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赶巧了就成了故事,要不怎么会说“无巧不成书”呢。周五上午,搁在桌子上的手机闪了一下。划开一看,是红孩转来的一篇文章。文章是他写的,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并且由副刊公号推出。题目叫《在酱豆书屋抓阄》。标题令我好奇。
酱豆书屋我知道的。开业那天适逢“贾平凹文学艺术研究院”建院十周年。仪式搞得俭朴热烈,贾先生出席了,并为征文获奖作者颁发了证书。酱豆书屋的王立志、马莉与我都熟悉,我们是好朋友。
看完文章,我与红孩开玩笑,说这么个小事情在你笔下写得如此有趣,感觉给书屋做广告呢。窗外风和日丽,暖阳透过窗户洒在桌上,非常惬意,特适合读书。眼瞅着立冬就要到了,我邀请他立冬那天吃炖羊肉。红孩说,刚好,那天大伙约了去酱豆书屋聚聚,中午一起吃饭,干脆你也一块儿来吧。我听了十分高兴,连连说好。我心里想,这次会不会也抓阄呢?
周六天气变了,又是风又是雨。雨下得小些,风却异常的大。呼呼的,都刮出了响声。气温也跟着凑热闹。到了晚上,竟然飘起了雪花。没有哪一年的立冬像今年这样,凄风苦雨的,还夹杂着飞雪。曾经与红孩聊天,他说,他喜欢下雨下雪的天气,哪儿都不去,正好看书。我也学他,缩在被窝里看书。晚上快九点的时候,木子发来一篇文章,是酱豆书屋公号推送的,文章是她写的,名字叫《遇见酱豆书屋》。木子是笔名,大名叫李明琴,是我熟悉的一名青年作家。那一刻,我便有种感觉,不断出现的这些事情似乎在预示着一件事情,我与酱豆书屋结缘的机会到了。
其实,早在今年五月我就有一次这样的机会。那次也是红孩到西安。王立志电话里告诉我,说是请红孩到酱豆书屋坐坐,晚上在书屋二楼的餐厅吃饭,他让我也赶过去。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错过了,于我的确是有点遗憾。现在想来,这都是缘分。
周天立冬。太阳早早出来打招呼,那样子似乎是在对昨天的样子表达歉意。天蓝蓝的,澄净得如一面镜子,风还是有些大。不到十点我就出门了。先到单位放点东西,顺便把车放下,然后打的过去。想着早去一会儿,在书屋里转转。然而,想法总归是想法,现实从不以人的想法为前提。三折腾两折腾,差点成了最后一名到的。
王立志招呼大家落座。我有一个看法,写文章要有文眼,聊天要有灵魂人物。这样想,或许不对,但场合上总是需要热闹人物的,否则,就会冷清。那天的人物就是夏JD老师。也不知她哪来的那么多冷段子,不经意的几句话便会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她说话时,一脸严肃,话讲完后会随着大家一道开心大笑。
正说笑着呢,贾先生推门进来了,说是给大家敬个酒。大家惊喜不已,赶紧站起来端着杯子凑过去。贾先生向大家问好,并对红孩说,你领导大家把桌子上的菜都吃掉。马莉不知什么时候端着一个盘子立在一旁,手里还拿着本书。盘子里放着十几张叠好的小纸片。瞬间大家喊叫起来。抓阄。贾先生接过盘子,每个人从盘子里取出一个纸片。马莉说,先不要打开,过会儿一起开,看谁的纸片上有“字”。幸运往往会偏向年轻人一边,上次是这样,这次也是如此。没有抓到阄,每个人也把书拿在手里与贾先生合影,同抓上阄的人一样兴奋。
主食是臊子面和大馒头。馒头能吃出酵头的面香。另有两样小菜是配着馒头吃的,一盘小葱拌辣子,一碟酱豆腐。我有点奇怪,咋不弄些酱豆呢?离开的时候得给马莉提一下。然而,喝得有点微醺,走时忘了这事。
酱豆是北方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寻常小菜。味道有些冲,有点辣,还有些咸,夹在馍里很下饭。把一种腌菜与书屋连在一起做书屋的名字,我是头次见到。贾先生有一本书就叫《酱豆》。但他写的书多,比如《秦腔》《暂坐》《古炉》等等。用这个名字一定有它的寓意。我是觉得亲切,有种烟火气。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