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读张浩洁《人生有杏》三卷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振峰 时间:2025-05-06

文/李振峰

今年春分第二天,浩洁先生送我三部厚书,即《人生有杏》文集三卷,分别是小说《凤河清流》(38万字)、《银杏树下》(33万字)和散文集《汉水絮语》(41万字)。当时抱在手中沉甸甸的,我还为一口气通读而心生些许胆怯。岂料,开始阅读即被吸引,在连续20多天中,我阅读了三部大著,引发不少联想。

图片1.png

杜牧有诗:“往事只应随梦里,劳生何处是闲时。”辛劳几十年,按说完全应该颐养天年,但浩洁兄还是勤奋如同当年,真是老当益壮啊!30多年前,他在市府中枢,我在市属部门。他参与谋划全局,制定发展大计;我则保障服务,多是劳力实干。那些年,他在市上很有一些名气,我在单位分管办公室十来年,曾给秘书们说他是市长的参谋长,经常能参到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是文字工作人员的榜样典范。这次,我拜读其大作后生发的还是钦佩,也有感叹:他由研究室主任变成了作家,未变的还是个大笔杆子。

阅罢三卷,几经思索,主要感受之归纳:一个定义,两个突破,三个作用,四个特点。

一个定义:这洋洋百万字三个大部头是什么类型的作品?通常来说,所有小说都会程度不同地反映地域性和时代性。作者以汉中市为背景,紧密联系汉中的山川江河、人文历史、土特物产、生活特点、民风民俗等进行创作和记述。两部小说和百余篇散文,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汉中一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状况。我看,作者的小说和散文,当属地域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在汉中,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地域性的长篇小说为数不少,著名作家王蓬1987年出版的《山祭》,1991年出版的《水葬》,问世即在文坛引起轰动,陈忠实先生称赞:“是写那个时代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和历史的备忘录,应该留给这个民族和子孙,以为鉴戒和警示。” 何振基先生写的长篇《母亲河》、杨志鹏先生的《汉江绝唱》《唱河渡》等、宁慧平女士的《褒姒》等、朱军先生的《蓝色经纬》等、张芳女士2012年出版写西北联大南迁城固情缘七十年的《此情可待》,和2017年出版以城市职场女性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至爱成伤》,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成功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人们生活、思想精神、价值取向、文化教育和政府职能、社会工作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概莫能外。浩洁先生的文集三卷记录和表现了汉中市一定时期的这些变化,其时代意义、历史价值和先进典型的意义,大于文学专业的意义。

0000.png

两个突破。我感到,浩洁先生这三卷,写出来就是成绩,印出来就是功劳!用《凤河清流》《银杏树下》两部小说为已故的汉中人民怀念的胡悦书记为代表的尽职尽责的领导干部立传;以小说形式记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那些年的汉中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大事,如高速公路修建、一江两岸的蓝图制定与实施、汉江南水北调源头保护、厂矿企业的环境治理、大小汉钢、南郑城固两个烟厂、几家酒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具体实施、救灾安民,等等,那些年那些事,足可入书,值得记录。

作者以文学形式描写了省市县级领导至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烟火日常,尤其是塑造了刘伟、何涛,还有徒步走村串户、爱抽张大伯斑竹旱烟锅的吴县长、骑自行车下农村的王书记和作者同到深圳的陆副县长等正面典型,介绍和宣传了当年为汉中呕心沥血的市长、书记胡悦同志的感人事迹,以生动的描写,塑造了廉洁勤政、一身正气的光辉典范,既弘扬了正气,也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干部的感激、怀念之情高度契合。

《人生有杏》三卷使人们看到了20多年前的汉中印象,也感受到了国家蓬勃发展的巨大变化。当时,百姓苦、财政穷、环境差、岀行难、发展慢。1998年全市生产总值12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100元,相当一些贫困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20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42987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6482元。真是沧桑巨变,天翻地覆。当年付出心血的干部群众,还有重大的发展举措,这两个方面进入文学作品都是首次,首次就是突破。

我在这个时期,曾受命参与处理了大小汉钢和城固、南郑两个烟厂等企业改制,还有高速公路、一江两岸、天汉大道、股金风波、救灾抚民等方面的有关工作,看到这三卷的具体讲述和生动描写,感到既亲切难忘又百感丛生。

图片3.png

《人生有杏》作者 张浩洁

三个作用。小说的作用:一般来说,反映现实,批判现实,超越现实。小说既是社会产物,亦能反作用于社会,兼具记录、批判与重塑现实的多重意义。《人生有杏》文集的具体作用,王蓬老师在《凤河清流》序文中作了一个判定,认为浩洁先生的作品能够存史、咨政、育人,我完全同意这个判定。

存史。小说和纪实散文展现了当时汉中市的社会经济重大情况和发展举措,还有勤政廉洁、奋发履职开创新局面的市县领导干部,当然是难得的历史留痕的重要资料。

咨政。小说的咨政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虚实结合的叙事,间接影响现实的政治和社会治理等,用故事来反映社会矛盾,反映经济发展和社情民意,为当地决策者提供民间视角的参考。看看作者在《银杏树下》202页写的“以开放促开发,以发展促环保,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林河,建成天蓝水清、山川秀美的西部经济强市。”第358页“而作为全国最大油菜基地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被国家列入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污染类工业都要关闭,靠工业强市已走不通了,农业上的水稻有特色无规模,只能发展第三产业。”“还要打其它品牌,如西汉文化、三国文化、抗金文化、‘三线’文化……”虽是20多年前的当时情况,其思维和决策的意义则是长期的积极的。这样具体的文字记载表述还多,其咨政意义跃然纸上。另外,小说通过情感共鸣和思想渗透,还可软化决策的刚性和弥补工作上的弱性,促进政府权力与广泛民意的紧密结合,等等。

育人。小说的育人作用是一个深刻而多维的话题。小说通过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人生有杏》文集中对各色人物的生动描写,能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反思善恶边界。《人生有杏》文集中的价值观多元呈现,打破了非黑即白的惯性认知,小说中描写的信仰与理性的冲突,都有利于培养读者的全面性思维和道德观念复杂性的认知。

读一本好的小说,不同人物形象对不同读者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都是指读书能提供一个育人的精神宇宙。

我想起央视报道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的汉简墨书中看到,一位当时的乡镇小吏叫越人,从公元前157年到143年,连续十四年在简牍上书写工作日志(质日)从未中断,还写下了“每日质对,诚信无欺。时常叩问,此生无悔。”说这是父亲对他的嘱托。两千年前这位基层小吏的记载,对今天干部的影响肯定是正面的。还有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一块巴掌宽一尺多长的木牍上,墨书如米,正背面竟清楚地写了3400多字,专家们惊叹:怎么写上去的,这得多大的恒心啊!以上报道,就是基于文学艺术的育人作用。

图片4.png

四个特点。通阅《人生有杏》三卷,感觉其主要特点:①立足汉中,记录历史。风雨沧桑若干事,书卷多情似故人。②写人记事,正气浩荡。三卷高唱正气歌,去留肝胆两昆仓。③雅俗交织,虚实相映。横看成岭侧成峰,四时风光总不同。浩洁先生的写作技巧、情节设计、故事结构和矛盾冲突的处理,都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文学才华。我还有三个感悟:一个是不能把人想得太理想化,白居易过武关诗两句:“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同路人员因经历不同等,各有心思,是正常的,作者书中的处理描写也是合适的。第二个是不能把人看得太绝对化。第三个是不能把小说看得太复杂化。两部小说都写了一些干部,程度不同有些违纪违规或违反道德的事情,有人对我说负面写得多了,我问:写多少合适?人愕然不语。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国家监委的通报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处分违法违纪干部共18.5万人,其中省部级14人,厅局级1037人,县处级1.9万人,乡科级2.3万人。具体数字赫然,反腐形势严峻。对小说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也没有必要为他人或自己来对位。

浩洁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很生动、很准确的,写人写事都灵动可信,引人入胜。讲述的语言很接地气,很有地域特点。④壮志凌云,人生有杏。心志未与身俱老,十年耕耘写春秋。《凤河清流》中的江涛,《银杏树下》中的尹远,使我们好像看到了作者奋斗历程的写照。浩洁先生出身于贫寒农家,当过农民、战士、矿工、公务员,从最基层干到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的重要岗位,真是不容易!他始终保持着不贪不占、清正做人的质朴本色,值得我尊敬。

写作不易,精神可嘉;煌煌三卷,令人钦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届七旬的浩洁先生不辞辛劳,以他《人生有杏》三卷生动的描写,重现了一段难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可谓人生有为,功德圆满,我想起了清诗人袁枚所说:“除却神仙与富贵,此生原不算蹉跎。”

图片5.png

本文作者:李振峰,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编辑:西亮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

上一篇:在短促的呼吸里,寻找生命的永恒律动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