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阿莹:诗歌要让读者读得美和愉悦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1-10-15

编者按:“非常乐见文学百花园里又多了一枚璀璨的花朵,文学精神宝库里又收获了新的果实,文学创作队伍里又多了一位睿智优雅的创作者。”西安老城根西安方所书店,在由陕西省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太白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素言》《素雨》新书分享会”上,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一席发言,让现场诸多嘉宾观众对诗人素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分享会现场,素言讲述了诗集中部分诗歌背后的创作故事和写作心得,诗文与配图背后细腻的情感波动,使现场观众读者被深深吸引,从而对于素言的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现场嘉宾就素言诗歌的文学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阿莹:诗歌要让读者读得美和愉悦


9b657dc577f60dfc89de8250287e67ca_img_465_935_191_146.png

阿莹

9b657dc577f60dfc89de8250287e67ca_img_30_1090_295_199.png

《素言》《素雨》新书分享会现场


刚才孙老师讲得很好。他在讲的时候我就在想啊,我还列了个提纲,我说今天到这个分享会上讲什么,孙老师一下子把我们这个分享会内容提到一个非常高的一个层次,让我也很有感悟。素言老师的诗,真是像我序言里写的那样,是偶然接触到的。去年疫情的时候,我在她爱人的微信推送里看到了一首诗,我说这诗写得挺好的,谁写的呀?我就把它点开,点开一看,哇老天爷呀,两年多他都在推送,而且只推送一个人的诗。我说这个人是谁啊?饱含深情,肯定是有一段儿刻骨铭心的感触,所以我就问他,他说这是他的爱人。呀,我说这个爱之深情之切,现代人在这样的爱和情面前,非常感动。由此我就写了一篇小文章,后来她把这个作为序了。我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读者,我首先的感觉是素言的诗很美。刚才孙老师讲了她的古体诗,我更多关注的是现代诗。这种美丽是在人们的心灵里穿行,在人们的感情里游走。这种美,不管是一部幻境,还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禅意,或者忧伤,或者乡愁,你都会感觉到她的美的存在,这个美是渗透到骨髓里的。我觉得读着美,读着愉悦的应该是诗歌,是任何一类文学作品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而她的诗把美带给了我。
  第二个感觉,就是素言的诗歌都有感悟。她不是倾诉自我,说一些看不懂、不了解的话,你能够感觉到、触摸到她想表达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很深刻。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感情的感悟,有对世界的感悟,有对历史的感悟,也有在文学方面的认识。这些感悟让人们阅读之后有一种新的体会。不论树下之莲,一片叶子,一个院子,一个老墙,还是母亲的一个背影,等等等等,她都在给人一种感悟。我读了一首诗,那首写门槛儿的诗,我流泪了,写得感伤。已然过去多年之后,跨过童年的门槛儿,有这样一个门槛,让我流泪了。这样一首诗,能够触动人心灵的诗,让人流泪的诗,好多年我读不到了。这首诗,我跟她的感悟,产生了一种共鸣。
  第三个,刚才校长说她是教《西方经济学》的,我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任何一种结构,它都有美。西方经济学是有结构的,素言讲授的《西方经济学》里面肯定有诗歌的美,而在她的诗歌里面,也肯定有西方经济学的美,这两种美的有机融合,期待我们在座的朋友们、学生们、老师们,你们可以挖掘一下,挖掘她的独到之处。她诗歌能够写出这样有感悟的东西,是有不一样根源的。任何一个, 你不管专业是什么,像我这样搞工业出身,去搞武器系统, 它也在追求一种美啊。我们最容易理解的, 你比如汽车,汽车大家都在用,有它的美感。 设计师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它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部分,都在追求美的东西。素言老师讲《 西方经济学》,我们感到很冷酷, 亦很孤傲的一门学说,她是如何融入到她的诗歌里面去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她的诗真正打动人心的, 是她的真情。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真情吧, 巴金说要有真情, 素言老师的诗表达的是她的真情。每一首诗, 她都在表达着一种她自己的心灵的触动。首先,感动了自己, 然后她再去感动别人。这个感动是深入骨髓的,深入人心的。
  不管写什么,你感动不了自己, 你怎么去感动别人?所以我在写序言的时候, 看到的就是她每一言、每一笔都在表达她自己的真情。
  你看每一首诗啊, 她不光把她的这个诗献给他的爱人,真的,咱们要不说这段儿的话, 可能大家觉得不是,但是你汇总起来去感觉,实际上, 她这些诗是献给时代的情诗。 我所以说她这是写给时代的情诗,是因为她对这个时代,她的感觉, 她的感悟,她的那种刻骨铭心, 触动了她们自己灵魂的一种感觉,她写到文字里了, 所以感动了我。 我今天非常高兴地向素言老师表达祝贺,希望你这个诗集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更美、 更能打动人心的诗作,能够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成为我们陕西文学、中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