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多角度,回环与不确定性——读黄朴小说《孤独与喧嚣》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邹贤尧 时间:2023-07-04

文/邹贤尧

 

黄朴刊发在《芳草》2023年第1期的中篇小说《孤独与喧嚣》,以同心圆聚焦结构展开,“圆心”即焦点人物是主人公周书,核心事件是周书的死,以及由其死亡所追溯的他作为报社记者的大半生事迹。在“圆”上的是与他相关的、围绕着他的各色人物:作为曾经的好友、而今的领导的报社社长李大军,更高的领导王部长,报社同事王往,同事及红颜知己岚枫,向报社反映污染问题而与周书有所交往的小学老师丽荣,周书调查其污染问题的造纸厂厂长李小军,周书的妻子夏美,儿子“我”(周礼)。与这种结构相应,小说采用了多角度叙事、回环往复的重复性叙事,不断推进,在不同人物不同立场的观照中,小说建构了一种貌似不确定性的文本,但这不确定性中分明确定的内核在,一如小说题目所言,一种围绕着孤独的浮华与喧嚣,或反过来说,是尘世喧嚣中的那份清醒的孤独。

一、多角度中的内视角

如前所述,小说《孤独与喧嚣》采用的是同心圆聚焦结构,所有人和事都围绕核心人物(周书)、核心事件(周书之死与生前的事业、婚姻、情感生活)。这些围绕“圆心”的“圆”上的人物,同时也是故事的讲述者,或说是呈现周书及其相关事件的主要视点。小说不断变换视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或者呈现主体故事,小说以“我”(周礼)探寻父亲之死作为主线,串起各个视角各个层面,并将其整合在一起。

先是“我”在探寻过程中与李大军、与王往的面对面的对话,在这对话中由李大军、王往讲述出来、呈现出来。由李大军讲述的周书,是一个趋于否定性的形象、为周礼所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的形象:“你爸开了记录,够惊险够刺激够荒诞。”“我手上光你爸的举报信就有四五封。”然后概括为一句“周书太复杂了”。王往讲述中的周书,“特立独行”,“报社对我最好的人”,“社里新闻获奖最多的人”,但他同样说:“你爸这个人其实挺复杂的。”“我”与这二人的对话,呈现周书最后的死,周书最初来报社的情形,以及周书在报社工作的其他点点滴滴。由“我”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展开,由李大军和王往的旁观者视角讲述或呈现。

而后“我”的探寻变换了方式,由面对面的交谈变成微信语音交流,同样是“我”的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同样是他者的旁观者视角——父亲周书的同事也是红颜知己岚枫通过微信语音,转述周书给她讲述过的他和夏美在洛城医院的相识相恋、周书进西安的报社后二人的双城生活、夏美生周礼的艰难经历,等等,作为对李大军、王往讲述的“报社里的周书”的必要补充。同时,岚枫又在“语音”里讲述了她和周书一起采访一起辱母案,周书作为一个有正气有能力的记者形象被建构起来。

小说没有拘泥于线索人物“我”的限制性叙事(“我”在探寻父亲之死时所得到的相关信息,来自于与人交谈时对方的讲述、转述),而是随意切换到了作者的全知叙事:“部里人跟着李大军去东街夜市吃烧烤,桌上的电话不屈不挠地响了……那个叫丽荣的女人在电话里……”显然,单独留在办公室的周书接到丽荣的电话,然后去见丽荣一段,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也就是没有旁观者向“我”(周礼)转述,这一大段内容没有信息来源,是作者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讲述的。隐含的作者无所不知(不像显在的叙述者“我”受到限制,只能亲见或听人转述),所以他直接进入到周书的内心(内视角):通过丽荣的问话“你咋又跑神了?”“小美真幸福,被一个男人时时刻刻牵挂”等提示语(类似于电影的叫板蒙太奇——周书内心独白“被一个男人时时刻刻牵挂着,但那个会是我么?”),另一些提示语如“眼前的丽荣转眼成了夏美”(类似于电影里的叠印),“他朝肚里灌进一大口水,看见超短裙的小美像一只蝴蝶落到了一个人的头上”(类似于电影里的闪回和幻构),由此切入周书的内视角,“转场”到周书回忆中、梦境中与夏美望星空、看医生、在简陋的出租屋度日等情景,以及夏美与李大军的暧昧交往。

小说的第四部分,变换另一种方式进入周书的内视角:儿子“我”破译了父亲周书的电脑密码,看到周书写的名为《孤独与喧嚣》的虚构(或纪实),在这篇存在电脑里的虚构或纪实里,周书以第一人称的自知叙述,反观李大军等人,揭示了李大军发迹的过程(仕途上从普通记者升为报社社长,经济上卖版面登广告,买了几套房,搬出出租屋),补充了前面由他的梦境、回忆等呈现的夏美与李大军的“交往”,如此等等。

由上观之,小说从限制性叙述,到全知叙述;从旁观者的旁知叙述,到当事人的自知叙述;从后视角到内视角,角度和层次都异常丰富,某一角度讲述主人公周书人生的这一阶段、这一侧面,另外的角度讲述另一阶段、另一侧面,彼此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叠加起来构成人和事的全貌。

二、回环中的推进

小说类似于电影《公民凯恩》,开头即是主人公之死,接着便是多方探寻死因。“我”向不同的人了解父亲周书,多角度叙述(呈现)的进行,势必不断回到起点,一个视角的叙述告一段落后,回到“我”(周礼)这里,进行向另一个人的了解,也就是另一个视角的叙述。再回到周礼这里,再转向另一个视角,从而构成回环往复的形态。这“回环”又并非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而是在回环中将故事不断推进,将对周书的了解往前、往深更推进一步。

在这样的回环往复中形成重复性叙事,而“重复”中又有“更新”。这“更新”即是故事的“推进”。相似的情节、相似的话语反复出现,“我”去找李大军调查真相,此一情节出现两次,李大军两次说意思一样的话:“周书太复杂了”,“你爸的事情很复杂”。重复中又有变化,第二次,李大军在突出“复杂”的同时,又强调了“我们都搞不清……搞清楚了对你爸并不好”等意思。其他如丽荣找周书,二人交流曝光污染问题的事,在全知叙事中讲述过一遍后,后面借周书的虚构(纪实)文本《孤独与喧嚣》,以周书的限制性内视角又讲一遍,两次事件固然有区别,前一次是丽荣打电话到报社,周书接电话后去找丽荣。后一次是丽荣亲自到报社来。这“区别”当中有情节的推进:丽荣的父亲又一次踏上上访之路。报社“调查”周书与丽荣的所谓“勾当”。而变换视角对这一相似事件的讲述,确有一种回环复沓的叙事效果。

至于夏美跟周书在洛城相识相恋,到西安后在出租屋过简陋的生活,夏美的抱怨,等等,在李大军的讲述里,在岚枫和周礼的微信语音里,在作者的全知叙述中,在儿子周礼的梦境中,在周书自己的虚构(纪实)文本《孤独与喧嚣》中,更是反复被讲到,每一次重复又有些许改变和添加,有程度的加深:周书与夏美吵架,夏美为工作调动与李大军不清不白,以致被李的老婆痛打,以致最后抑郁。

概而言之,小说的核心事件或说大事件——周书的死,被反复讲述,一个视角讲述过后,回到“原点”,变换视角再讲述一次。相关的事件或说一些小事件,如周书与夏美的相识相恋,以至日常生活细节,又如周书与丽荣、岚枫的交往细节,也是一个视角讲述过以后,另一个视角再予以讲述,如多维的重奏,有一种复沓的旋律感。

三、不确定性中的确定

前面说到,不同人物因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对周书的讲述、评价不一致甚至相矛盾、抵触,导致“我”(周礼)所得到的信息不确定,周书的形象不确定,一如李大军所说“复杂哩,复杂得很”,“周书太复杂了,复杂得我都不认得了”,“你眼里的爸爸和别人眼里的周书是一个么?”又如王往所说,“你爸爸其实挺复杂的,估计密码设置的也复杂”。如同前面提到的电影《公民凯恩》,多角度的回环往复的叙述,建构了主人公凯恩(这里是周书)的复杂立体的形象。

“我”(周礼)在探寻父亲死因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与评价是相互拆解的:李大军暗示周书是以采访之名敲诈造纸厂李小军,被警察逮住,后来出意外死去的。岚枫和丽荣则否认周书的所谓“敲诈”,丽荣更是怀疑李小军会害死周书。而周书自己写的《孤独与喧嚣》里,也表明李小军将钞票塞进他的袋子里,他推辞着,两个警察闯进来。警察恰在此时闯进,明显是李小军做的局。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周书到底是否涉嫌敲诈,他的死又是否与此有关,小说看似没有给定一个确定性的说法,而是提供了多种说法、多种可能性。

与此相关,周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大军暗示周礼“你眼里的爸爸和别人眼里的周书是一个人么?”岚枫明确说“他是个好人”,乃至是她和丽荣心目中的英雄、真正为民请的记者。李大军不断地明示或者暗示周书“情趣风雅”,有很多人举报他的生活作风问题。而岚枫明确辩护“这完全是造谣污蔑栽赃陷害”,她和周书的情感是纯洁的。

小说又设置三个结局,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结局,有意提供三种可能性:1.李大军免职,李小军造纸厂彻底关停。这是一个“光明”的结尾;2.周书应聘另一家媒体,私下成立广告公司,买豪宅,与抑郁的夏美离婚,娶少女为妻。这是一个“否定性”的结尾,将周书的形象导向李大军所说的那种负面性;3.警察以敲诈勒索询问周书,周书因激动心脏病发作身亡。这个结尾延续前面的情节,似乎是交待了周书的死因,却仍然模糊,周书是否敲诈依然不确定。总之,这一多种可能性的开放性结局设置,将小说的不确定性推向“极致”,周书的形象(是好是坏,是正面还是负面)更加复杂、暧昧,需要读者二度整合、二度“创作”。

但事实上,上述种种“不确定性”当中有其“确定性”,综合各种角度、各个层面的叙述,尤其是探讨作者隐含在叙事文本背后的声音,我们还是可以确定,周书是一个抵挡住了名利等各种诱惑,在“喧嚣”的浮华中坚守住了可贵的“孤独”的人,真正在为民请命的作为“无冕之王”的好记者。周书导向开放结局中的第二种,成为第二个李大军,更多是作者为让人物形象更为复杂立体,让人性呈现得更为复杂微妙,一如《公民凯恩》中的凯恩。或者,仅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叙事圈套,建构的一个叙事迷宫。

 

(作者:邹贤尧,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发表小说数十篇,论文数十篇。出版小说集《空中隐约的耳语》,诗集《四声》《盔甲与洞穴》,以及《广场上的狂欢》《光影先锋》等学术专著四种。)


编辑:煜辰           责编:慕瑜           终审:吴汉兴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