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歌曲《领航》创作谈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尚飞林 时间:2022-01-05

文/尚飞林


本来我是不想写这些文字的,几句词有什么?写了一辈子诗词、文章,被别人盗用的比比皆是,又不是千古名句,有什么可说的。但又觉得不说也不好,世上的事情总有个原委,有个道理。说出来就少了一桩公案。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文字,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伟大征程》震撼演出,阵容强大,世界瞩目。非常有幸,我创作的作品《领航》作为压轴主题节目演出,出乎预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应该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崇敬和献礼。作为个人来讲,能够见证、参与到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当中已经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了。所以说,虽然播出的时候有署名不合理问题,但在大局面前,那是很小的事情了。更何况任何事物终归会回到它的本来,这是不可逆转的。现在如此处理,大概是有各种内在因素吧!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去探究它。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歌词创作、修改的过程。既是对创作的探讨、研究和交流,同时也是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录、交代。
  2021年5月26日,正是我们排练“陕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交响音乐会”交响套曲《延安》最紧张的时候,下午接到北京一个领导,也是朋友的电话,说中宣部建党一百周年晚会需要一首主题歌,分别约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词作家来写,到时候三选一。事实是最后是从至少六首,甚至更多的作品中选出来的。想着我曾经写过《大地芬芳》《心中的旗帜》《征程》《大会师》等等主旋律歌曲,正在排练的交响套曲《延安》中的《吴起镇》《啊!延安》等合唱也是由我创作的,写这个作品也许会有点感觉。于是我欣然答应。
  既然答应了就马上动手,一夜时间写出两稿,虽然比较顺利,但自己却是很不满意。27日上午,我把写好的两首歌词又进行修改后发给北京,目的就是竖起来一个“靶子”进行批评、攻击,这样才能碰撞出火花,知道什么才是我们要的东西。
  果不其然,北京的朋友看到两新稿应该是觉得不满意的。上面说过,我自己心里其实也不满意,就是想试探一下,看看领导们要个什么样的作品。因此也知道了就是要写一个大情怀、有境界的东西,比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个信息虽然简单,却让我豁然开朗。我迅速到办公室取了一些资料,认认真真地研读、感悟。一整天窝在我住的十一楼,绞尽脑汁地想,在打印纸上写下许多许多关键词,尝试着寻找各种切入点,各种连接办法。我第一次感觉到命题作文的难写,以及那种似有非有,好像在眼前但又摸不见的梦幻感。这时候一个朋友打电话,无意间说到写东西如果是写给亲人和身边的人会亲切一些。放下电话,歌词突然就蹦了出来:“无论多远,你都在我们身旁;无论多久,你都在我们身旁”……有了这个很舒服的切入点,一切就顺利了。直到晚上的十一点多,我把重新写好的歌词发给了北京。

  领 航
  无论多远,你就在我们身旁。
  嘘寒问暖,语重心长。
  老百姓的心中有数了,
  中国的步伐充满力量。
  南湖驶来的红船啊!
  有你的领航乘风破浪。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领航中国在复兴的大路上。

  无论多久,你都在我们身旁。
  谈笑风生,荡气回肠。
  老百姓的心里有底了,
  中国的未来有了方向。
  延安驶来的红船啊!
  有你的领航势不可挡。
  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
  领航中国在富强的大路上。

  北京很快发来了信息,表示基本满意,认为接近要的东西了,并且提出了修改意见,探讨了如何表述等等问题。最后他说他来试着改一改再看可以吗?我当然很高兴。因为他们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了解内情,站位高,知道要什么。很快,北京发来他们亲自动手修改的一稿。
  经过这样的几次交流、探讨,我们基本认可的歌词就出来了。最后确定的成稿,我想应该是经过一个人或者更多人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长成”现在的这个模样。

  领 航
  无论多久,你就在我们身旁,
  相依相恋,情深意长。
  江山就是人民,绘成你胸中景象。
  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
  前赴后继,铸就辉煌。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风华正茂,山高水长,
  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无论多远,你就在我们身旁,
  信念永恒,初心不忘。
  人民就是江山,写就你使命担当。
  为了人民幸福,为了复兴理想,
  风雨兼程,不可阻挡。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途上。

  我想说的是作为词作家,许多的作品会有导演或者主办方的意见和思路、思想加入,尤其是主旋律歌词。因为他们更了解内情,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实依我看,可以多挂几个词作者也无妨,但署名“集体创作”,就有些怪异了。当然领导朋友也觉得很对不起我,一再道歉。
  记得由陕北民歌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当初也是署名集体创作,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普遍存在。尽管如此,今天还是以多个人的署名,还原了真实的创作过程。近年来这样的恢复署名事件的例子不在少数,我们且看下回分解吧!


编辑:慕瑜

上一篇:美文欣赏丨浆水菜
下一篇:旧式的冬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