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画卷故乡书——贠国兵《远去的村庄》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白忠德 时间:2022-04-15
贠国兵先生出书了,作为他的老师和兄长理应说几句话的。 国兵来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刚毕业留校没几年,我的年龄自然长于他。我那时在学校宣传部编报纸,为了办报便利,在几个校区设立了学生记者站。国兵被聘为我所在校区的学生记者站长,与我交往很多,我们之间有了师生之谊。 一般来说,大学里关系走得近的师生,毕业后,往往会淡远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彼此间人际圈、关注点、工作场域发生了变化,甚至是空间的隔离。但我与国兵不是这样的。毕业后,他去了浙江金华创业,凭着聪明勤奋,干得风生水起,可他忙中不忘与我联络。要么打电话,要么发来他的作品,有一年我去绍兴瞻仰鲁迅,他还特意从金华赶来陪我。实则他与我一样,都是对文学怀着一份爱与崇敬的。 前不久,他发来散文书稿《远去的村庄》要我写个序,尽管我很忙乱,加之遇到特殊情况,可我没有一点怠慢,爽爽快快地应承了。 贠国兵的散文集分为“纸上有情”“行道有思”“世有奇谈”“万物有灵”四辑,围绕着故乡甘肃会宁,描绘了一幅乡土气息浓厚的西北风土画册。翻阅此书,能读到作者的赤子之心、深情厚谊,能品到其文风的自然散淡、质朴有味。故乡散文多此一树景观,实在令人欣喜感佩。 散文集收录了六十多篇散文,容量算不上大,却有着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三十年光阴,斗转星移,尽管它在岁月的漫漫长河中连一滴水都算不上,却包含了一个人波涛汹涌的精神与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既重点、大篇幅地展现了童年的回忆,也把笔墨触及到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情思,如《爱的自白》《英雄》《砚台》《婺州古城》等。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写人,主要写亲人与友人。作者记录了外爷、外婆、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友人、老师等等。回忆就是还乡,就是返回故园和童年。作者记录了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这些他所深情倾诉的对象,都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烙印。感情流泻在文句之中,就像滔滔江河,难以遏止。同时他们也作为时代的个体标本,折射出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 第二类,写民俗文化。个人认为,这是整本书中最鲜明、最有价值的。物质层面上,例如《老家的土炕》《打基子》《担水》《窗户纸》《放驴》,作者拾捡起八九十年代的历史碎片,用颇具有地方特色的人证、物证还原记忆的温度和价值;精神向度上,如《扎根乡土的名字》,用生动、丰富、富有生活气息的姓名展现了民间语言的风采,又如《社戏》《耍社火》《方神庙》《白马爷》《龙王爷》《叫魂》《郭阴阳打鬼》《闹鬼》等,营造了一种民间仪式与法术蓬勃生长的文化景象。这些篇章为我们打开了会宁历史博物馆的一扇窗子,不仅可以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与历史中,而且从实物和细节牵出来的故事和许多人物中,品读到历史的酸辛,看到其碾轧出的时代跃迁的履印。透过家乡发展中的“一枝”和“一叶”,我们看到了会宁的昨天和今天,甚至能想象它的明天和未来。 第三类,写动植物。故园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都可以生发出无限的乐趣。作者在观察周边世界时,善于捕捉生活和景物中的镜头,一棵草,一树花,一只喜鹊,一只松鼠,他或喜或厌,或欢乐或伤感,用浸透着强烈主观情绪的文字,把它们收入囊中。其中既有朴实直白的记录,又有诗情画意、轻灵悦动的描写,如“又过了两日,芽儿大了,破了绿皮,吐出一个个白苞儿。一夜醒来,苞儿绽了,开了一树白而大的花儿,像一只只白羽的鸟儿张开翅膀,落在树上,生生动动的,是一树音符奏响了春的乐曲”。(《玉兰花》) 一个苦甲天下的“苦”字,这足以涵盖会宁的一切。“取水时,水里还时不时漂浮着几粒原生态的羊粪蛋或者牛粪渣子,得面对与和牛羊共用水的尴尬……水窖口要做个木头盖子,平时要锁起来,不然总会发生偷水的事情。然而有个小偷是防不住的——树根。”(《担水》)“掰开就能看到里面长出了白色的长长的丝,吃到嘴里有股苦味,我们就把馍泡两遍,倒掉第一遍泡过馍的水,让苦味小一点,再用水泡第二遍,加些盐和干辣椒面,滴上一滴胡麻油,然后吃下去。”(《背馍上学的岁月》)与牛羊、树根抢水,吃发霉生丝的馍馍……这是时代和环境共同塑造的社会底层百姓群体的缩影,“白天在田间地头忙碌,晚上缝缝补补,像黄牛一样劳作,像石磨一样受磋磨,却只够糊口”,农民生存的艰辛与生活的艰难淋漓于纸上。作者在详尽的苦难叙述中形成了一种沉重感,通过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刺痛人们现在的幸福感,令人在无形的压力中胸口气闷。然而作者并没有着力去营造苦的窒息氛围,他以轻盈喻指苦难的沉重,在荒凉之中孕育着无限的向真、向善、向美的绿的新生。“当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了村庄、封锁了道路时,她们几乎整个冬天都不怎么出远门,滚烫的热炕是她们的最爱,谁家的炕最热,她们肯定就围坐在谁家的炕上。”(《老家的土炕》)“一群孩子加入队伍,皮袄、棉袄、夹克便挤在一起,棉鞋、球鞋、皮鞋都发出咔嚓咔嚓的擦地声,伴着笑声、聊天声、狗吠声、锣鼓的咚锵咚锵声,月色涌动。”(《社戏》)风土人情的书写使其散文具有厚重的容量,百姓们祖祖辈辈辛勤劳作,世世代代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只能在有限的娱乐时间里追求短暂的精神享受。作者叙写了他们朴实的大地性格,也传达出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呼唤和朴素追求。“甜”的记忆与“苦”的叙事融合交织,增大了作品的人文容量,给人一种丰富而饱满的生命冲击力。 大西北的土地,山如摇篮水如奶,养育了一代人又一代人,也承载着作者浩瀚如沙的记忆和故事。从鱼米之乡金华到贫瘠苦地会宁,从县城到芦坪小学,从外爷的果园到放学路上,作者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不矫揉造作,不浮躁虚华,在怀念与追忆之中,还原了一种不被污染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情调。如写亲情的《遗落的手帕》,通过一方沾着汗渍的手帕,寄托着母亲为儿孙奔波、任劳任怨的艰辛与慈爱,她离开车站的身影,颇有朱自清《背影》催人潸然泪下之感。又如表达爱情的《爱的自白》,“绝不会拿一把刀子把一个橙子划开,让它四分五裂,汁液横飞。我会面带微笑,一边与你优雅地聊着天,一边用手轻轻地去揉这只橙子,剥下第一瓣递给你,而不是自己先吃”。这是与妻子长相厮守的细腻与妥帖。再如写乡情的《打基子》,“我们隔壁庄的冉木匠做了一个基圈子,整个庄子轮流借用,谁用谁借,从来没有借不来的时候。同住一个村庄,大家会互帮互助,邻里之情令人动容。 无论是亲情、爱情、乡情,后边都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我想,梦里一定有这样的场景:我回到了家乡,春天,牛马下地耕田,羊儿归圈,村民们忙忙碌碌匆匆而过;夏天,凉风习习,繁星如棋子,夜晚人们在场里收拾麦子;秋天,润泽的空气散发着庄稼和果实诱人的香气,采摘、收割,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老家的土炕》)“我们那些一起糊过窗户纸的伙伴们,也为了生活流浪远方,像蒲公英一样,被风儿吹向了天涯海角,四处落地生根,花开他乡。”(《窗户纸》) 家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与主题,串起了作者的写作片段,凝结着作者最深厚、最醇厚的情之精血。作者离开故土已数十年,在南方成家立业,然而“一棵树无论多么高大,都割不断它的根,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道出了一种根植于西北儿女血脉里的秉性认同,向读者献上了一杯沧桑滋味的家乡酒。 文学是门伟大、神圣的艺术,对于写作者而言,天分与执着不可缺少。一棵树,历经了从幼苗到参天的过程。作家的成长也是如此。这毕竟是国兵的第一本集子,难免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也许时间能证明,他的下一本书,会把我震惊到何种程度。 (作者白忠德,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碑林区作协副主席、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等10多项。)
编辑:无敌 责编:慕瑜 终审:赵梓希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