容相兼的又一个见证。


e995d82ddb206a817059f3345edd8f3.jpg


六和文化元素的具体体现,除了文字以外,就是建筑了,而建筑表现形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六边形。汉张留侯祠里的六边形建筑有五座:大门口的钟楼和鼓楼、北花园的拜石亭、授书楼下的草亭和南花园的辟谷亭。其中拜石亭呈三壁两栏一门式样,宝塔盔顶、筒瓦垂脊,内有汉白玉半圆石桌、鼓形石凳、T形石茶几,亭壁上有《紫柏山归山词》碑刻和孔雀、山鹰、花树、蝴蝶和鸟雀彩绘图案,左边是一排茂密的竹林,右前方是英雄神仙碑,拜石亭是汉留侯祠的特色景观之一。

近期通过对张良生平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他的一生也是在不断探索和践行着六和的思想理念,突出表现在“家国、君臣、分合、战和、道德、进退”等关系的处置上。

在家与国的问题上,他秉持了“先国后家和舍家为国”的思想。韩国被灭后,他遣散家仆,重金聘请沧海君在博浪沙刺秦,图谋为母国报仇。项羽分封诸侯时,他力促恢复了韩国。眼见韩王成因无功被杀,韩国再次覆灭后,便以汉王阵营为家,以建立汉国为目标,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家与国前途命运的相一致。

在君与臣的问题上,虽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也出身贵族,但是他站稳了立场,始终以臣子自居,并没有看不起平民刘邦,只献策不决策,只管谋划不管落实,“谏阻秦宫”“踩脚汉王”,很好地处理了军师与统帅之间的关系,“君臣同心,其利断金”,他自己也赢得刘邦的信赖和倚重。

在分与合上,主要是“借箸代筹”“虚抚韩彭”“请封雍齿”“劝都关中”和“韩信封楚”,虽然刘邦后来不得已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是最终是汉帝国皇权独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全方位管理,有效地杜绝了中华民族分裂现象的再发生。

在战与和上,张良所献的计策和措施基本遵循了“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常胜靠和”的军事理念,主要体现在“博浪刺秦”“计收宛城”“佐策入关”“烧绝栈道”“暗度陈仓”“遗书诳羽”和“下邑奇谋”上,最终“一战定天下”,实现了天下的和平安定。


0cec1839cd529f8b789aa6a81a6bb4f.jpg


在道与德上,除了采取“大胜靠德、全胜靠道”外,主要是“归从刘邦”“斗智鸿门”“举荐四皓”和“从赤松游”,从而开启了王道、霸道和举孝荐廉、以德治国的新纪元。

在进与退上,他的主要事迹是“圯桥进屡”“鸿沟毁约”和“归隐山林”,实现了“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最高追求,达成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夙愿。

综合上述,张良心中理想的六和景象应该是:家国一体、君臣齐心、久合不分、和平无战、顺道厚德和进退有度。这似乎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眼里的完美社会状态。

有人说,“胡虏不汉化,必无百年之祚运”。虽然此话有点偏激,然而以张良六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汉文化思想精神体系,确实是以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珍贵经验和最好借鉴,这也是汉张留侯祠几千年来拜谒者络绎不绝的直接理由吧……

 

编辑:西亮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上一篇:风华胥的四季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