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读《心语手记》的点滴感怀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谢守毅 时间:2024-04-05

当作者黄兆莲老师把她出版的散文小说《心语手记》送给我,就被“心语手记”这四个字所吸引,简单地理解“心语”二字,就感觉是用“心”在描述故事,所以就认真地拜读了下去。这里,我用作者文中的几个片段,说说我对这个《手记》故事的母子深情曲折而又悲伤的发生与发展,非常人所能接受——

主人公“苟晓松从一九七九年三月出生,生下来便多病,在七个月的时间里,两次疝气开刀,经常打针吃药,两岁时还不会说话。医生非常遗憾地告诉他们:初步诊断,这孩子可能是耳聋!他们一家人掉进了万丈深渊!”这段话就告诉读者作者的儿子苟晓松还在婴幼儿时期就是一个命运多舛。

“1981年秋天、1983年1991年,三上北京,在北京到同仁医院,首都儿童医院、崇文医院、海军总医院,检查、诊断、咨询,结果都一样:链霉素中毒,导致神经性耳聋。“唯一一项抢救性的办法就是配助听器,回去进行听力训练!语言训练!这是考验家长的,就看家长能不能坚持。”

“从那以后的十六年里,近六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她坚持对孩子进行了漫长的、艰苦的语言训练、听力训练、辅导和教育。毛铁磨成绣花针,过程是艰难的,困难是超负荷的,利用她所有的业余时间,千遍万遍地教,孩子的声带都念破了,念出了血。妈妈教得苦,孩子学得更苦。她磨白了头发,忘记了她自己,一切娱乐消遣与她无缘。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要把她今生有限的时间贡献给她的儿子。”

“花季的小松由于车祸,走完了他人生22岁零201天人生旅程,丢下了妈妈,独自走了,留下了太多遗憾,感叹生命可贵,苦日子过完了,好日子开始了,残儿却走了,这就是她苦命的残儿。献给了人间最后一份真情,就那样默默地走了,小松为事业流出最后一滴汗水,小松为徒弟献出最后一份爱心,一贯爱写留言的儿子,没给妈妈留下半句留言,永远地走了……”这几段话,道出孩子在几年里给家里人造成的精神负担和经济上开支都是小事,但在做母亲的作者心里,想的如果可以用自己的性命去代替或者换取儿子的痛苦和灾难,她会毫不顾忌,这也只有全天下做母亲的人才会这样义不容辞。

书中作者写道:“我今生遇着他,我又失去他,我若不纪念他,不写他,愧对儿子,心灵不得安宁。”他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有一个慈祥而温柔的母亲呵护,小松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他的存在,虽然短暂,却像流星一样灿烂耀眼,像落霞一样绚丽多彩,像春雷一样用吉祥拥融冰风寒雪,用祝福裹暖世间冷暖,用音乐感动万物生灵,震撼小城、有声有色、戛然而止、留下的是至深至痛的怀念!

作者之所以要“手记”的形式,“记”下母亲对儿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爱、又对失去儿子的痛苦纪念,这是作者在用自己手中深重的笔向读者描述心中的苦和累,同时也在告诫读者,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都要怀有爱心,用大爱去做每一件事。

作者将小爱、大爱、小家、大家、上升为社会问题,她在呼吁、她在呐喊,她呼吁我们的国家、社会,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来成就包括残疾人的一片天空。

640 (1).jpg

伟大的母亲、伟大的爱,作者在37年里所经历的人间磨难、心酸、痛苦、煎熬几人知,书中记载了母亲在小松成长道路上的痛苦、无助、艰辛、悲伤、希望和快乐,终结却又失去心爱儿子的全过程,用生命的笔尖在这位母亲心头划下了斑斑血痕,泪痕斑斑、划出了一道道的印记,如一缕缕青烟挥之不去终日缠绵,如同有读者在感言中所述,它是一济母子还魂汤,它是一曲悲而不哀的还魂曲,它是把美撕碎了让读者看。

作者这部纪实散文以实际行动感动社会,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感悟道德力量,洗涤心灵之旅,让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读者将不断督促和警醒自己,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多关心爱护家人,积极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勤俭持家不能丢,尊老爱幼的风气更好保持。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要以孝老爱亲的风气影响更多的人,让身边更多的人认识到敬老爱亲的重要性,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扬下去。

最后说一句读了此书的设想:今天与会的各位各位教授、作家、文人对《心语手记》的评论、建议等,都应归结于研讨会的显著成果,尤其对石泉作家今后的文学创作工作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激发了新的创作激情、动力,更重要的是,我要组织并带领石泉作家们认真做好《心语手记》的阅读推广与二度创作,努力用优秀的文化学艺术作品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谢守毅为石泉县作协主席)


编辑:金苗           责编:高思佳           终审:赵梓希

上一篇:黄兆莲:《心语手记》创作记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