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炜
长安,西安的古称,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二十一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其地名寓意“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长安,在陕西人的血脉里充满了自豪与骄傲。一提起长安,人们往往会想起曾经的皇城,会回眸千年古都,追溯华夏根脉,遥想汉唐雄风;一提起长安,人们还常有厚重的文化情结,拨开历史的烟云,步入文化的殿堂,体悟长安文化的巨大张力:《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统万城》《青木川》……都从不同的时代与侧面,反映了浸润于长安文化的三秦大地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在当今中国文坛激起了阵阵涟漪,树起了座座丰碑;一提起长安,人们也会联想起古老、庄严与雄伟的古城墙,以及城墙内外所发生的“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长安故事与传说。
而阿莹奉献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长安》,却别有一番风姿。它讲述了发生在长安城东郊,生活在长安机械厂里,一群由革命军人、东北技术人员、三秦大地优秀农民组成的工人老大哥们,为新中国军事工业拼搏奋斗的故事,堪称一部为新中国重工业披荆斩棘的创业史,为国家社稷长(治久)安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奋斗史。
与许多工业题材的纪实性作品侧重于反映历史的延续性,技术的先进性,工作的奉献性不一样,《长安》自始至终都在讲故事。从工厂领导、技术骨干到普通员工,把他们的成功与喜悦、酸甜与苦辣、喜怒与哀乐、奉献与自私、高尚与卑微,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那些故事记录了时代的脚步与变迁,从胶东黑家庄到太行山游击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苏友好、长安八号基地建设、五七年反右、三年困难时期、中印之战、“文化大革命”、珍宝岛战斗,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一连串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记录了围绕长安机械厂长达40年的历史变迁。
那些故事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代军工人的喜怒哀乐与心路历程。有激情燃烧岁月时的昂扬,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发展过程中的苦闷,有艰难岁月的煎熬,有执着的追求,有无私的奉献,有壮烈的牺牲,有感情亲情的纠葛,有苦中作乐的低俗,有狭隘的私欲,有职场的博弈与争斗,有人性的蜕变与卑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面孔,俨然社会的万花筒,展示了军工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将他们的个性、禀赋和灵魂轨迹演绎得淋漓尽致。
《长安》的写作风格也有其独到之处,它由人及事,由事达意,把人放在新中国军工发展的大格局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里写,把国家意志、军工精神渗透在具体工作和人的成长过程中,润物无声,既充溢着人世间的真情挚意,也蕴含着军工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忽大年终其一生都在无私无畏地为祖国的军工事业不懈奋斗,无论身陷感情纠葛,无论流泪、流汗,甚至亲人离世,无论顺境、逆境,受迫害、遭批斗、蹲牛棚,他都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在他身上张扬着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革命前辈的光明磊落。黄老虎、哈运来、焦克己、连福、靳子、忽小月、黑妞、满仓……也都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先驱,尽管他们身上都各自有不同的缺点,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艰辛;无论受多大委屈,或受到污蔑,遭到迫害,甚至流血牺牲,他们都无怨无悔地不懈奋斗着,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弘扬了人世间真善美的主基调,孕育了听党话跟党走,为军工奋斗、为国家奉献的情怀。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应抓住人物在工厂大院里的命运来铺排,所以我将人物置入巨大的工业齿轮中去咬合去博弈,以便释放人物内在的性格……”正是这一写作风格,克服了许多工业题材作品流水账式记录、成果汇总、事迹总结等方面的写作缺陷,通过丰富多彩的人和事,在了无痕迹中传达了主流价值和国家意志,从而使作品更易让人产生共鸣,更具亲和力和可读性,也使作品的艺术价值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长安》的人物刻画也独具匠心,书中涉及的人物很多,成司令、钱万里、忽大年、黄老虎、叶京生;哈运来、焦克己、连福;忽小月、靳子、黑妞;满仓、牛二栏、张大谝、小河南、门改户……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包括领导、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男男女女各色人等,全书描写的人物不下40位,感觉起来,就像一幅巨像图,角色不同,各有风姿,为作品增光添彩,也足以展示作者创作的功底。
其中,最丰满的人物当属主角忽大年了,全书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感情纠葛,不懈的奋斗精神,高超的领导艺术,刚直不阿的人生态度,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度剖析了他辉煌人生的发展轨迹,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可佩的老党员、老军人、老厂长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最令人惋惜的人物当属忽小月了。她热情、漂亮、单纯(甚至幼稚)、率真、执着,就像一朵迎春花,在阳光明媚的春风里,靓丽而鲜艳。而秋风萧索时,却备受摧残,窒息在秋日阴霾的乌云里,凋落在闪电雷鸣的狂风暴雨中,令人惋惜,更让人唏嘘不已。
最令人同情的人物当属连福了,一个才华横溢、热情而执着的青年,大半生受到冤屈,身陷囹圄,湮没了甜蜜的爱情,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遗失在劳动改造的煤窑里,令人同情,更让人为他个人、为国家扼腕痛惜。
最令人不齿的人物当属门改户了,生活是把双刃剑,既能磨砺人的意志,也能扭曲人的灵魂。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出人头地,他不惜削尖脑袋投机钻营,打击迫害老干部,挑动群众斗群众,污蔑陷害忽小月,丧失了做人的底线,由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蜕变为阴险、奸诈、恶毒的小人,最终遭到报应,自戕于护城河底,令人不齿,也让人为他感到悲哀。
另外,整部作品通篇没有一个高大全的人物,每个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读完作品,你会油然生起这样的感受:世界因残缺而美丽,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其实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结合体,十全十美的人没有,十恶不赦的人也极其罕见。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每个人身上的善与恶都不断发生变化与转换,但是无论如何变化,真、善、美都是社会的主基调;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人世间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当然,从更高的要求观察,作品仍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比如,作品中多次提到“午子仙毫”茶,而这一品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未创立,应予以订正。另外,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国防工厂工人的社会地位总体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作品在工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对比分析方面着墨再重一点,似乎更妥帖一些,既可体现党和政府对工人的重视和关心,也对今日中国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工业成就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然而,瑕不掩瑜,读完阿莹这部皇皇50万字的大作,不仅使你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会使你深受触动。掩卷思索,心绪久久难平。正是由于这些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工人老大哥的不懈奋斗,为中国的工业奠定的坚实基础,才使今天的中国,无论飞机、大炮、坦克,无论“两弹一星”,无论航天航空航海,都步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从而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了积贫积弱的落后年代,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健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