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七(下)
法显的《佛国记》中,对匈奴和尚刘萨诃的记录,就到这里。而法显的另一个旅伴,也在到达恒河中游一座寺院时,不再出来,他说,我已经疲倦于行走,我将在这家寺院里,晚上蜷曲在佛祖脚下,做一个添油的小厮,白天做一个杂役,在此异国他乡,就此终老吧!法显听了,嗟叹良久,只得一个人继续前行。
一〇八
匈奴和尚刘萨诃。后来在一百二十年前敦煌莫高窟王道士为我们刨出的那个藏经洞中,一卷文书中发现了他的名字。从而令人有故人相逢的感觉。并且知道了,他终于再度翻越大雪山、小雪山,穿越塔里木盆地,来到敦煌,而在敦煌纪事中,刘萨诃是执事、督造一类的角色,高级管理人员。
继而,人们在凉州城的佛教传入史中,又看到了刘萨诃的名字。那个典故叫:凉州瑞象。说有一个西来的和尚,名叫刘萨诃,来到凉州城,眼见得西边天空霞光万丈,状有千佛,于是泪流满面,开始在这里修造佛窟,建造大寺。
看来匈奴和尚刘萨诃是把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在这凉州城重演了一回。
后来,在完成凉州城的功德之后,这个名叫刘萨诃的和尚,在重回敦煌的路上,也圆寂在酒泉的一个小地方。当地村庄为他修筑了一个小庙,四时八节不忘祭奠。那小庙一直有香火,现在还在。
专家为我们考证出,刘萨诃是匈奴人,祖籍内蒙包头,这是法显时代的说法,后来又考证说,他是陕北人。而最新的考证,它是陕北宜川县人,即黄河壶口瀑布所在的那个县。
一〇九
河西走廊四郡、两关之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关隘,叫嘉峪关。这嘉峪关的修筑,晚了一千多年,它的修筑大约是从明朱棣年间开始的。
明修九边,又称九城十三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有榆林城镇北台。九城是指串联起这明万里长城的九座边城,边城的修筑用以屯兵、养兵和民居。十三座烽堆则威赫赫地成为镇防之塞。
明长城从山海关出发,穿越燕北山地,穿越雁门关,从山西保德、陕北府谷地面过黄河,然后抵达榆林卫镇北台,再一直向西北,抵银川城,过黄河,尔后顺贺兰山的一个垭口,进入过去的居延海、今天的腾格里大沙漠。尔后,从黑城地面,进入甘肃民勤县的五百里干旱荒漠,下行到河西走廊,然后一路向西北,收口于嘉峪关。
一一〇
嘉峪关左手有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祁连山,右手有白雪皑皑的马鬃山。一座建在大漠中的雄关,扼守住了这河西走廊的咽喉。
长城老百姓又叫它“边墙”,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体的国家,家家户户都要修院墙,城市则要修城墙,国家则在边界地带,修起边墙。
明长城实际上是沿着中华文明的农耕线和游牧线的交汇地带而修筑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中央政权的安全,防止蒙元帝国的复辟,而在历史上,明长城的修筑,也确实起到了这一战略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明长城以前的大汉王朝的长城、大唐王朝的长城,从这里顺着敦煌道、楼兰道、于阗道、龟兹道、疏勒道,一直通向塔里木最西端、帕米尔高原山脚下,甚至,翻越天山和帕米尔。人们在当年号称“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都督府亦发现了久远年代那烽燧的遗址,甚至乎,在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的撒马尔罕,亦发现了中华门这个令人百感交集的古城门遗存。
历代长城的修筑,某种意义上也与保护这条贸易大通道有关。而嘉峪关的修筑,则与当时中亚地面一个名叫帖木儿的草原枭雄有关。(《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之二十)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