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新中
煤在古代被人们叫做黑石,另外还有其他许多名称,如石涅、黑金、石墨、石炭等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人类发现煤的历史相当长,远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煤,并逐渐开始利用这种黑色的石头来为自己服务。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三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两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据有关专家考证,《山海经》记载不谬。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凤翔煤应属如今彬长矿脉的余支。
煤在古代的用途,窃以为可以分为正途和旁途之说。
正途不仅用作生活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陶瓷烧造;在汉唐时代,民间的工匠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
蜚声中外的耀州窑烧制有煤的影子,耀州窑遗址有大量唐宋时期煤炭烧窑的记载和实物。耀州窑附近的黄堡新村有一元代采煤井口,方形,其意当是避讳元代国号。而至今被人们公认的我国最早记录人类采煤活动的文字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外戚世家》。
那时,采煤不易,人们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这种提高煤炭的使用价值的办法,一直沿用了几千年。上个世纪,西安城里居民取暖做饭,基本用蜂窝煤,蜂窝煤就是粉煤加工而成。
旁途则可追溯至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煤矸石打磨成石斧、石铲等生产工具。那时,在先人的眼里,煤就是一种黑色的石头。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有了对煤精石的开发利用。煤精石也叫煤玉,是煤之精华,它虽然叫“煤”但不是煤,实为有机宝石的一种,因而也有人将其称为“黑琥珀”。
煤精石大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系远古森林中那些油质丰富的坚硬树木,被洪水冲到低洼之处,经过地壳变迁,高温和地下压力的泥化作用,形成的一种黑色的结晶体。
煤晶石质地坚硬,结构细腻,黑而亮,横竖纹理明显,带有树脂光泽,抛光表面有玻璃光泽,有时候会因为包裹了黄铁矿而呈现黄铜的颜色和金属光泽。内部没有晶体结构,细腻、有韧性、不染手、宜雕刻,亦可充当印石之用,是继琥珀之后的又一种同族中难得的珍贵工艺用材。
清人陈目耕在《篆刻针度》中著录:“煤精石,色黑而质坚韧,体轻有似乌犀,出秦中,可作为印。”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1981年,陕西旬阳县出土了一枚印章,高4.5厘米,宽4.35厘米,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多面体组成,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考古学家根据印文内容及核查史书判断,此印应为西魏、北周将领独孤信之印。这枚印章是用煤精石制作而成,专家将其命名为“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时期,陕西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和煤有关的物事出土,自是应有之义。
关于煤的故事很多。
铜川的焦坪煤矿是露天采煤,有一年,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曾经出现一棵完整的树木,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地质文化遗存保护一类的概念,略加欣赏后,继续作业,这棵珍贵的树木化石顷刻间灰飞烟灭。
一个朋友是山西人,曾经告诉我,在他们家乡,民国时生产过一种煤,燃烧时没有烟,且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人们称之为“香煤”,为冬季取暖首选。由于产量极低,不易获得,所以,达官贵人不惜高价购买。卖家出售时则奇货可居,把煤一块一块用麻纸包裹,放之货架柜台,类似糕点糖果一般。
2009年5月,一只煤精石笔筒在北京保利“古董珍玩日场”上拍卖。这只煤精石笔筒,色泽黝亮,雕作树桩形,其上以透雕、浮雕、浅刻诸法表现松、竹、梅,画面古朴中见细致,苍劲里显婉约。系晚清画师刘德六所藏,其底部有刘德六“红梨花馆”印,为煤精雕刻的上乘之作。但拍卖之初,却并不为人看好,千元起步,有人估计,最多五千元封顶,但最后却被有心人以1.68万元夺得,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关于煤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盛。
明代于谦有一首著名七律《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人咏物言志,借吟咏煤炭,抒发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赞颂为苍生造福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
于谦的《石灰吟》最为著名,这首诗与《石灰吟》有异曲同工之美。
著名作家朱自清1920年也曾以煤为标题写过一首诗,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相当一段时间我生活工作在陕西省著名的煤炭城市铜川,写过很多关于煤炭的诗文。对于煤炭,总感觉出亲切来,它的来路今生,颇值得体味和尊重。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