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一部增强文化自信的好书——读来文基先生《汉中先秦文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振峰 时间:2025-08-05

文/李振峰

来文基先生,1937年出生,汉中市南郑区人,1962年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高级经济师,先后在陕西省计划委员会、略阳钢铁厂、汉中市经委、计委工作,从汉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位上退休。2016年所著40余万字的《汉中文化之旅》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又经八年辛劳,2025年2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了26万字的《汉中先秦文化》。

前日,汉中市文联主办、汉台区图书馆承办的《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座谈会,参加人员多,社会影响大。我有幸参加并颇有启示:文化自信是立国之魂,要做到文化自信,须先知道历史知道文化;要推动文化自信,须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历史文化。

图片1.png

来老师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好书。

我印象深刻的四个特点:

这部大作,史学与文学相融,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史学记载严谨慎密,文学讲述通俗畅达,有如长卷行云、神游八荒,使我们看到距今3000万年的地质运动到2000年前的中华历史和汉中历史,还有遗存实证的遥远文明、曾经辉煌的汉风古韵。

这部大作,具有多层次的文化价值,多维度的社会价值,多方面的科普价值。

这部大作,从中华民族大背景来讲述了人类文明历史,展现了汉中灿烂的先秦文化和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填补了汉中先秦专著的一个空白,也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实际行动。来老师88岁出版20多万字这部大书,可能是汉中文化界的一个记录。

这部大作,爷孙合力,八年辛劳,文化接力,家风传承。

图片2.png

来老师畅谈创作初衷

来老师丰厚的学识、高卓的见解、治学的严谨、勤奋的精神,晚生后学的我深感钦佩!

我由衷感佩的四点印象:人猿相揖别,广征博采说先祖。两千多年前,屈原发出了《天问》,开篇就是“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不仅一代代学者探究不已,当今国家也很重视,探源工程方兴未艾。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腊玛古猿或南方古猿,还有人说700万年、300万年、10万年不等,非洲黑猿来到中国,是中国人类的祖先。此书中,来老师列举了大量资料,证明中国就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中国是古猿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的富集之地,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来自中国土地之上,并且极有可能还是东方人类的老祖宗。

来老师在书中排列了中国远古人类进化历程:距今约800万年时,禄丰古猿开始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约300万年至200年,是早期人类“能人”活动时期。约200万年至20万年,从我国巫山人算起,中国进入原始社会,也是旧石器早期、直立人活动时期。还介绍了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南京人,等等。特别是2018年至2019年,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疥疙洞遗址发掘了两枚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4枚人类牙齿和3块人类头骨残片,是距今10万年至1.5万年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实证,为中国人类进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图片3.png

文明发祥地,且听来老说“花瓣”。来老师介绍,汉中兼有平原、丘陵和山地,雨量充沛,气候温润,生物多样,物产丰富,非常适宜农耕稼穑和人类繁衍生息。日月盈昃,绵绵瓜瓞,当然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孕育历史文化的适宜之地。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作者生动地描写: 在南郑区发掘了龙岗寺遗址和疥疙洞遗址,及西乡李家村、何家湾、红岩坝等遗址和城固宝山遗址等。无论纵看,还是横看,都证明汉中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汉中“有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实为罕见”。作者还指出汉中远古文化具有悠久化、延续性、多样性、继承性、融合性五大特征。

书中讲述了考古学和旧、新石器时代、生物化石、定年法等专门知识,阅读就是知识普及的过程。

来老师书中所写南郑区龙岗寺、南郑梁山镇南寨村疥疙洞、西乡李家村、何家湾和城固宝山遗址,是我所见到最具体的介绍。书中还简介了勉县、城固、洋县等众多旧石器遗存地。来老师郑重和形象地指出:“汉中新石器文化是中原为中心的重花瓣结构中的一朵花瓣。”

汉中的龙岗寺遗址、李家村何家湾遗址、宝山遗址等,当时发掘面积都很有限。我想,假以时日,以后这些遗址肯定还会有令人惊奇的重要发现。比如,龙岗寺有汉江、濂水河,李家村有牧马河,何家湾有泾洋河,宝山有湑水河,这些都是数千年前水稻耕作之地,一定有用以灌溉的堰渠,只是遗迹消失或未被发现而已。

西乡何家湾遗址6000年前的骨雕

我曾到以上遗址看过,先辈遗物使我震憾,也使我自豪!龙岗的24枚玉铲、陶纺轮,李家村陶器、面具,何家湾的渔网坠、柱洞特别是六千多年前的水稻遗存和两枚人脸骨雕,宝山众多的古陶器、倒焰窰、青铜器,等等,有如满天星斗,闪耀着绚丽的文明之光!我认为,来老师的论断和认识是高见卓识。

来老师和一些专家都认为,殷商时城固宝山是个古代祭祀中心。陶器的历史很长,江西省万年县出土的陶片竟有两万年,湖南道县出土陶器远至18000年。宝山的倒焰窑非同小可,距今5000年,是当时领先世界最先进的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陶器的成功率和提升了艺术水平,率队发掘宝山遗址的赵从苍教授说:“宝山倒焰窑的陶器是烤出来的。” 宝山一次集中发现13处倒焰窑,全国无二。还有青铜器,数量多、品级高。当时青铜器是政治文明的标识物,并非普通商品流通之物,青铜制作技术也是国家机密,宝山高档青铜器很大可能来自殷商朝廷。来老师关于汉中是交通要道的判断是合乎情理的,武丁妇好征伐巴蜀就必须从此经过,带有“亚伐”铭文的青铜方罍等很可能是商朝所赠,当时武丁手下还有武将“亚长”,这和“亚伐”有无关系暂不知道。青铜牺尊、四足鬲、兽纹方罍等精美铜器,密集的陶窖和大批能工巧匠,大型的祭祀场所,水陆两便的交通,易守难攻的高台大坝等。综合来看,宝山让我感受到了不凡的气息。

城洋青铜器

前日,我从陕西文物公众号看到,今年的“四普”活动中,又在龙岗寺遗址发现了距今150万年的旧石器。还有,汉中新发现旧石器遗址38处(其中洋县23处、城固7处、南郑7处、汉台1处)。

从来就是好事多磨。20世纪60年代初西乡李家村何家湾遗址发掘还有故事。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此遗址“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可靠线索。”当年夏先生未到西乡,但他看到了发掘报告和照片。1973年首次公布,认为距今4000多年。夏先生指出可能有误。经查,一线人员将地层标错,又作检测确定李家村文化距今为7000年。终于,在西乡找到了仰韶早期甚至更早的宝贵遗存。

浓浓桑梓情,未因羸病稍减退。来老师用了大量笔墨讲述了褒国、褒姒、宝山遗址、城洋青铜器、《诗经》《旱麓》、秦国统一等,着力介绍了汉中的古人、古风、古韵,其桑梓心结和人文情怀跃然纸上。

图片8.png

作者和来老师(左)合影

来老师在这部书中有编有着,编且不易,著则更难。我看过一些编著书籍,有的有编无著,有的从内容价值、观点意义、情怀见识看,还不能与来老师的《汉中先秦文化》相比。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稳固的基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底蕴和底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初心’不能动摇!” 这几句不是文件上的话,是年近鲐背的来老师在《后记》中所写,值得我们思考。

来老师认为《旱麓》是西周文化“识别码”,也是汉中文化地标,他讲汉山的地理情况、诗作背景、诗文解析、历史意义,足足写了一万字。

汉中不仅是中国的一线人脉,也有一缕文脉。

为霞尚满天,伏枥犹存青云志。我还看了来老师另一本大书:《汉中文化之旅》。

图片9.png

2016年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汉中文化之旅》,有40万字300张照片,生动介绍了汉中16处景区(涉及40多个景点)。该书自然与人文兼备,平实与抒情相融,文字与图片均美,诗情与画意俱佳。生动介绍了汉中悠久的历史人文、秀美的山川景色、神奇的风云际会、独特的雅俗神韵。文字优美、史料确凿、图片清晰、引人神往的这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历史文化旅游专著。

来老师为写《汉中先秦文化》这本书,实地踏勘了龙岗寺和宝山遗址等,还专程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宝鸡青铜博物馆、浙江良渚博物馆,等等。还有许多个夜以继日,老人家翻阅了难以计数的典籍资料,史海觅踪、钩沉爬梳,笔耕不辍、案牍劳形,殚精竭虑、终成大作!

我与来老师接触,感到他最大的兴趣就是学习,最突出的习惯就是思考。这两点,是我的榜样。

唐诗说,英雄一去豪华尽,书卷长存天地间。当然,《汉中先秦文化》并非尽善尽美,但是一部功在当今、利泽后世的好书。

图片10.png

《汉中先秦文化》新书首发仪式参会人员合影

本文作者李振峰,大学文化,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