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戈帆的生命交响曲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姚明今 时间:2020-12-16

1601213006867133.jpg

戈帆的《三槐集》出版了,吩咐我为这本书写点意见。一般来说,若是为朋友的文章写评论,会被很多人看作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两个人若是互不相识,只要不怀揣恶意,便尽可以一个既定的理论视角,对其文中的好坏进行畅所欲言;评论者若与作者是朋友,便似乎不好做出直言不讳的判断。但在我看来,给朋友的作品写评论则是一件比较愉悦的事情,这是因为给朋友写评论实际上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且先天也占一些优势。因为你大可“知人论世”,根据他的气质阅历,揣摩他的创作动力机制,从而为写作这项活动提供一个鲜活的事例。

在如今这个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年代,像戈帆这样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之余洋洋洒洒的写下这么多的文字,而且其文章涉及的范围还比较广泛,究竟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其创作热情的来源是什么?实在是有深究的必要。通观全书,我觉得除了戈帆自己所讲的因为他出自《诗经》故里,大学时期学的文科之外,还是要从文学和文化本身来讨论这种写作动机,而这种写作动机就跟人生目标的确立一样,有或者没有决定着你最终所达到的高度。

在《三槐集》的封面上题写了这样三句话:“这是一部深情厚重的文学乡愁,展示着在人生道路上的进取追求与事业拓展中的文化自觉,对七彩生活的诗意讴歌”。在这三个主题之下,整本书回荡着各式各样的曲式基调,或者像是赞美诗,或者像是咏叹调,或者像是小夜曲,或者像是圆舞曲。整部文集在其平实的语气下面,笔随意动,情随物迁,所见到的人所经历的事,一桩桩、一件件,诸种情思以及风格最终汇集到一起,共同织就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


文学的乡愁

读了戈帆的书之后,知道他的故乡名为“三槐照庄”,这应该也是《三槐集》名字的由来。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便可猜到故乡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书中以《三槐照庄》为题的,不仅有散文还有诗歌。作者生于豳风故地的旬邑,大学生活在北京,工作先后于宝鸡和西安两地,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其人虽身在外地,但对故乡的眷恋一直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遥远的乡愁》作为集子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对故乡历史底蕴进行了追溯。而诗歌的第一首又名《三槐泉》,这首诗中既有对故乡历史的缅怀,也有一种浓郁的化不开的情感抒发,这种情感以民歌回环往复的曲调表达出来,则更显得情真意切动人至深。他文集中其他各种介绍自己家乡旬邑风土人情的文章,像是《怀豳望岐》、《七月》等文章体现出对于家乡历史文化的挖掘,另外文集对于家乡人物像是父亲、母亲、族人、乡贤以及同学的记述无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其对故乡的牵挂和依恋正像他在《三槐照庄》中所说的那样,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后,他就“成为一个不再属于这个村的村民”。而其中的潜台词则表现出,不管走多远,故乡长在他的内心深处。

一般来讲,故乡对一个人一生的襟怀抱负养成总是影响至深,越到后来这种影响会呈现的越发明显。而将故乡作为一个重要的书写主题,某种程度上也是陕西作家的一种“通病”。我在这里所说的“通病”,并不是说这样的情绪是一种缺陷,而是为了说明这种眷恋的深沉与执着,同时也为了说明陕西这片土地深藏的东西太博大太丰富了。虽然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中对其内涵进行了画形状貌,但是相较于其本身的丰厚博大来讲,再多的文字似乎也未描述尽其中的真谛,这真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地理学命题,表现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与这片土地的紧密连接。

我总觉得戈帆这本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文集,为这种联系提供了当下最直接的鲜活史料。作者现如今可以说是一个成功人士,像他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以及参与了改革开放发展整个历程。他在文集中所提供的这些心路历程,其实为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多方面研究的史料。对其研究的范围可以涉及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人的作用,中西文化在当代的融合,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结构以及精神追求等等。戈帆其为人也平实而通达,言谈也睿智而从容,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对世事的清醒认知以及内心的自信。而我将这种人格的魅力源泉归结为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智力上的自信。从他的书中,我们能清楚的发现,他的这种文化自信直接与自己家乡这块土地紧密相连,这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文化心理。不管他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获得了多么大的人生感悟,他所取得的这一切似乎总是与自己的故乡存在着某种联系。其早年在故乡所获得的精神滋养,所形成的性格特质,为他之后的人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人生的追求

我与戈帆还未曾谋面之时,便听到与其相熟的人对其推崇备至,称赞其是一手打造了“秦金”这一商业品牌,是一个难得的干才。观其人,听其言,品其书,方知朋友所言不虚,方知间接的传达还远远不能涵盖其风采之全貌。认识他后,也就较为全面了解其经历。从北京求学返陕,他进入到国企工作。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后,他能在国企一步一个脚印,除了踏实的品性之外,我觉得还取决于内心奋力攀登的信念。《秦金的品牌观》、《秦金的文化力》、《秦金的国际化》这些文字都是戈帆运用现代商业理念思考企业运行规律的实践。其好学深思的特点,恰恰说明,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功,其实与他们这一代人,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变量和知识变量分不开的。

在一个变幻纷呈的社会中,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其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我甚至将这一点视为他人生最大的成功。而思考其缘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记述了自己金榜题名之时所发生的一切。虽然在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因为村里没有什么反应,他有点感叹村里文风稀薄,对自己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不像邻村那样重视,但当村里决定为他考上大学庆祝时,先前所有的抱怨,都化成为一种浓浓的感恩和乡情,最后却营造出一片中国乡村敦亲睦邻的景象。

对于中国人来讲,人生追求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动力机制是什么?这始终是我想要找到的答案。回看历史,事功文章无疑是中国人成功的重要标志。而事功是什么?文章又是什么?是爱国爱家,爱乡爱土,敬天、爱人、保命,上不负皇天厚土的厚待,下不负父母相亲的厚爱?而从戈帆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慎终追远出发,同时对其进行了有效地转化,形成了自己亲厚守礼的性格特质以及积极任事的事功思想。将自身的事业发展深植于深情重义的文化土壤,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这种心理机制更为奇妙的地方在于,会给一个人创造出一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环境,其才情勃发,事业发展的机缘,可以说都有赖于此。一个人能够将自身的文化基因与事业发展相连接,也就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在理解社会、尊重传统、适应规则、做好自己之间找到最好的契合点。戈帆文中的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可谓贴切:“农家利大业,商人风雅颂,豳风醇厚,于斯足见!”


生活的诗意

从故乡出发,戈帆立足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积极用事,从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修行,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戈帆继承豳风余韵,将文学艺术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在人生路途上弹奏出更为华美的乐章。在《感念父亲节》中讲自己:“每年回家祭祖上坟,在坟前给父亲念着自己的祭文,就是我以长子的角色给他汇报我的工作。” 其做派真可谓古风传家。在工作之余游历各地时行万里路,抒万里情,写下 《深圳的雨》、《你好,重庆》、《敦煌,你好》、《厦门,你好》、《北京冬思》、《西湖追寻》等文字。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为长安写的随笔,像是《长安写意》、《我爱长安的晨与夕》等。我们在他的这本书中还看到了一些清浅委婉的爱情诗,只是未曾明言。在《浅浅的》中,他描述自己在飞机上与一个美丽擦肩而过,才偶尔露出一些文人的天性。在一段时期,因为受林语堂的影响,戈帆不愿成为一个文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写作之处,又慢慢苏醒了,这是年龄所致,也是物质和精神层面较量之后的新选择吧”。对故乡的满怀深情,对事业的坚定追求融合在一起,让他随时能将生活中发现的诗意诉诸于笔端,这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品质!

当然之所以能够这样,实际上与戈帆早年在故乡所受的艺术熏陶分不开,父亲在故乡开照相馆,是一个很有艺术造诣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革凡戈帆对摄影、书法、二胡都有涉足,堪称多才多艺。具有这样的艺术基础,也使他成为一个不断创造美、发现美的人,其艺术的秉性在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呈现出来,也使他的生活处处呈现出小步舞曲、波尔卡、行板的律动。在《那天母亲节》中,记述了他为母亲做了一个音乐相册发在家庭群中,带动了全家人一起来庆祝母亲节。在《光与影的感动》中,讲述了他为同事贾田照了一组照片,将贾田身上的书卷气完全呈现了出来,其中的自得和满足,暴露出他那才子的天性。《家有爱犬》描写了自己爱犬的一颦一笑,活泼灵动。其他还有描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将家里打扫得一层不染,然后点上檀香,为家人创造出一个非常舒适的家庭环境。总之,读戈帆的文集,给我的感悟就是他把人生过成诗,他在闲暇时与一本书一盏茶相伴的样子,难免不会使人心驰神往。正像是他在文集中所说的:“把写作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和另外一种行走,这是一种坚实的自信和勇气,也是一种快乐生活的追求。”

另外,我在他的散文和诗歌中总是会发现一些非常巧妙地表述,像是英国人所说的一种巧智。这种巧智是一种幽默,是一种讽刺,是一种深刻的观察,又是一种世事的洞明。这是以塞亚·柏林所说的狐狸的智慧与刺猬的锋芒的融合,这是一种西方视角所做的审视。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绵延发展出中国人诗性的品质。戈帆80年代入学,正逢中国文学的又一次复兴,这时文化的中西贯通塑造了其诗人的才情,又呈现出变化丰富的特征,在其身上总体呈现出在传统丰厚的土壤上融合诸多现代主义人生理念的特征,正因为这一点他自身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在阅读戈帆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为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性的水准所触动。看他的一些文字,我总在想,他要是不从事于企业管理工作,若是从事专业写作,一定也能够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作家,虽然在他的诗中,明确表达自己不愿做文人。他的文字有着自己的风格,在一些转折处体现出非常巧妙地变化,往往有着一种意想不到的转折。从修辞学上来讲,他很善于运用隐喻和借喻,用雅各布森的话来讲,就是语言的共时性向历时性的转化,这也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陌生化。这样的文字感觉,除了故乡文化的传承之外,体现出80年代求学的一代人所受的文学熏染。他们对于文学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他们的生活实际上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连接,这也使他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他们心中怀揣理想,生命的激情,对美的真诚向往,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深深的打上了他们的烙印,我们正享受着他们为我们所创造的现时的中国。这也算是文学在一个时代所承担的社会功用。

在我写评论的时候,他再三叮嘱我要写出一些批评的意见。其实他原本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既然是写评论,我们当然是希望能够指出他文章存在的问题,而且是真的存在的问题,希望这样的指出能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这也是为朋友所尽的义务。从整本书来看,总体上就是散文和诗歌这两种体裁,这两种体裁,一个是文学之根。对于从小受《诗经》影响的戈帆而言,这种影响深入在他的血液之中,长大成人之后,又受到现代文学的渲染,因此形成了自己的表达风格。另一个体式则相对自由的散文。对于他这种胸怀情感的人来讲,这种日常性的口述生活都带着特有的韵味。而在这种文学基础上,如果将评价的标尺再往上延伸。我们可以说他的诗过于散文化,过于口语化,情思和意象还不够凝练,整体性上还有些不足。散文虽有着历史化或者知识化努力的倾向,但在材料的选择上或者语言的描述上过于写实,造景造型的结构能力还有待提升。但这一切问题戈帆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博闻强记以及热烈的激情,通过不断打磨,最终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立志从事文学写作的人来讲,除了大量的练习,不断磨练文字的感觉以及质感之外。在我看来,戈帆更需要打破不愿成为文人的心理壁垒,真正以《诗经》的传承人为标的,取法乎上,从而使自己的文字于朴实自然中自带一种气象。佛教说各花入各眼,现代接受美学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这里所说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在他的同学和旬邑乡党那里却是最美丽的乡音,因为我所看到的缺省的地方,他们却能够从文本的整体语气上看得心旷神怡,从而内心引起巨大的轰鸣,这更加是一种接受主义视角的审视了。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我们的讨论又要重新开启,这也是文学的魅力和功能所在。

写作一途之于我来讲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写作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不断迈向文学的神圣殿堂。读戈帆的书,更像是在看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其中既体现出中国文化中文章事功的水乳交融,又透露出难得的才情。在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在各种严谨抽象的学理讨论中丧失了生活的雅趣,但在他的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通透、才情和雅趣,实在是难能可贵。我其实是多么爱这种洒脱,务实和进退有据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展现出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展现出当代中国人对社会发展、家庭生活,个人命运的严肃思考。写到这里我又不仅产生这样的感悟:你爱着这人世间的一切你就说出来,正如同《诗大序》所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很多时候,让我们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之外弹出一些生命的变奏,当然如果有丰富的热情和足够的才情作为支撑,那尽可以奏响生命的交响曲,毕竟他在这里给我们做出了一种成功的示范。


(作者:姚明今,西安交通大学 中文系教授)


编辑:庞阿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