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非遗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以陕西镇巴苗绣为中心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贺小绒 时间:2025-08-05
文/贺小绒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与“硬支撑”。本文以镇巴苗绣为个案,在阐释非遗对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振兴多维价值的基础上,从传承人培育、合作社运营、产业品牌塑造、文旅融合四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活化路径,以期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乡村振兴”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六部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进一步将非遗纳入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箱。镇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最北的苗族聚居区,苗绣于2013年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遗名录。然而,镇巴苗绣在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产品同质化、设计更新缓慢、市场渠道单一等现实瓶颈。如何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成为镇巴县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亟待破解的命题。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三重价值。文化价值:重建乡土认同,苗绣图案记录了苗族迁徙、自然崇拜与伦理秩序,是“穿在身上的史书”。其再生产与再阐释,能够在村民中重塑“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坐标。 经济价值:激活在地产业,苗绣兼具“文化符号”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双重属性。据镇巴县文旅局2023年数据,苗绣产业已带动150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初步形成“非遗工坊+合作社+电商”的产业链雏形。 人才价值:培育新型主体,非遗的代际传承与创新需要“手艺人+设计师+运营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培计划”等项目,镇巴已培养县级传承人27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44%,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本。 镇巴苗绣活化赋能的四大路径。传承人梯队建设:从“个体”到“群体”, 政府主导:设立“苗绣传承人专项基金”,实施“名师带徒”计划,每年资助10名省级以上传承人开展公益性传习。 校企协同: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传统刺绣创新实验室”,开设“非遗+设计”微专业,实行“2+1”联合培养模式(2年校内课程+1年工坊实践)。 数字赋能:开发“云端苗绣”小程序,集成在线课程、远程答疑、作品交易等功能,实现“线上学+线下做”的混合传承。 合作社组织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构建“1+N”组织体系:以县级苗绣合作社联社为龙头,在重点村镇设立N个分社,统一原料采购、技术标准与品牌销售。 引入职业经理人:聘请返乡大学生担任合作社CEO,负责电商运营、IP授权与供应链管理,推动非遗产品标准化、规模化。 建立收益二次分配机制:将合作社年度利润按“60%社员分红+20%公共积累+20%文化传承基金”比例分配,确保产业反哺文化。 产业品牌塑造:从“产品”到“IP”。打造“镇巴苗绣”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涵盖原料、针法、图案、包装的全链条标准。 开发“镇巴礼物”文创矩阵:联合陕西旅游集团推出“绣在镇巴”系列冰箱贴、丝巾、盲盒等30款文创单品,2023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探索“非遗+数字藏品”新业态:与蚂蚁链合作上线“苗绣·迁徙图”数字藏品,实现“线上确权、线下赋能”,拓展Z世代消费市场。 文旅深度融合:从“观光”到“体验”。建设“苗绣非遗小镇”:以黎坝镇为核心,打造集“绣坊体验—主题民宿—研学营地—创意市集”于一体的沉浸式场景,2024年预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 推出“跟着绣娘去旅行”线路:将苗绣体验与茶园采摘、巴山民歌、端公戏等非遗项目串联,形成“一日游”“两日游”产品包。 开发互动演艺:依托苗舞、唢呐等民俗资源,打造《绣梦巴山》实景演出,游客可参与“学一段苗绣、跳一支苗舞、绣一个平安符”的深度体验。 镇巴实践表明,非遗的活化利用不是简单的“生产性保护”,而是通过“传承人—合作社—产业链—文旅融合”的系统创新,实现文化、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的共振。未来,镇巴可在以下方面持续突破:一是建立“非遗价值评估与交易”平台,完善非遗资源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二是探索“非遗保险”,分散传统手工艺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三是推动“非遗跨境”,借助“一带一路”实现苗绣的国际化传播。唯其如此,方能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活”得持久、“火”得出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镇巴样本。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上一篇:一部增强文化自信的好书——读来文基先生《汉中先秦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