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汉江古河床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戴相华 时间:2025-02-18

文图/戴相华

冬日的午后,太阳如同一位温婉的使者,不紧不慢地挥洒着它的温情。微风恰似一个顽皮的精灵,带着丝丝凉意,轻巧地穿梭在阳光之间。阳光的安然与微风的灵动相互交织,乐章般和谐,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安暖与惬意。

897bfb19084c1e65383c2f6d352c6d7.jpg

此刻,我们一行人沿着汉江河畔的一条羊肠小道南行,走向神往已久的古河床,只为睹其芳容,探其身世。

汉江,这条源自秦巴山地的古老河流,如同一条莹绿的绸带,穿越山野平原,终入滚滚长江。其间滋养着广袤土地,孕育了灿烂文化。在获知江畔有古河床的消息后,我心心念念,期待早日一睹芳容,然却一直未能成行。龙年“大寒”前夕,在友人的带领下,我终于踏上了对古河床的探寻之旅。

那是个阳光绚丽的冬日,我们乘车行至一个名为“喜欢里”的地方。从导航定位中得知,这儿属汉台区七里街道上河坝所辖。泊车走下堤坝步入江畔,迎接我们的是一片苍茫、莹白的芦苇。尽管已是隆冬,花草大多在严寒的鞭笞下失去了原有的姣容,可这些芦苇好像还停留在盛季一般,野性十足地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每一丛芦苇挺拔而坚韧,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屏障,也为古河床铺设了亮丽的背景。芦花白如雪,在风中轻轻摇曳,姿态优雅而洒脱。它们似乎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又像是在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河流给了它们生长的水源,恩重如山;古河床见证了的岁月变迁,隔空致敬……

fad84d4642f5188a699bfd9cdf4e2fb.jpg

走过芦苇地,映入眼帘的是细沙和卵石铺就的河床。细沙如同岁月的流沙,细腻而柔软,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光芒。卵石形态各异,有的圆润光滑,像是被江水精心打磨的宝石;有的棱角分明,似乎还残留着从山体滚落时的倔强。我们急切地跨过这片沙石河床,心中满是对即将现身的古河床的憧憬。

不多时,一片古铜色的河床出现在我们视线里,我的心顿时犹如江水般澎湃起来。远远望去,河床的深槽、浅沟沿水流方向平行排列,宛如一排排躺在河边,享受着日光浴的妙龄女子,优美的曲线展露无遗。近前,见它们那或金黄或古铜或银白的色泽,像是被时间的画笔精心渲染而成,在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这色泽并非单一的纯色,而是融合了自然洗礼与岁月沉淀的混合色——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所经历的春夏秋冬。

古河床表面并不平整,有一些凹陷和凸起之处。那些凹陷处就像岁月的酒窝,里面也许曾蓄满江水,成为小鱼小虾的栖息地。而凸起的部分则像古河床的脊梁,坚强地支撑着这片土地。我用手指触摸这些凹陷和凸起之处,感受它们的温度和质感,仿佛触摸到流年的心跳。

从地质特征看,古河床的基岩主要由砂岩和页岩构成,砂岩的颗粒结构明显,用手摩挲,能感受到砂纸般的粗糙质感。页岩则呈现层状结构,多为灰黑色或黄褐色,好似光阴在其肌肤上留下的底色。它的层理结构明显,厚度参差不齐,薄的仅有几毫米,厚的可达几十厘米。

古河床低洼处像个小摇篮,有积水如镜。水底的水草好像一群身着青碧衣衫的小仙子,静静地躺在那儿,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馨宁时光。微风轻拂水面,这时水草们仿佛被唤醒了一般,纷纷挥舞着自己柔软而灵巧的小手,像是在热情地向我们致意。每一次挥舞,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同绿色的音符在水底跳跃,让这方小天地瞬间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4d16cd2648cdac432a064590dc51981.jpg

如此震撼的河床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地理位置来看,古河床位于冷水河汇入汉江干流的下游,冷水河河道狭窄,汉江河道宽,冷水河汇入汉江后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挟沙能力下降,流水携带的碎屑物质在这一平坦地段大量沉积,在水动力的驱使下水的侵蚀能力增强,河床槽沟应是水流不断作用的结晶。

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洪水或急流裹挟着大量泥沙和石块汹涌而至,泥沙和石块不断碰撞、堆积,渐渐形成了最初的河床。随着时间推移,河床的形态或因地壳运动,或因水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化,致使河床重心偏移,河流改道,遗留的河床裸露出来,形成了今天古河床的轮廓。

古河床周围散布着各种各样的砾石。这些砾石有的是花岗岩,晶体结构清晰可辨;有的是石灰岩,能看到细小的溶蚀孔洞。因质地不同,在长时间受水流搬运和磨蚀后,形成了形态万千、大小迥异、色彩缤纷的砾石群。来此寻幽的人们纷纷俯下身去,拣拾一枚枚饱含山之魂、水之灵的宝贝——想通过它们,去窥探那个遥远的世界。

在古河床的一侧,我发现了几脉细小的水流。这些水流恰如古河床的脉搏,它们缓缓流淌着,像是在叙述古河床与汉江之间割舍不断的情丝。在一些地方,古河床出现了剥落和凹陷的状况,我疑心这是雨水丰沛期江水暴涨,水流湍急且反复冲刷河床所致——恰似时光在它身上留下的屐痕。

汉江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古代,汉江是连接中原与荆楚地区的重要通道,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自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古老的部落依傍汉江两岸繁衍生息,他们以汉江的水资源为依托,发展农业、渔业和航运业,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古河床所在区域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或许见证了先民们在此捕鱼、狩猎、祭祀的场景。那时的人们满怀对自然的敬畏,可能会在古河床附近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汉江之神庇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些古老的祭祀仪式,伴随着神秘的歌舞和庄严的祭文,其文化余音至今仿佛仍在古河床的上空回荡。

汉朝时期,汉江的航运愈发发达,古河床成为重要的码头遗址。商船云集于此,各地商人带来不同地区的物资,操着方言俚语售卖东西、讨价还价;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在这里装卸,忙碌的码头工人将一箱箱货物搬上船或卸下来,他们的汗水滴落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古河床的一部分。古河床任劳任怨地承载着货物的重负,它见证着商业的繁荣,目睹着商人们载货的船只,听到了船工们嘹亮的号子声,也感受到了迥别的物资和文化在这里交易、交融时的兴盛景况。

间或,曾有文人墨客在江边驻足,望着澄澈的江水和古老的河床,突发灵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诗篇。兴许,彼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河床亲睹了战争的硝烟,听见了兵器的碰撞声和士兵们的呐喊声。

漫步古河床,我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石头,它们的形状像某种古老的图腾,讲述着远古时期的信仰和文化。这些石头可能是被江水从遥远的地方搬运而来,尔后停留在此,成为岁月的见证者——万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许在这里发现了这些石头,并将它们视为神灵的象征,进行祭拜呢?

在古河床与汉江的分界处,我凝视着滔滔江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喟叹。遥想当年,奔腾的水流汹涌而至,用自己锐利的刻刀,在大地之上开凿出河床。这些水流如同时间的使者,匆匆前行,昼夜不息,如今早已消失不见,隐没于流年深处;后来水流瘦身或改道并未使这片土地荒芜,遗留的河床反而丰腴了人类的文明史。古河床默默横卧于此,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目睹了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幻——活像是一部无字史书:身上的每一道褶皱,每一处凹陷,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亦是过往岁月的守望者,在光阴的流转中,云淡风轻地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太阳西斜,阳光变得更加柔和,给古河床披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现在的古河床,更像一位即将入睡的美人,散发着静谧而祥和的气息。我知道,分手的时候到了。“多情自古伤离别”,大伙依依不舍地与古河床合影留念,定格与它相遇的美好瞬间,也期待与其再次相逢。祈愿它不被商业运作,亦不为环境所浊——风采依旧,魅力永存。

踏上归途,古河床的画面还在脑海中翻腾。尤感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古河床则是其中精彩的一页:它不仅是岁月镌刻在大地上的深刻印记,更是自然与人类文明交融的神秘之所——既是一片土地的记忆,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返回时,我们横穿一片杨树林。此时的杨树早已褪去叶子,每根枝干像是大自然用最简练的线条勾勒而成,透着一种别样的骨感之美。看着树们,我突然觉得它们就是古河床这份自然遗产的守护神。大家穿梭于林间,脚下的土地略显松软,偶尔踩到干枯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酷似树木的低语,又像是大地发出的欢送辞。

作者简介:戴相华,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延河》“文学陕军”《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网络,多篇被《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和“学习强国”转载,散文集《且行且悟》入选汉中市委宣传部市级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编辑:西亮           责编:一加(实习)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