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汉中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文生 时间:2022-10-14


文/李文生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上古以来,人们把发源于宁强嶓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过荆襄汇入长江的这条河称之为汉水。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汉中人,自然对汉中文化情有独钟。如果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就得千里始足下、行之贵日新,才能脱去胸中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今天,就让大家登上古汉台,共同领略汉中、汉字及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汉中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行。


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云天飘渺隐高台,绿荫千重扫不开。零星霏微依碧落,夏日残花覆苍苔”。登上古汉台,穿过桂荫堂,来到褒斜古栈道陈列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在那壁立千仞、悬崖之上,曲曲折折的褒斜古栈道,俨然看到了远古时期琼楼高阁、有车辚辚、百辆更新、川流不息的交通景象。在栈道中段有一“石门”,因其绝壁陡峻、水流湍急,无法架设栈道,鉴于当时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汉中劳动人民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即先用火煅烧岩体,然后用水激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山岩破碎以利开掘,历时六年凿穿隧道,开创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可供行人和车辆往来的隧道,首创了我国交通建设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这种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指引下,西汉时期汉中郡城固人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还有归葬于洋县龙亭的东汉蔡伦,他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奉为造纸鼻祖“纸神”,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到秦巴古蜀道展示台前,随着闪烁的灯光,秦巴山水尽收眼底,穿越大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以及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历史上把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汉中的七条主要道路统称为蜀道。俯仰天地、游目骋怀,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诗句,读来真是动人心魄、让人移步难涉,足见蜀道之险峻、气势之雄伟。

在“米”字型的蜀道上,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被现代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的政令畅通、商贾往来,均取道褒斜、途径汉中,人文风物皆汇聚于此。巴山以南的巴蜀文化、汉水下游荆襄之地的楚文化、西北大漠的回羌文化和秦岭以北的周秦文化,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为汉中汉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汉中这块丰饶的大地上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独特地位奠定了深厚坚实的人文风物基础,形成了汉中人民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包容并蓄、豁达开朗、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

“抔土已崇汉家业,桂荫犹忆文会风。一游胜读十年书,万卷重开五夜灯”。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移步石门十三品展室。那一块块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斑驳残存、文字漫漶的摩崖刻石,不由得让人驻足默立、肃然起敬,久久不等忘怀。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敬畏,更是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敬仰。如同观日月之灵光、星汉之灿烂,雷电之狂飙、乌云之压顶、山川之雄壮,深感天地之厚重、历史之悠长、举世之无双、文化之繁昌、艺海之无疆。这十三块摩崖刻石,虽然只是釆珠撷贝,但它承上启下、脉略清晰地记述了上至东汉、下至唐宋以来,褒斜道修治的交通建设发展史、中国汉字书法的发展史、中国诗词文学的发展史和大自然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变迁史。

“俯仰古今,慎终追远”。无论是谁,只要你站在这十三块摩崖刻石下,都能够得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青鞋若耶路,亦足慰平生”精神慰藉,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单就汉字书法的发展演变来说,《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颇有古韵,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石门颂》随形赋势、错落有致,奔放质朴、雄浑飘逸,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汉中略阳的《甫阁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铭》由隶向楷过渡,在魏碑中地位极高,被康有为称赞是“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之仙品。”;《石门》《玉盆》《石虎》《衮雪》等石刻,皆是文人名士途径于此,用如椽巨笔、状物抒怀之作。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1000多年来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石门十三品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汉中人民与时俱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旷世杰作,更是华夏民族灿烂文明和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沿着褒斜道,穿越大石门,让我们回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楚汉相争年代。刘邦接受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策后,命令韩信领兵从陈仓道攻入关中,与项羽决战垓下,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从此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在封侯拜将之时,运筹于帷幢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叩谢皇恩:“臣承蒙皇上如此褒奖,惭愧不已。臣当初在留城见到皇上,就一直受到皇上的信任。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皇上,如果皇上一定要封我,我就选择留城吧!封给我三万户,我是决不敢受的。”于是汉高祖听了,便封张良为留侯。张良在优美的留坝紫柏山修建了良山道观、创办书院,教授当地的孩子习文写字,从此过起了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楚汉相争的谋士、大汉基业的柱石张良以功成身退的方式,给我们生动诠释了“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在拜谒张良庙时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只做大事,不做大官”,高度概括了张良大智大勇、敢于担当、不求名利、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道德追求。


继承和发扬汉中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石门一线天,脱帽仰头看。天堑变通途,蜀道不再难。高峡出平湖,衮雪为安澜。迈步越万仞,银河落天汉。”汉中儿女始终秉持着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用勤劳和智慧不断推动着汉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继承和发扬汉中汉文化的时代精神,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壮丽篇章,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编辑:西亮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上一篇:解忧牧场:诗不止在远方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