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经典——浅谈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意义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冉俊雅 时间:2023-12-05
歌德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件,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常读经典。 谈论经典的书很多!著名的如皮锡瑞《经学通论》(1907),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1933),章太炎《国学讲演录》(1935)等等。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能够在今天重新成为中学生必读书目,足以说明其重要性,也暗示在介绍国学基本知识方面,今天仍然没有更好的著作可以替代它。 这是一部最为平易近人,引人入胜,充满学术活力,富于文学魅力,也最适合我们入门级选手阅读的经典解读著作。首先,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表现学术的佳作。如果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类学著作,那么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则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文经典解读著作。朱自清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这部作品中朱自清绝不卖弄博学或者故作深沉,而是特别注意引起读者兴趣。常常三言两语就把复杂缠绕的问题,说得非常明白晓畅。 书中每一篇开头都是用心良苦的经营:从传说入手,如《说文解字》第一;从风俗入手,如《周易》第二、《礼》第五;从人物故事说起,如《辞赋》第十一等。在这里我举例讲屈原《离骚》不成篇章的问题。 他(屈原)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她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和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门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经典常谈》 用聊天的口吻趣味盎然地理清了复杂的学术问题。在叙述时也有很多波折起伏的情感变化,如讲孟子的亚圣之称。 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 他自己也觉得的; 他的话有“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 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清晰明白地描述了经典的概况,举重若轻地提示了研究的关键,并且不乏趣味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被作者情感饱满的语句吸引。不仅是对于文化典籍的介绍,更多的是塑造出了文化发展过程鲜明的人物个性,你会感受到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个群体的风骨,一代文人的离经叛道。朱自清也是其中之一。 其次在内容上,《经典常谈》并没有因为其文化普及性质,而降低学术价值。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的史实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你会发现,整本书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是朱自清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做到点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诗经》与诗学;有的是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有的是一部书一段历史,《战国策》与战国策士。后四篇的“点线结合”,基本上是一种文体一部历史:“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几乎是一部从卦爻辞到唐宋八大家再到白话小说、白话文的三千年散文通史。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当然这部分我没有更为深刻和专业的研究,不敢发表不成熟的看法。 相比朱自清散文家的身份,我们更容易忽略他教育家的身份。回顾《经典常谈》的背景,是朱自清苦心孤诣为中学生所做的的一部关于了解中国经典作品的导读。当读完《经典常谈》,发现他深入浅出的表述,才感受到为何初中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春》,他希望中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是新开始新生命。《经典常谈》一样,是打开中学生阅读浩瀚如烟的中国古代典籍的一把钥匙。就如他自己所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纂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如今选入初中教材名著阅读必读书目,替换了《傅雷家书》也存在一些争议,最多的讨论是,这本书到底适不适合中学生读,他的阅读难点在哪里?既然是一本好书,自然是适合中学生读的。至于中间涉及到的文言文和专业术语,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个大概也无妨。事实上,我们中学教材所选取的名著,学生都有读不懂的地方。《朝花夕拾》中的《药》,《傅雷家书》带有严重的说教色彩,也不见得被学生喜欢。《艾青诗选》中的意象和象征……但是并不影响这些经典作品带来的深刻影响。 我认为语文教学功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初中阶段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当某一天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今天镌刻在他记忆中的文字会如子弹一样射中心门,这时候才真正形成教育的闭环。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朱自清的文人风骨,《经典常谈》的温情笔触,一定会奔涌进每个人的心房。那时学生会体会到81年前写一种价值不再实用的书,其实就是一种超越性,包含着一种凝聚国族信念,一致抵御外侮的深切用心。这种超越性应该像是一种空气,不必经常去强调,无数务实苦干的人,不必时时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却一起呼吸着它。 最后,还是推荐这部作品给所有孩子们。我们想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朱自清是个up主,《经典常谈》是他的读书视频合集,多看看也无妨,总有部分中学生对经典产生兴趣,并且进行研读,毕竟高质量视频总是有人能坚持看完。就算不能如此,因为这部作品引导中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有个总体性认识也是好的,哪怕看看标题和目录也能增进认知。 作者:冉俊雅,安康市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编辑:文卿 责编:张宇佳(实习) 终审:张建全上一篇:主题教育须“下实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