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孩
近来小住西安,见到了许多文友。其中有位河北籍的作家,他说他家在京东,我们都应该算生在燕山山脉、长城脚下之人了。我说,从大的地理环境看,此说法是不错的。其实,我家所在的北京东郊,那里距燕山和长城少说也得有100公里。
说起长城,全世界人都对此不陌生,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朝任何方向走,都会和长城不期而遇。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大地上现有长城10万公里,足可以绕赤道转两周半,但知道的和现存最具观赏性的长城还是明长城。
我第一次去长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时代。我们那次去的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过去人们所说的到北京上故宫、吃烤鸭、登长城,这里所说的长城就是八达岭长城。我最早知道八达岭长城,是源于一种“八达岭牌”的香烟。后来,又分别到过怀柔慕田峪长城、承德金山岭长城、秦皇岛的山海关长城和嘉峪关长城。
八十年代,有三部纪录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和《望长城》。《望长城》由黄宗英领衔拍摄,后来又看了有关著名长城保护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与长城的故事,特别是前几年北京提出要建长城、大运河、永定河文化产业带后,使我开始有抒写长城的萌动。然而,写长城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的历史、政治、文化、军事、建筑等方面很多,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本无从下手。就在我踌躇满志不知所然时,一个奇妙的女子出现在我面前。
奇妙女子叫徐伊丽,出生成长于武汉,工作在西安。这位来自长江边上的女子从事文学创作近二十年,出版了不少书籍,很早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按说她借力本该再扩大创作战果,可她这些年却痴迷对各种文物古迹的研究,尤其是古长城和秦直道的研究。在这期间,她还反复考察郑国渠、灵渠、阿房宫、秦淮河、沙丘平台、秦驰道等等,为此写书拍影视剧,干得有声有色。前年在一次微信交流中,她神秘地告诉我,她想在西安做一家秦直道餐厅,说她的商标都注册了。
徐伊丽开着自己的文化公司,做一些她喜欢的文化项目,往来于武汉和西安之间。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当时徐伊丽恰在武汉,可以想象这事对徐伊丽的刺激非同小可。我当时电话问她状态如何,她回复说一切安好。我说你这语气有点特朗普风格,她会心地一笑。在这紧张的季节,一个女孩子还能会心地一笑,这让我感到她是个外表大气内心无比坚韧的女孩。
我不清楚徐伊丽这些年挣了多少钱,她只说她把钱几乎全部砸在对秦直道、古长城等古迹的考察和宣传上了。她考察古长城,除了她自己,还要带上几个工作人员,开自己的私家车,一出去就十几天。到目前,她的双脚把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古长城遗址都跑遍了,光她搜集的文字、照片、影像资料,足可以开个古长城博物馆了。
徐伊丽说,她研究秦直道23年,也研究长城23年,因为直道是矛、长城是盾,直道是箭,长城是弓,它们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在这二十多年徐伊丽收集到的无数资料中,至今没找到一本全面写春秋战国长城的书籍,即使有学院派专家写的论文,毕竟读者有限,普及性远远不够。而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不得不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长城、古城、古墓等都要有所了解,因为它串联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虽谈不上深入的研究,至少能提供一些详实的资料,也算是为祖宗留下的这一伟大工程做出一点点贡献吧!”徐伊丽如是说。
本来,我和徐伊丽说好要一起写一些关于长城题材的作品的。前年年初,我都联系好北京慕田峪长城和河北金山岭长城,想去那里深入生活。不料,我春月生病,就给搁置了。但徐伊丽并没有就此停下她前行的脚步,经过多年努力,她完成了《望和平——探秘春秋战国古长城》一书的书稿。该书从长城的起源、长城与战争、长城和当时的地形地貌以及各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力量和国力等来全面分析修筑长城的必要性以及长城的沿革、直到长城的毁灭、再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长城残骸,结合历史事实和长城所在的地理环境及现在考古研究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细说这段时期长城的前世今生,其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阅读轻松愉快。毫无疑问,这本书既是一部简明的文化读本,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书写春秋战国时期七国长城的具有文学性和文献性双重组合的经典力作。
读徐伊丽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我不禁想到:2016年,我所供职的中国散文学会会同河北省滦平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全球华人长城散文金砖奖,吸引了众多的作家参与。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河南周口的回族女作家阿慧。为了写好散文,她一个人坐高铁乘长途汽车来到金山岭长城,由于准备不足,刚爬了二百米,鞋子就开绽了。无奈,她只好赤着脚一步一步登上烽火台。看着她的背影,我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可以想象,徐伊丽考察古长城遗址肯定要比阿慧更加艰难。在我看来,其难的不仅是精力、体力、财力,更多的是一种定力与韧劲。徐伊丽告诉我,有一年她带几个人到华山西面的魏长城去考察。由于是夏季,人到了以后,实在不愿跟她去受苦,纷纷改主意去游华山了。她只好一个人独自开车上路,没想到到了森林深处,根本没有路,她只好弃车拄着登山杖前行。哪想没走多远,竟然踩进沼泽,一下陷进半腰深,她惊恐喊叫救命,可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最后,她发现一米外有一棵小树,便急中生智奋力用登山杖把树勾住,这才勉强上来。坐地下歇了一阵后,她用纸巾擦了擦身上的泥泞,便毅然地向山顶攀去。事后,她一想到这次经历就后怕,当时的她不过三十多岁呀!
我一直期待着徐伊丽能尽快写出关于长城的大作品。现在,这部大作真的呈现在我面前,我在激动之余,竟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喜悦之情。我觉得,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当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天,我和徐伊丽相约,带着这本大书一起去登长城,那一刻,我们会大声地共同高呼:我爱你,中国!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