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帆影:关于《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中外美术交流研究》的阅读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毅 时间:2025-07-24
文 / 张毅 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著《中国》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Seidenstassen)这一词汇,此后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逐渐为世界所熟知。20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中心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随着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这条联通中外的古老商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也获得更为广泛的认知,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核心而形成的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更是备受关注。近年来,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们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诸多新视角和新内容。 刘静教授的新著《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中外美术交流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又一力作。作者聚焦中外商贸往来中的艺术品交流,进而延伸至工艺、技术、审美、思想等领域,为读者系统地分享了中西方美术交流进程中的诸多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相较于学界的先行研究和现有学术成果,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西美术交流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作者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宏观问题微观化的研究路径,为后之学者在该领域持续深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有价值的材料。 纵览其作,特色鲜明之处甚众,既有针对中西美术交流历史轴线这一宏观对象的理性梳理和严谨考证,又有对见证中西方美术交流的各类产品的具体论述,特别是有关外销扇、鼻烟壶,牙雕,锡器等小件商品的论述新颖而详尽,诸如此类的微观视角在当下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并不十分受重视,至少缺乏对相关内容的系统爬梳。此外,作者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视野、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分析的研究态度和方法,系统地呈现了因中西方美术交流所带来的思想与审美层面的变迁。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所聚焦的“双向互动”,这一视角也在一定程度扭转了先行研究中“以中国为中心”的思维局限,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提供了客观且科学的思维基点。 总体来看,这本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既能作为中西美术交流领域的普及读物,也能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材料,为此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本兼具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价值的典型读本。当然,这些并不能体现此书的全部价值,更不会是作者夜以继日伏案工作的初衷。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与融合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积极向其他优秀的民族学习,兼收并蓄,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我们从作者所提供的这个角度来系统地阅读与思考,自然会发现文化交流与商业往来密不可分,因此注定不可能成为某一方的独立行为,更不可能体现或突出某一方的单向作用。古老的丝绸之路及其活跃在丝路上的商旅掮客、仁人志士,他们曾跨越时空与沧海,用无尽的帆影与物资沟通中外,使我们听到了外方的声音,看到了世界的样子,进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鉴共荣。这恐怕才是我们持续关注、研究丝绸之路最为本质的意义,也是这本书所呈现的固有价值。 编辑:思羽上一篇:让教育回归本真,教师工作亟需“减肥塑身”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