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宗锋
两年多来,一直在翻译陈彦先生的小说《装台》,可以说把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都花费在了这部作品上。翻译是一件苦差事,要能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只有这样才能拿出自己满意的译作,我相信只要是自己真正从事过大部头作品翻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2021年12月初,我和英国的罗宾·吉尔班克博士(Robin Gilbank)终于按时把英文译稿交给了英国的出版社。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说是把这部小说反复读了有十几遍,感觉真是越读越有味道。
《装台》故事主角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西京城的刁顺子,靠着肯出力吃苦,性格厚道又兼具一点处世必要的圆滑,逐渐组建起了自己的装台班子。陈彦的笔墨围绕着他的家事与这一方使装台的老少爷们能够养家糊口的舞台展开。著名评论家李星曾经评价说《装台》“从生活的极小处入手,似乎不动声色,却极富诱惑力”。
《装台》里有一个小故事,说顺子每年春节时都要去看望自己的小学老师。即便是有了病在住院,他也是:“勉强住到正月初五下午,打完吊瓶,到底还是不顾医生护士劝阻,悄悄出去给人拜年去了。有一个人,每年正月初一,雷打不动都是要去看的,那就是他的小学老师,他都看了快三十年了。”
一个普通的人,三十年来的每年正月初一,雷打不动都是去看望自己的小学老师,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动的事啊!现在的好多人,有几个能记着自己的小学老师呢?
几十年来,顺子给老师拜年的礼物“……是老四样:德懋功水晶饼、老铁家腊牛肉、坊上油焖花生米,还有一瓶老红西凤,都是老师特别爱的几样东西。几十年前,他就给老师送的这几样,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再到现在的一百多块钱,反正每次送来,师娘都要还点礼,总是不让空手回去的”。
当老师让顺子也吃块水晶饼时,“顺子没有直接拿水晶饼,而是把老师刚拿起的那个水晶饼掉下来的半圈酥皮,先拿过来慢慢咽了下去,然后才拿起一个完整的来”。
这是因为“顺子记得他上小学时,第一次到老师家,师娘就给他发了一个水晶饼,吃得他香得,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水晶饼的样子,是掉了半圈酥皮的,而那酥皮就掉在盒子里,师娘再没舍得给他们往出拿,而是小心翼翼地,把酥皮和剩下的点心包了起来,并用一根纸绳子,捆了又扎的”。
这个细节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吃点心的经历。那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地用两手把点心掬在手里,生怕掉了一点点的渣。
《装台》里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顺子的小学老师家里有一个35平方米的窄窄的小房,临终前老师想把自己的房产给顺子,但又觉得顺子是能挣钱的人,并且还算是个小老板,便又想把房产捐给学校, 最后他让顺子自己拿主意。顺子想来想去,还是没要,他觉得自己能靠双手挣钱,还是不贪便宜为好,尽管他很需要,也很想要。这就是小人物的品格。
陈彦先生曾经说:“劳动者是美丽的,劳动的身影和姿态都是美丽的。我们的社会鼓励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肩膀扛起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一种寄生的生活。”
刁顺子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他有自己的精神坚守,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追求,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生活困难,这种内在的精神都在支撑他,鼓舞他不至于陷入“颓境”。
陈彦还说:“我们得给人生煨起一堆向天的火焰。作家应该给人以希望,尤其是要给普通人以温情、温暖与希望。如果世界没有希望,人还怎么活下去?”
我特别喜欢陈彦先生塑造的主人公刁顺子和他周围的那些小人物。可以说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陈彦对每一道环节都细致入微。比如角色的名字,特别是那些有着鲜明特色的角色。陈彦先生曾经说:“作家取名都是有想法的。比如刁顺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辩证的名字,他勤劳、善良、厚道,有时也有些狡黠,甚至‘鸡贼’,小人物得有他自己的生存智慧,有他的处世之道。”
所以我们在翻译顺子的英文名字时,没有用拼音,而是用了英文的“Smooth”,这个英文词和中文的“顺”是一样的,有“顺利”的意思,但也含有“圆滑”的意思,这就跟作品中的主人公是相辅相成的。
文学作品不能说教,而要“润物细无声”,因为不论“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只要文心相通,就能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我觉得就陈彦先生的《装台》来说,这是一部真实反映普通劳动者的时代之歌,是在宏大的时代变迁中,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人性的闪光点。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很多人都是和刁顺子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其人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在陈彦先生塑造的这个人物身上显示出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的坚韧品质。
多年来我和我们的团队一直在坚持翻译陕西作家的作品,这是因为陕西作家群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力量,其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与“文学陕军”在中国文坛的重要性有关,还因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十多个王朝的建都之所,也是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学作品对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国家乃至对整个国家的辐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
“文学陕军”的作品也记录了近10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轨迹,是研究中国现实和历史的文学范本。研究和译介以陕西作家为代表的中国地域文学,对于探究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规律、中华民族命运和世道人心的演变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翻译当代的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就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之翻译而言,要想通过文学作品立体式地呈现出中国,就需要把真正能代表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出去,成为世界各国读者阅读中国、了解中国的文本和途径,帮助外文读者通过阅读构建自我心目中正面的中国形象,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增进中外的互信和理解。而更多的地域文学的外译和成功推介,必将有助于国外读者从更深刻、更多样的文化角度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