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兆莲的殇之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陈静华 时间:2024-04-12
文/陈静华 花了一周时间,含泪读完黄兆莲老师的《心语手记》,被作家母子真挚深厚的感情和坚韧乐观的个性所震撼,为他们天人永隔的伤痛而伤感。这是作家在送别了23岁的儿子小松之后呕心沥血完成的悼亡之作,是黄老师的殇之吟。作家书写丧子之痛,照亮创伤心灵,堪比黄连里开出的美丽花朵。 作家冯骥才说:“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恋爱一样,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祸水一遍遍地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将。当生活把你肆意掠夺一番之后,才会把文学馈赠给你。文学是生活的苦果,哪怕这果子带着甜滋滋的味儿。生活是严肃的,它没戏弄我。因为没有坎坷的生活的路,没有磨难,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有力、有发现、有价值的文学。”史铁生如此,周国平如此,周大新亦是如此。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中悼念亡母的《秋天的怀念》催人泪下;周国平的《妞妞》用亲切的笔调回忆女儿一年短促生命的绝唱;周大新的《安魂》用诗意语言打通苦难现实和虚幻的天国世界,用父子对话的形式书写丧子之痛,那种真情至爱和痛彻心扉令人动容。黄兆莲老师的这本回忆录《心语手记》同样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书中的母子深情和丧子之痛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人虽平凡,因爱而生光华。因为情真所以动人,而那些最真挚的往往也是最朴素的。书中的前几个章节,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焦虑母亲的故事。她爱儿子,无微不至照顾着患疝气的儿子,儿子小松因链霉素导致耳聋之后,黄老师又带着他四处求医;为给儿子找学校而低声下气求人;儿子治疗无望后又承担起教育和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小松学会理发,有了一技之长,5平方米的小小理发店贴补着当时经济窘迫的家庭用度。小松孝顺懂事,重情重义,聪明好学,勤奋踏实,吃苦耐劳,他培养了十几个徒弟,却因为赶去参加小徒弟理发店开业典礼而被车祸夺走生命,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作品用纪实手法回忆儿子小松的成长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母子情深满溢纸页,同时作家跳出小我之痛,关照着残疾群体的命运。作者对儿子充满愧疚自责,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也许会降低作品的思想性,但是作家从关注儿子到反映残疾人的教育困境、婚恋、生存艰难等问题,触及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发人深思,值得关注。 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大多写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真实还原了小松23年的短暂人生,记录了自己为聋哑儿子耗尽心血的点点滴滴。作家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反思着儿子这一类残疾人的学习、生活、恋爱、婚姻诸多方面的艰辛和挣扎。小松从出生后因为治疗疝气被注射链霉素导致耳聋,几次无疾而终的恋爱,为母亲和哥哥、侄女买礼物,理发店内的各种风波……作品细节真实生动,感情真挚深沉。书中“演讲”和“野百合也有春天”“兄弟情”“弄不懂的世界”“又逢母亲节”等章节,细节传神,故事感人;“心灵感应”一章,最能触动人心,读来令人泪目。 黄老师用自己的笔触探讨生命的意义,歌颂真善美,那些真诚友善地为他们母子提供过帮助的人,她都满含感恩之情做了详细记录,同时作者也痛切鞭笞了人性的丑恶,诸如歧视、欺骗、欺侮、伤害……无不是扎在残疾孩子家庭的毒刺。 失去至爱,母亲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五内俱焚,所幸的是作家找到了自我疗愈的最好方式,她通过写作宣泄、倾诉,一帧帧画面、一桩桩往事娓娓道来。读着读着,读者就被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感染着,感动着,甚至泪流满面。 中国有几百万失独家庭,有很多正在经受丧子痛苦的可怜父母需要疗伤,它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社会存在和家庭之殇。黄老师在自我疗愈的同时,也在为更多的人、为我们的时代抚平心灵创伤。 读者们更希望读到续集,写写作为母亲的作家是如何熬过那段不堪的岁月,如何忍受煎熬,怎样战胜抑郁和焦虑。再次揭开伤疤,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残忍的,但是它一定是有价值的。 比如书中“又逢母亲节”一章看得人心痛,一个愁肠百结、充满内疚感的母亲该怎样排解这种愁绪呢?以小松的孝顺懂事来推理,他一定会说:“妈妈,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为我操碎了心,特别是我开店以后,你更忙碌了,每天工作无论多苦多累,下班后您都要到店帮忙打扫卫生。那天知道您在店里等了我一夜,我非常内疚。原谅儿子现在不能为你们尽孝养老,天国也需要年轻人,在这里我成了一个正常人,能听见声音了。我见到了外公外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每天都很开心。你们每天也要开心,看到你们开心,我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得到慰藉……” 当伤痛无法排解时,不妨去展开冥想,写写梦境,想象儿子到天国后生活得很幸福,他有了妻儿,他给母亲托梦说:妈妈,儿子不孝,您和父亲养育我23年,我却不能承欢膝下,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那天去小渔坝,我是想给您证明,我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了。妈妈,您是一个好母亲,有您和爸爸哥哥,我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今生我们有缘成为母子,我感到非常幸福,来世我还当您的儿子。 人生的痛苦多种多样,除了肉体的痛苦之外,精神的诸多痛苦也许更加无助,而文学给了身处巨大精神痛苦之中的母亲一种清醒的力量。作家通过执笔书写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地经历、承受痛苦,这种精神世界的刮骨疗伤,令人唏嘘震撼。 面对这种人生的无常,我们只能好好珍惜当下的人,珍惜当下的时光!愿每一位儿女健康平安的父母,好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平凡时光,那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溢满着看不见的小幸福。愿每一位失去儿女的父母,为了远走的儿女,更要保重自己,放心吧,孩子在天堂一定会生活得很好。天人不永隔,久别必重逢!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初中) 编辑:金苗 责编:高思佳 终审:慕瑜上一篇:说与《心语手记》的几句题外话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