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尘书店门口摆放的书籍 张惠妹/摄

天桥书店内,一名读者正在阅读

墨尘书店一角
在西安街巷深处的旧书店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风尘仆仆而来,只为寻找一本绝版珍本;有人捧着旧书久久不愿放下,只因与书中某位陌生读者写下的批注产生共鸣;更多的人则是被这里独特的氛围所吸引,在书架间流连忘返。
旧书店里没有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却处处充满偶遇的惊喜。当你从书堆中拾起那本寻觅已久的旧书,脱口而出的一句“找到了”,或许就是这些旧书店何以坚守至今最好的注脚。近日,记者探访了深藏在西安街市中的天桥书店与墨尘书店,探寻这些旧书店背后的坚守。
天桥书店:77岁老人的“书页人生”
西安火车站东侧有一家名为“天桥书店”的旧书店。这个“旧”字名副其实——书店最初连招牌都没有,如今也不过是悬着一条印有店名的红色横幅。店门口的书籍成堆成摞地码放着,店内的书架将空间分隔出两条仅容一人通行的狭窄过道,尽头处堆积如山的旧书几乎要触到天花板。就是这样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旧书店,77岁的店主石福向已经坚守了26年。他说:“旧书生意利润少,开这家店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
石福向出生在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他与书的缘分要追溯到童年。据他说,他的父亲曾是关中大儒牛兆濂的学生——这位大儒正是《白鹿原》里“朱先生”的人物原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石福向早早便与书结缘,当家中的藏书被他翻遍后,图书馆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那时候一天能读完一本书呢。”他笑着说,“书读得多了,心里就透亮。”
1999年,怀揣着对书籍的热爱,石福向来到西安,在火车站附近租了间店面经营旧书生意。“收书、卖书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能随时阅读。”每次遇到合心意的旧书,他总要自己先读个过瘾才肯上架。26年来,书店历经三次搬迁,书越攒越多,从最初的以历史、文学类旧书为主,渐渐扩展到科技、经济、杂志等多个类型。如今,上万册书籍挤满了这方小小的天地,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清晨7点,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洒下,石福向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他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往返于各个废品回收站和居民小区之间。在收书时,他尤其钟爱文史类书籍,那些泛黄的古籍、手抄本、民间话本、小说和诗词子集,总能让他眼前一亮。9点回到书店后,他便开始一天的营业,直到晚上7点关门。石福向收来的书籍一部分用来售卖维持生计,另一部分则被他精心收藏。说起家里那将近5000册的藏书时,他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随着多家旧书交易网站的兴起,2017年前后,石福向开始尝试开网店。“夏天和冬天因为天气原因,来店里买书的顾客就少了,网上交易更方便些。”他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孔夫子旧书网的卖家后台,屏幕上显示着2166本在售书籍。“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可以贴补家用。”石福向说,网店中的买家来自全国各地,看到还有这么多人爱读书,他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记者走进这家小店时,石福向的手机正播放着电子书。“现在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眼睛也花了。”他笑着解释,“以前能捧着书看一整天,现在只能靠听书了。”
在这家书店里,每本旧书都没有固定价格。石福向会根据书籍的新旧程度、是否成套来决定最终售价。这个看似杂乱的书店里常常藏着意外之喜,线装古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绝版书都可能出现。“运气好的时候,能收到一些古书和孤本。”他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取出几本泛黄的医学类旧书,轻轻抚平有些破损的书页,“这类专业书很受行家青睐,很多都是市面上难寻的版本。得好好保存,等着它们的有缘人。”
石福向的书店以前全年无休,只在春节前后歇业半个月,如今上了年纪,儿女多次劝他关店休息,他拗不过,便在每年三伏天最热的时候歇几日“暑假”。
“只要这个地方不拆迁,我就会一直守着这个书店。”石福向说。
墨尘书店:让合适的书找到需要的人
网络时代,古旧书生意也开始渐渐从“网下”转向了“网上”。但依然有许多人留恋着在一摞摞旧书中“寻宝”的兴味,期待在旧书店里邂逅那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关于爱书人与旧书的相遇,墨尘书店店主程霖(化名)这样评价:“有时候不是你在找书,而是书在找你。”
墨尘书店位于西安市莲湖区药王洞街道,店主程霖从2008年摆摊卖书算起,已经与书打了十几年交道。收书、整理书、卖书,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当时选择开旧书店,是因为书让我的内心更充实。”他说,“书会变旧,但知识永远不会过时。”
墨尘书店3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错落摆放着近3万册旧书,店门口堆着的麻袋里面则装满了待整理的旧书。这里有时会遇到有人出售逝去亲人的藏书,希望书籍能继续流转。那些泛着岁月痕迹的书册中或许还留有原主人的字迹,书页间或许还夹着褪色的书签。程霖感慨:“真正爱书的人,他们的书里藏着生命的痕迹。”
程霖对待每一位走进书店的顾客都格外用心,尤其是那些站在书架前踌躇不决的读者。每当这时,他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询问对方的阅读喜好,再进行推荐。在程霖看来,经营旧书店让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将一本合适的书交到需要的人手中,“看着他们从中获得启发,这种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这份简单而纯粹的满足感,正是支撑他在旧书堆里坚守至今的动力。
旧书店没有舒缓的音乐、醇香的咖啡,也没有精致的装潢,但对于爱书人而言,这里却是一处安宁的角落。墨尘书店里,四排铁皮书架将店内空间隔出两条狭窄过道,空气中浮着淡淡的纸墨气息。书店门口,摆着一张不大的方桌,这里常常会围坐三两书友,一壶茶、几本书,便能聊一下午。从书里的内容谈到生活琐事,有人手舞足蹈有人安静聆听,坐在这张斑驳的小桌边,大家都只是单纯的爱书人。
住在附近的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爱书的常客。记者到访时,他正坐在方桌旁熟稔地代店主招呼顾客:“想要什么书慢慢挑,后面还有不少呢。”
李先生与程霖的友谊始于2018年书店开业后不久:“第一次见面时,他跟几个朋友围在这张桌前聊天,话题特别吸引我,于是就加入进来。”李先生说他此前很少读书,直到偶然读到一本《遥远的救世主》,“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之后每次路过书店,他都会特意寻找喜欢的书。“我当时很迷茫,想看书但是没有方向。”李先生在程霖的推荐下开始接触哲学书籍,“这些书颠覆了我对阅读的认知,连我妻子也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李先生成了书店的常客,经常坐在这张简易的方桌旁与程霖畅聊,不时会有书友被这种氛围吸引加入进去。方桌旁的面孔总在变化,有人留下半杯凉透的茶奔波于生计,也有人抱着刚淘到的书加入讨论。人们在这里分享见解、碰撞思想,这种交流没有门槛,亦无需刻意,只因对书的热爱自然而生。
这张小方桌被李先生笑称为“文化驿站”。“‘文’是认知,‘化’是修为,在这里跟大家聊聊书里的困惑,许多问题自然就通了。”他解说到。
在浏览社交平台时,记者注意到一位名为“木木”的网友发布的动态:“城市里需要这样的旧书店”。经采访后得知,这位在西安工作的姑娘,每逢周末便怀揣着期待,穿行于街巷间的旧书店。“翻开书页时与旧书主人产生精神共鸣,才是最令人着迷的。”在她眼中,旧书店就像饱经沧桑的老者,那份厚重的年代感与历史积淀,总让她渴望探寻书籍背后的故事,也照见自己内心的回响。
每一本旧书的版本变迁都记录着时代的阅读轨迹,每一处前任读者留下的痕迹都让旧书拥有了无法替代的温度,当书页被再次翻开,那些沉睡的故事便苏醒了,见证着新主人与旧书之间奇妙的缘分。天桥书店门前,石福向的自行车铃声仍会在清晨响起;墨尘书店的方桌旁,新沏的茶水氤氲着袅袅热气。这些旧书店的灯光或许微弱,却始终温柔地守护着一座城市最珍贵的阅读记忆。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张惠妹 文/图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