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美文欣赏:打排斧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徐向林 时间:2022-05-13

文/徐向林


  盐城东部凭海临风,内陆河网密布。长期以来,船既是盐城人依赖的交通工具,也是捕鱼载物的谋生工具。
  盐城沿海的渔船多是木船,与其他地方的渔船尖窄底不同,当地的渔船皆为宽平底,这是为了适应独特的滩涂地貌,宽平底更易轻松稳当地驶入凹槽中停泊。
  在盐城沿海一带,历来造船不需图纸。剖木选料、打孔钻眼、拉弧起翘……所有工艺全凭木匠的经验与手工操作。如此一来,造船的木匠权力很大,一应事宜皆由他们安排。木匠大师傅还享有给渔船命名的权力。怎么命名呢?一般情况下,木匠大师傅会根据船主的品性为新船起名字:对于一贯吝啬的船主,木匠大师傅给船起的名字就比较小家子气;对于平时积善积德、慷慨大方的船主,船名自然就起得大富大贵。因此,船名与船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是“船如其人”。比如船名“崔大牛”,说明船主姓崔,平时爱说大话;船名“臭车螯”,意指船主脾气坏得像发臭的车螯(文蛤),不讨人喜欢;船名“两纲方”,表明船主靠两张渔网起家。当年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乘坐的指挥船,船名叫“咸菜瓢儿”,顾名思义,这艘船的外形像“咸菜瓢儿”。同时,“瓢儿”还有扬帆大海永不沉没的吉祥寓意。不管什么船,木匠大师傅一旦取了名,就成了渔船的“身份证”,易主不易名。当地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只听木匠大师傅的,其他人取的船名一概不认可。
  造船中,“打排斧”的壮观场面必不可少。“打排斧”的来源,在盐城沿海一带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带领十几个徒弟乘船从东海转往山东,途经盐城黄海海面时,海上突起风暴,巨大的海浪打得渔船左右摇晃。就在大家手忙脚乱稳定渔船时,有人发现船头、船尾和大桅上有火球蹿动。船老大忙向鲁班请教,鲁班说:“这船胆子小,怕风浪,不敢前进!”船也会胆小?众人皆不信。船老大以为是“龙王”发怒,率众船民跪在甲板上求“龙王”保佑。不祷告倒罢,这一祷告,风越刮越大、船越颠越凶,怎么也不听使唤。船老大求鲁班出个主意,鲁班想了想说:“取神斧来,给船壮胆子!”鲁班说的神斧,就是木匠用的斧头,据说能够避邪气。鲁班率众徒弟排成队,一人一把斧头,在船的平底上有节奏地敲击,越敲越响,越敲节奏越快。敲着敲着,船真的不打颤了,船头、船尾和大桅上的火球也不见了,木船恢复了神气,顶着风浪向前行驶,终于带着一船人安全到达山东。
  打那以后,人们钉船都要请木匠师傅“打排斧”,以兴船威壮船胆。打排斧时,从船头到船尾,左右两边各排开二三十人,他们一齐用凿子向船板的缝中塞麻丝,斧打凿子的声音要一致。领作的师傅在最响的钉眼中敲打,其他人跟在后面应斧。敲打的声音很整齐,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会引来众多居民围观。打排斧时,船主燃放鞭炮,并发烟发糖,“打排斧”即告完成。
  “打排斧”,体现了船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因为渔民在海上劳作时,随时面临各种风险,唯有同舟共济、同心协力,才能战胜风浪、平安归来。人们还从“打排斧”的节奏中得到启发,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创作出以吆喝、呐喊为基调的渔民号子,生动表现出渔民纯朴爽朗的个性。男人们呼唱的起锚号子、起网号子、测水号子、摇橹号子、挑担号子,抑扬顿挫,富有穿透力和阳刚之美;女人们呼唱的赶海号子、小取号子、拔篷号子,清脆响亮,泼辣又不失温柔。这些渔民号子歌词简洁、原汁原味、内容丰富、声情并茂,曲调高昂悠远,富有生活气息,真实地体现了渔民劳作的过程,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渔民的心声。
  如今,东台市弶港镇流传的《黄海渔民号子》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渔民还自发组成“夕阳红合唱团”,给外地客人表演,他们一辈子在海上漂泊,大风大浪练就了他们粗犷的嗓子,表演时,这些老渔民头围毛巾、手执缆绳、身穿笼裤,声音高亢、韵味十足。
  “嗨的哟来……”黄海渔民号子一经响起,那雄浑的声音立刻就把人们带到了辽阔苍茫的大海上。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