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阳人的文化苦旅——我读李慧奇的《古堡》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周玉彩 时间:2023-09-04
文/周玉彩 得知慧奇的散文集《古堡》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给他的微信上发了“心血之作,必将留世”几个字,以示祝贺。慧奇在公务之余,数年时间翻山越岭,考察研究千阳堡子,其事我略知一二。但当我拿到沉甸甸的新书时,还是有点震撼。读了几篇,不禁击节叫好,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古堡》是一本散文集,却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的散文,风格和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样,集叙事、论史、抒情和哲理为一体,是文学创作上具有开拓性的上乘佳作。 史料丰富,《古堡》有历史的厚度。159个古堡,像一枚枚印在千阳台塬沟梁上的巨型黄色印章,留下了每个村庄的苦难和不屈的印记;112篇文章,像颗颗熠熠发光的珍珠,织就了千阳人文历史。一个村一个堡,一篇《古堡》就是一篇简明扼要的村史。地理位置,人物故事,民俗物产,应有尽有。有对历史的思考追忆,有对农村落寞的叹息,但《古堡》反映的历史比志书记载的更生动,更丰富。在我读的这些篇目里,认识了冯计功、张全功、赵计成、刘吉焕、乔笃学、何富贵等一串串装满村里掌故传说的老人,他们是历史的口述者、见证者。因为慧奇与他们的相遇,我们知道了丰台村张姓先祖的迁徙史,邓家塬为民舍命的民间英雄邓飞,胡家寨村乡公所人员追击土匪的故事,这些故事一个比一个传神,一个比一个生动,这些被正统史家谓之的稗官野史,真实反映了民国的社会风貌。《古堡》写的是堡子,留的是千阳史。 思想深邃,《古堡》有文化的深度。我看过的几篇,篇篇都蕴含着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作者把堡子作为一种物象,从古堡的兴废、人事沉浮中,生发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些思想从文章内容中生发,融合得水乳交融,让人产生同感和共鸣。《荆梢湾堡》中,写1976年村民为了在堡子里耕地方便,在堡子门上挖豁口时因为太坚固,足足挖了几天。作者感叹到:“一筑一毁,筑是为了生存,毁是为了生产,时光是一根长长的指挥棒,需要时,前辈们众志成城地创造;不需要时,后来人一哄而上损毁。在时代巨轮的转动下,民众既是创造者,也是毁坏者。”这是多么深刻的哲理啊。阿房宫、长城和北京城墙不都是这样的命运吗?《樊家塬堡》中,作者最后感叹“只有当好百姓,才能演活百姓”,一语道破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张家山堡》中,“土堡、民团保障不了民众的生命安全,从根子上讲能保民众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平盛世”,多么深刻的思考啊!《胡家寨堡》中,胡家寨人过去要去樊家塬堡避难,为了不看别人的眉高眼低,男女老少齐上阵,用45天时间修成了胡家寨堡,张林姓老人谈到这件事时说:“人活着,要靠自己才踏实。”这样的人生哲理,虽是平常之语,但读之仍然让人怦然心动。《刘家坳堡》结尾写道“玉米棒子的收获后,玉米杆就被遗忘和遗失在旷野中了”,令人产生很多遐想。有了思想,书就有了高度,有了分量。 匠心独具,《古堡》具有艺术之美。千阳境内的古堡形状大同小异,年代基本相同,功能单一,要写出各自特点,殊非易事。但作者写得篇篇引人入胜,篇篇文如锦绣,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首先作者重视谋篇,每篇的开头各不相同,有的从位置开始,有的迂回引题,有的写景导入,各得其妙。如《史家坪堡》,“距离县城东北30里的史家坪,村子小,名气大。” 《丰台堡》:“丰台堡,赛过凤翔府。”结构上颇费心思,《闫家村堡》开篇写“冬至这天,暖阳无风”,结尾写到:“看着腰腿疼痛,86岁高龄的老人回家做饭的孤独背影,不由心疼。”一位在冬日里靠太阳取暖的孤独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揪心。前后呼应,却没有一点有意而为的痕迹。二是作者特别重视记录在寻访过程中的所遇所见。每篇中有作者的身影,有探访者的音容笑貌,有生活的细节,古堡在人们的叙说中,有了灵魂。三是作者文笔质朴,功力深厚,寥寥几笔,就能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比如《禹王堡》中,“朝廷的胳膊太细太短了,远远伸不到这里。古堡就成了村民自我防御的产物。”《胡家寨堡》中,“老人长吸了一口,张口吐烟圈。藏在长长的花白的胡须里的嘴里只剩下两颗门牙。”《庵嘴梢堡》中,作者在夜幕降临之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中正在焦急之时,“忽然听得猫叫声,闻声扭头,看见一小岔路处有只花猫在朝我叫。这只浑身白、尾巴和额头黑的花猫。走两步,转身向我叫,起身,跟着它上坡,竟然走到村子的北边了。”真是神来之笔啊!静中有动,有空谷鸟鸣之美。这样精彩的细节比比皆是。 人文情怀,《古堡》充满温情。《古堡》是一本唱给故乡的挽歌。作者热爱故乡,对古堡的追忆,折射的是对当下故乡的忧虑。在序中写到:“残堡是家谱,让后代清楚自己来自何处。” 作者由古堡认识了家乡,这种情愫漫溢到了千阳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这也是作者把老家马家河村中的《禹王殿堡》放在首篇的原因。读到作者笔下寂静空落的村子,独守老屋的空巢老人,我就不由想起一个问题,古堡消失,是因为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那些曾经在古堡庇佑下的百年、千年的村落,他们的前途和出路又在哪里?会不会沦为古堡一样的命运?这也是慧奇在字里行间露出的担忧。 慧奇同志创造了千阳文化的一个奇迹。他在《下段坊马家堡》中说:“在我寻访土堡的过程中有三难:行走的艰难,访问的艰难和表述的艰难。”但这三难没有挡住作者坚毅的步伐。记录古堡,就是交给一个单位,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却被慧奇同志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件了不得的事和《古堡》一样,必将成为千阳文化的一笔精神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文化现象,许多优秀的官员都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就是一例,这里面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文化涵养了这些人正直清廉的优秀品质,忧国忧民的责任和担当成就了他们文章的品性和境界。慧奇同志是一位公职人员,分管全县果业工作,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他在文化领域树起的高峰,我只有敬佩和敬仰。 散文集《古堡》作者李慧奇,七零后,陕西宝鸡市千阳县马家河人。生于农村,学农专业,躬身三农。闲暇痴迷访古问史。 编辑:吴冰倩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上一篇:《书院门1991》:一部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的世俗画卷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