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宝:记录秦腔发展史 传承戏曲文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智宝 时间:2021-11-13
作者/赵智宝 2021年5月18日,临近搭镰割麦夏收的时候,我编著的《西岐戏苑》面世了,我高兴,家人高兴,周围的朋友也高兴。他们一个个由衷地祝贺我的又一著作出版,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我用了近两年的功夫全方位记载岐山区域戏曲发展的集子这是第一次。 它的编撰工作实际上是从2019年12月采写岐山县人民剧团大型秦腔廉政剧《甘棠清风》开始的。为了写好这篇新闻纪实,我用了近20天时间,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题为《召公走上舞台,勤廉浸润民心——岐山县剧团大型秦腔廉政剧(甘棠清风)诞生记》,全文约6000字,分别发表在《文化艺术报》《百花》《秦风》《西北信息报》《陕西老年健康报》《宝鸡日报》等全国、省市级报刊上,产生了热烈反响。2021年6月1日,是岐山县人民剧团成立70周年。为提前做好庆典准备工作,自己又应邀为县剧团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其间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整理出了《岐山县人民剧团历史沿革》《岐山县人民剧团党政主要领导更迭表》《岐山县人民剧团大事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题为《绽放在西府秦腔艺苑里的魅力奇葩——献给岐山县人民剧团70华诞》长篇纪实,全程记录了岐山县人民剧团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受到县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通过采写编辑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使我对岐山秦腔乃至西府秦腔历史有了深入了解,许多轶闻趣事呈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并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采集这些资料中,我发现有些资料已很难找到,有些戏曲如岐山木偶、岐山曲子等戏曲艺术面临失传,要挖掘整理出这些资料困难很多,要找到这些知情人也很不容易。有的已过世,有些因为年龄健康原因一时说不清楚。这时我想,如不及时抢救这些文化艺术遗产,将会为后世人留下遗憾。自己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岐山人,作为一名老新闻宣传文化工作者,应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把它抢救回来,由此便产生了编撰一本全面反映岐山戏曲发展历史书的念头。当时我把这一想法首先告诉给了宝鸡市社科联原主席杨青峰,他当即从微信上郑重做了回复:“这个工程很有意义,写成了,对岐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所以不要急于出手,方方面面做到,少留遗憾。例如,要多走访岐山知情的老领导及老艺人了解情况。祝你成功!”他还提了两个建议:一定要有皮影、木偶班社,尤其是皮影不能少,马江何家村王家皮影历经明、清、民国,有近500年历史,留有剧本遗产。二要邀请名人写序。还斟酌了两个书名供参考。此后,青峰老兄还从微信上把他在宝鸡找到的岐山有关秦腔戏曲发展的历史资料经过拍照后发给我。在他的建议下,我邀请了陕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孟建国,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宝鸡市文联主席吕向阳为该书撰写了序言,邀请著名作家、剧作家唐栋题写书名并题联,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罗贯生设计了书的封面等。获得了名家大腕的鼎力支持,使这本书有了更大的影响力。青峰老兄还不时将历届岐山老领导关心秦腔发展的轶闻趣事介绍给我,帮助充实资料。他给我说了这么一件事:20世纪50年代岐山县剧团刚成立时,县上领导不仅从物质上给予极大支持,而且从演员声誉上给予呵护。时任副县长陈景贤在机关灶上吃饭,听到有人议论某个演员唱的不好,竟然训斥议论者,不允许对剧团说三道四。青峰兄的这些良苦用心,使我大开眼界,更加坚定了编辑这本书的信心和决心。 编撰一本书,相当于女人怀胎生娃,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形成初步方案后,我与岐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沈德科、县志办新编《岐山县志》主编黄宗科、县林业局局长巨芳林一起,商量研究,统筹谋篇,他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使书目谋篇布局更趋合理。 编辑该书的过程,可以用雷厉风行、马不停蹄、夜以继日来概括。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体原因,写稿不能熬夜,我坚持白天跑资料,第二天清晨伏案整理撰写资料,最早是清晨两点钟起床。在此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许多方面资料欠缺。因此在采集资料上,只有多跑路,多下功夫,只要有一条资料线索,我一刻也不耽误,拼命去追寻,不管中途有多远,是暑夏寒冬,是晴天雨天,从不让任何有用、有趣的史料死在这个采集的环节上。出县城去镇村乘坐公交车,县城周围骑三轮车。为了采集县剧团资料,先后7次骑着三轮车前往十华里的凤鸣镇郭家村找到县剧团老艺人郭怀智家,与老人促膝长谈,一谈就是四五个小时,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不少情况和有价值的资料。傅治平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他是县剧团成立时加入剧团的唯一健在的元老功臣,对建团时的情况了如指掌。为了找到傅老,我先去县城的小区找他没有找到,经打听知道他已居住宝鸡市好长时间了。在县剧团原党支部书记贾林宝的帮助下,找到了傅老的电话号码。从那天起,我与傅老的电话成了热线,有时一天通几次电话,问这问那,了解情况。从他那里了解到了县剧团成立时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事情。还有,春节前,我乘公交车去50里外的蔡家坡镇王其村采集该村创立村业余剧团的事,第二天清晨起床一鼓作气完成了该书稿。 一本好书一定要文图并茂。为寻找书中所需要的史料照片,真是用尽了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经过努力,书中所需大量照片找到了,但有两位岐山著名秦腔老表演艺术家的照片怎么也找不到。一位是岐山籍、1924年入西安易俗社,人称“陕西梅兰芳”的王天民,一位是原大名鼎鼎人称“王班长”的王彦奎。为找到王天民的照片,我打电话寻求省戏曲研究院供职的岐山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君梅帮忙。那天下午五点多钟,我给她打电话时,她说她在北京演戏正在化妆,等演完戏回西安后帮我找。三四天后,她果然从西安易俗社资料室发来王天民老艺人的一张青年时代生活照、一张演出剧照,真是难能可贵!为找到秦腔老艺人王彥奎的遗照,我与县养老经办中心干部刘英联系,驱车去了雍川镇唐家村老人故居找照片,王老的孙子王索科正在家中院子里修自行车,看上去也有60多岁了。当时我问他爷爷照片的事,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爷没有照片。原因是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条件,家里从来没有见到过爷爷的照片。‘文革’结束,恢复秦腔传统戏演出后,西安易俗社派人来我家找爷爷的照片,也没有找到。”看来“王班长”的照片是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上,刘英说他回去画一张像。刘英多才多艺,能写书法会绘画,当晚就照着王老孙子的容貌,素描了一张“王班长”在那个年代的像,补齐了照片。 这本书按照篇、章、节体例进行编写,共计4篇、19章、69节,约43万字。第一篇民间班社,主要有民国时期的岐山秦腔班社、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自乐班、皮影班社、木偶班社、曲子组、戏曲学校、演出场地;第二篇专业演出团体岐山县人民剧团,主要有历史沿革、大事记、梨园春秋;第三篇戏曲名家,主要有人物传、人物录;第四篇戏曲创作暨戏曲艺术,主要有创作改编移植剧目、戏剧剧本选录、秦腔音乐创作、岐山曲子、戏剧社火、马勺脸谱等方面内容。 我出这本集子的目的,就是让后人了解秦腔在岐山的发展史,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秦腔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让它代代相传、万古长青,更让《西岐戏苑》绚丽多彩,光彩照人。 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孟建国在序言中这样评价《西岐戏苑》这本书:“岐山是周文化的故乡。””戏曲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形成之一,就蕴藏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存之中。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的流播传扬,构成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彩篇章。《西岐戏苑》正是对这一重要内容和精彩篇章的全面、系统反映。岐山是西府秦腔的重要发祥地和舞台,曾经涌现了诸多著名秦腔班社和表演艺术家,上演了千百台精彩纷呈的秦腔剧目。可以说,岐山人爱秦腔,爱戏曲‘角儿’,不亚于秦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是岐山人酷爱文化,生命中带有秦腔DNA一种自然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西岐戏苑》无疑为西岐大地乃至其他热爱秦腔戏曲的人们,呈现了一份文化大餐。《西岐戏苑》详细系统地梳理了岐山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纵向看,从晚清民国说起,一直到现在;从横向看,由班社到人物,由掌故到变迁,搜罗广博,具体详实,考证严谨,叙述活泼,给人们提供了一幅近现代岐山地区秦腔发展变化的清晰图像,一部可贵的地方文化史志类图书,填补了一项空白,值得热爱西岐文化的人们称赞。“ (孟建国:一部周文化故乡的戏曲史 ——《西岐戏苑》序) 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宝鸡市文联主席吕向阳说,出版《西岐戏苑》一书,整理发掘岐山戏剧史,实际上就是中国戏剧史的缩影和见证,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国学是一大贡献。《岐山戏苑》为“戏子”立传,为秦腔发力,这本书将周岐地产生的秦腔名家一样长久地鲜活在观众心中。著名作家、剧作家唐栋通过手机发短信形式向我表示祝贺。他说,“你这本书编的好,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现实意义。谢谢你!” 还有,此书出版后,不少读者在网络上、电话上鼓励我,向我表示祝贺,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著作的出版发行,朋友的点赞鼓励,使我心里满满的,暖暖的。在此我要向所有关注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并在编撰中向我提供帮助的乡党们、朋友们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作者赵智宝,陕西岐山县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兼任岐山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市、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省、市、县老科协会员。)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