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让汉中市藤编为乡村振兴赋能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庆和 周静 时间:2021-10-26

文/王庆和  周静


“七竹八木”是流传在陕南秦巴山间的一句农谚,说的是过了农历七八月,竹木植物就成熟了,可以采伐使用了。当五角枫的叶子被秋风染成殷红时,干完庄稼活的老农们便三五相约带上宛如弯月的镰刀,走进茂密的山林,挑选粗壮、通直的木竹和细长的青藤悉数砍下,打结成捆,径直扛回交通要道口,交给开着大卡车的经纪人时,便美滋滋地数着一张张钞票。

 当一车车竹藤被运进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的三家藤编厂时,这些毫不起眼的木竹、青藤,就遇上了一门古老的手艺,华丽转身为一件件精美的藤椅 、茶几、藤桌、书柜等等。在互联网的空间里走州过县,漂洋过海,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城乡居民家中最生态环保的生活用品。

一门古老的手艺,守护了一方家园,富足了一方乡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真金白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2021年,“汉中藤编”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一员。

让更多的人成为老手艺的传承者

起初,会编藤椅的老匠人利用农闲季节在家里编出一两对老式藤椅,拿到街上换回几个购买油盐酱醋的零花钱。一度时期,还差点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1995年,24岁的陈良顺凭着祖传的手艺的和家人的支持,承包了面临倒闭的黄官藤器制品厂,组织10余名老手艺人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藤编制品,随着藤编制品在市场走俏,这家作坊式小企业也一步步成长壮大。经过12年的积累和一路看好的市场需求。2007年9月,陈良顺注册资金300万元,对黄官藤器制品厂进行了改制,成立了南郑县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良顺”牌商标,凭借精湛的手艺和过硬的质量,“良顺”品牌一炮走红,逐渐成为汉中藤编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他们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有藤编技艺的农户挂牌成立了黄官镇水井村藤编专业合作社,整合民间力量,并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快速提高藤编制品产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5年,经南郑县文化馆申报,“汉中藤编”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他们抓住活态传承这个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通过举办培训班和鼓励老师傅带徒传艺的方式,使一大批易地搬入移民安置点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无力外出务工的残障人士成为汉中藤编的新兴力量。学会手艺者,或留厂务工,也可将藤椅骨架和藤条领回家中编好后统一回收,按件付酬。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不能离家的当地农民,也为藤编公司节约了生产用房。

精准扶贫以来,黄官镇先后有1862个农户加入了藤编合作社,靠这门老手艺走上了致富之路。其中有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藤编厂由原来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3家;藤编产品由单一的老式藤椅,发展到现在的集生活用品、装饰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打的上千个品种,年产值由当初的几十万元猛增到现在的八千万余元。传承人队伍逐年扩大,由当初的几十个人,增加到现在的1000余名,活态传承的路子越来越宽。

让非遗传承成为研学旅游的打卡地

文化和旅游合并成一个机构后,文旅融合成为强强联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为文化拓展了空间,文化为旅游注入了灵魂。两者优势互补,在发展中共同成长。

以藤编为主导产业的黄官镇水井村,紧邻有天然国画长卷之称的风景名胜区红寺湖,乐山好水的各地游客领略完湖光山色,很自然的就走进藤编厂,参观的、拍照的络绎不绝,离开时也顺便带走一两件藤编制品。

2017年4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南郑县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同年底又授予该公司“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2020年,随着苏陕协作项目的落地生根,良顺藤编从小作坊搬进了大厂区,藤编博物馆、生产互动体验区、藤编制品展销区相继对外展示。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来了;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们来了,并把这里确定为写生实习基地;陕西省文化馆组织举办的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的学员来了,他们在这里了解藤编的历史,学习藤编技艺传承的工匠精神,体验传统手工技艺带来的编织乐趣,把玩鉴赏藤编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聆听老艺人讲述奇闻趣事。大专院校的师生结合当下城市新生代的生活理念和审美趋势,设计出一件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融的文创产品,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

在请进来的同时,他们还主动走出去,组织传承人带上藤编制品和编织材料,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产品展示展演活动等,在交流中博采众家之长,在展演中扩大技艺传承。

让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振兴,非遗助力。凭着祖传的老手艺和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力支持,汉中藤编产业做的风生水起,陈良顺、徐德忠、蒋顺成等一批藤编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家庭工厂为依托,凭着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带动了全村,还辐射周边6个村共同成为藤编财富的受益者。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名列其中,这就意味着藤编产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

自今年5月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非遗项目名录后,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通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在全面领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制订了《汉中藤编2021—2030年保护传承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乡村振兴,非遗先行”的目标任务,拟定了扩大传承人队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他们从培训传承人抓起,紧扣产业发展主题,让学会手艺者都能编得出产品,挣得到钞票。

汉中藤编这门口传心授的老手艺,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已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产业发展的大道上高速驰骋。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