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周伟
时间,从不因谁而停留,也从不为谁而等候。那一树灿烂绽放的杏花,还没来得及好好去欣赏,转眼间就成了一地落花的模样。好在,我没有错过这个春天那一树榆钱花开的美丽。
榆钱儿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绿色、片状,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也寓意着吉祥富足,加之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并且千百年来人们百吃不厌。春风拂面,百花盛开,榆钱花也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笑脸,但她总是那么安静优雅,从不去和其他的花朵争奇斗艳,也从不去向春天炫耀她的妩媚多姿,她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绽放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说到榆钱,就不得不提一下榆树。榆树貌不惊人,却是最常见的树种,它不像杨树挺拔伟岸,也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它实在太普通了,结出的榆钱也没有绮丽的颜色,更无诱人的花香,只是掩藏在绿叶中,即便是开在光秃秃的枝头,也常常被疑为刚刚绽出的幼叶。榆树很普通,但它的生命力却极其顽强。在北方,河道两旁、庭家小院、梯田崖畔等地方都能见到榆树的踪影。即便是房顶的裂缝里,也会因为一片小榆钱的驻留,长出一棵树苗。过去农村盖房,多用榆树做梁,榆梁榆梁,“余粮”之音,一棵普通的榆树却满含了那个年代百姓的美好希望,希望年年有余粮,家境殷实、幸福、美满!用榆树做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榆树分布广、种植多,树干通直耐用,硬度适中,不易弯折。
看似普通的榆钱,却能随遇而安,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每年到了春暖花开之际,最寻常见到的便是那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绿绿嫩嫩的,很是诱人,那种绿,绿得滴香;那种翠,翠得惹眼,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捋下一把榆钱塞入口中。望着眼前那茂盛的榆钱,我的心里都会氤氲起那淡淡的榆钱儿的香味,香味里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榆钱成熟时,站在村口向远望去,一片一片的嫩绿,就像一片一片的云彩在风中摇摇曳曳!走近仔细观看,树上一串串的榆钱在风中摇晃,就像一串串的绿色风铃,是那么美,那么诱人,馋得几乎让人直流口水。因此,我们经常会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上树捋榆钱。爬到树上,先会大口大口地吃个够,然后再捋满口袋,甚至会折下最饱满的枝条,扔向树下。此情此景,树上树下,大呼小叫,笑语喧哗,平日冷清的小山村里,瞬间因榆钱而充满了生机。但是,榆钱“红颜薄命”,十来天便会由绿变黄,继而随风飘落。榆钱随风飘落在地上,遇上合适的环境,便发芽、生根、长枝,继续谱写着生命赞歌。
榆钱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生吃,可以煮粥,可以笼蒸,还可以做馅包水饺吃,味道鲜美,滑腻可口。唐代诗人施肩吾写有《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吃罢榆钱粥后,就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清代诗人郭诚在《榆荚羹》中赞美:“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拣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说的就是榆钱的美味。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烦了细米白面,吃腻了鸡鸭鱼肉,想找一份返璞归真的“体验”。榆钱在被冷落了多年以后,现在又重新被请上了餐桌。可是,现在的我怎么吃都尝不出童年的那种滋味儿了,那绿莹莹的榆钱儿,甜丝丝的味道只能留在记忆中,让我回味,令我难忘。也许,我所怀念的不仅是榆钱的香甜,更怀念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一去不返的天真,是不加雕饰的自然。
所以,岁月味道里的榆钱,只有依靠记忆,去追逐、去回味、去寻找了。但愿往后的日子里,与温情的阳光深情对望,可以如榆钱花般朴素,眉睫里,藏着一丝恬淡,凝眸处,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编辑: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