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谈论死亡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一慢 时间:2025-01-12
文/李一慢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画书,通过共读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表达他们对死亡的疑问、恐惧、想法和观点。 因为一条毛毛虫,小男孩克里斯蒂安与爷爷展开了一场关于生与死的对话。尽管没多少大人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参透生死,小男孩最后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告诉爷爷的话竟然这么深刻:“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当蝴蝶出现的时候,毛毛虫就不见了。毛毛虫确确实实死了,可又不算是死掉,因为它变成了蝴蝶。所以,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有了这样的生死观——是的,一个孩子的生死观——之后,他这样看待爷爷的死亡:“您也可能变成了别的东西,您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某种美丽的东西……” 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书写,我们不可能期待自己的孩子都像克里斯蒂安这样。孩子对于生死的认知和担心不是从自己开始的,而是从身边的事物,特别是看起来更像是有生命力的事物开始的——孩子们认为,即便不是生物也是有生命的,然后他们开始担心亲人是否可以一直陪着自己,会认为每一次的分离都是生离死别,所以他们才不愿意跟爸爸妈妈分开,才会哭得那么撕心裂肺。 这个时候他们认为,在身边、看得见就是生;不在身边、不回来了就是死。 同样,不是所有大人都像克里斯蒂安的爷爷那样既善解人意,又知晓生命哲学,能够把生命和死亡简简单单地跟小孩子说清楚,引发他们的思考。 爷爷除了非常睿智又轻松地回应孙子,也会坦承有些问题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毕竟如何应对儿童对于死亡的看法和疑问是全球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难题,所以,在这本书的后面,邀请专家给家长提了一些宝贵又易于操作的建议。作为翻译,我为这些建议添加了小标题,包括这十条:从简单的话题开始、陈述客观事实、自己要轻松、讨论要简短、给情绪命名、不必全知全能、从时间概念开始、让孩子做具体的事、不必非说不可、接纳孩子的反应。 看了这些建议就能学会跟孩子分享和探讨死亡,为孩子开启生命启蒙教育。 在整个故事和十条建议中,我想着重就以下两点谈谈对我的启迪。 第一点是爷爷知道了孙子的“梦想”后给出的建议:“为什么非要等到快死的时候呢?这些事情现在就可以做啊!”这种睿智的建议是引导孩子要更加关注当下,就是关注“生”和“活着”,生活要丰富多彩,要有对于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思考。 第二点是建议中的“不必非说不可”。不同的孩子对事物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这与其身心发展程度、家庭教育(父母的理念和言行)有着莫大的关系。不是说到了两岁多,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就可以开始这个话题;到了五岁多,孩子可以接受死亡现象,我们就一定跟他们讲;也不是说,家里有重要的亲人离世,我们就得跟他们“陈述客观事实”……最好是当孩子有了疑问,有了一个恰当的“简单话题”,我们来解答孩子的疑问,回应他们的情绪,不用遵循严格的时间表。但是,我们一定要像陈鹤琴先生说的那样,要“精密观察”孩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无论怎么表述,我们要认同和理解书中爷爷所说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生命最终都会死去。”也正是这样的表达,才让小男孩开始理解,并生发出自己对于死亡“蝶变”的观点。 在与孩子共读之前,强烈建议大人们先读几遍,然后结合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想一想要如何表达,做一番推演。千万不要忽视图画的作用,而将重点放到语言的沟通和表达上。图画中祖孙俩丰富的自然流露的表情、舒适温暖的色调,让这么一本话题沉重的绘本,也有了轻柔和温馨的魅力。 相信,读完这本书,我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些非常美好的东西,谢谢你!” 编辑:文平 责编:姜琼 终审:赵梓希上一篇:纵横正有凌云笔——读朱军长篇小说《蓝色经纬》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