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探访濂水颜家大院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戴相华 时间:2024-07-17

文图/戴相华

在南郑,有这样一个古老集镇,清丽的濂水(古称廉泉,建国后改名为濂水)穿境而过,镇名因此得名;曾在北魏时设县,后经多次区划变更,现为农业重镇,是区里的粮油基地之一,这就是濂水镇。有史料记载,古廉水县的县城遗址便在濂水镇,辖地囊括了今濂水流域的联合等大部分村落。当岁月的巨擘将濂水确立为镇的建制时,一些村庄也随之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而联合村却在时序的更替与沉浮中毅然奋起,将自己的名号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今,这是个有着570户1799人的村庄静静地伫立在濂水河畔一块平坦的坝子里,它目睹了历史风云演绎的进程,见证了时代变迁强劲的步履。近年来,随着颜氏民居这一隐于其间的遗迹被拂去尘埃,联合村也被摘掉了神秘的面纱,展示出古朴的容颜和厚重的底蕴,成为濂水流域古村落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2888c0e58f776c5e08d7f217bc2878f.jpg

2017年3月,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研究员颜学联先生在对村里的颜氏民居遗址及古墓进行深度调研和考察后,认定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201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汉中市南郑区濂水镇联合村濂水颜氏民居(清)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明确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此地的发现和命名,吸引了省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一时间,濂水颜氏民居声名鹊起,联合村亦水涨船高,大放异彩。

2021年夏天,我和几位友人相约去濂水镇,探访联合村,参观颜氏民居。我们一大早从南郑城区出发,驱车17公里,便来到了位于区境西南部、风光旖旎的联合村。

那天天下着小雨,我们来到了颜家大院时,邂逅了颜氏第十代后裔颜云刚,当过教师、时年73岁的颜云刚老人,精神矍铄,满目慈祥。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便爽快地做起了我们的向导。谈及颜氏遗址,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还带领我们参观了颜氏祠庙、道院等几处重要遗址。

3e304afdb99529b057c6bb08fb49996.jpg

 

站在颜家大院前,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口的一面大型照璧,中间雕的是一些历史典故,颇有文化气息,看后很受启迪;四周是百寿图和象征平安富贵的蝙蝠和牡丹,栩栩如生。颜云刚老人告诉我们,这是颜氏家族鼎盛时期建造的房屋,文革时大门、照壁和二进院惨遭破坏,目前留存下来的,是他们兄弟几个糊上稀泥遮掩起来才幸免于难。

步入院子,迎接我们的是一树树婀娜轻盈、绚丽多姿的梦花,那一朵朵、一簇簇怒放的生命,好似古宅焕发的新颜。漫步庭院仔细打量,才发现这幢房屋系砖木结构,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占地约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的主线,东西厢房,石条天井,砖雕照璧,石雕门铛,左右对称。院子里,形态各异的石缸完好无损。宅院10余个窗户全是木雕,竟无一个相同的花格和纹饰,大门和大堂是中国明清园林式的雕梁画栋,画中的人物惟妙惟肖,散发着非富即贵的气息。

8fe247ebd559522e23f6948e7ba6043.jpg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汉代以来的一种传统建筑模式,也是古老的文化象征,古人习惯在宅基地的东西南北四面建上房屋,合在一起将庭院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的院落,便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了。据考证,这所庭院建于大清道光十四年,是颜氏家族留存至今的祖宅院落。其建筑之精致,结构之巧妙,坚实之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也许是它历经180余载,却风采依旧,屹立不倒之因吧。

庭院正厅高悬“忠厚传家”的匾额,落款是大清光绪二年卯月。颜云刚老人解读说,颜氏家训“忠厚传家”包含以下几层意义:其一,真诚付出,不图回报,有吃亏是福之胸襟;其二,宽大为怀,包容万物,有厚德载物的品行;其三,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有超越自我之勇气。从祖辈、父辈那里,颜氏族人对此训耳濡目染,代代相传。老人还说,他教育子女不管是从政、经商还是教育、务农,都要本着“忠厚传家”的家训——或许是良好家风的潜移默化,子孙们现在大都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在当地甚有名望……东西两门额各书“居仁”和“由义”,意为为人须怀仁爱之心,行事须遵循义理。中国乃礼仪之邦,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族繁荣富强的法宝之一,颜氏以书匾明志,足见首倡者非常注重家风家教——其家训在南郑乃至汉中,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典范。

大门外,白墙红瓦的楼房,与这座青砖黛瓦的老宅,相互映衬,互为风景。连接它们的是一望无际碧绿的稻田,和宁静的村庄,以及凉风细雨、鸡鸣犬吠、鹭鹤翻飞……

从颜家大院出来,向东一公里就到了颜氏宗族墓。墓冢呈长方形,犹如狮虎睡卧,又如神龙昂首,占地约600平方米。从碑文上看,此墓合葬着父子三人,中间葬着第五代仕字辈的父亲,两边葬着第六代明字辈的儿子,三墓紧密相连。正中的墓高大突兀,两边石条上的挽联颇为醒目:“克俭克勤家声丕振,乃文乃武奕世其昌”。可见后人对逝者生前评价较高,是一个文武双全而又勤俭持家的人,期盼他的子孙后代大力弘扬家族美德,世代昌盛。右侧的墓最低,挽联上书:“壎篪迭奏承先德,兰桂兢芳禧后昆”,大意是逝者生前传承了父亲的优良品德,教子有方,儿孙显贵发达。左边的墓,由于年代久远,石条风化严重,挽联字迹已模糊难辨,但石碑上的字却清晰如初:“嘉庆二年,教匪猖獗,于冬月初六日,猝然遇贼,翁奋不顾身,义不屈贼,殆。真卿之苗裔耶……”。从碑文中得知,嘉庆二年,当地教匪猖獗,在一次突遇匪徒时,他奋不顾身、英勇搏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碑文盛赞了这一壮举,叹曰:“不愧为颜真卿的后代也!”濂水颜氏一脉真是唐代鲁郡开国公、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还是后人对逝者的赞颂褒扬?尚须考证。但此公不畏强暴,疾恶如仇之英雄气概着实让人感佩,在我们倡导正义正能量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值得弘扬。

午后雨住了,我们去了位于颜氏宗族墓以北约300米处的“坐家道”,当地人把这儿叫颜家槽。从康熙年间开始,但凡在医疗、教育、慈善等方面给朝廷做过杰出贡献的人,都会赐给“坐家道”封号,相当于四品官员的爵位。据了解,颜氏一族中不乏悬壶济世的医者,“坐家道”这一封号大约在晚清时赐给颜氏族人的。可见其医术精湛,且贡献巨大,否则,也不会受到皇家封赏。

       走近这座古朴幽雅的院落,见房屋是用未淬火的泥砖垒砌而成,窗户系木质结构,精雕窗花,瓣蕊迥异,做工精细,工艺绝伦。主体保存完好,其它略显陈旧,却不失古色古香。抬头仰望,见房屋领棒的连接处也装饰着形态各异的木格花,可见主人极其考究。粗壮滚圆而又挺拔颀长的柱头竖立在房屋两端的柱墩石上,柱墩石圆如象棋棋子,周边布满花纹,甚是精美。最奇特的要数那一根根长方体的石条子了,短的1米多,长的达7米,宽约40公分,厚约20公分,面绣花纹,四棱上线,宽窄均匀,极其规则。这些石条是什么从何处取材?是谁打造的?又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中翻滚,我在艳羡先辈们拥有原生态的石料以及开发这些石料展现的智慧时,也无不惊叹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颜云刚老人说,自他记事起,这儿就是颜氏家族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大家庭聚会的场所。逢年过节、长者寿诞及清明祭祖,他都要随父母来此团聚。家族几十上百口人聚集于此,辞旧迎新、祝寿祝福、缅怀亲人、聊叙亲情,三五天不散——足见颜氏一脉当时的富庶和兴旺。这座房子,见证了家族的荣耀兴盛,也记录了他童年的快乐时光。后来,族中的老人陆续故去,也有亲人迁徙或远嫁,这样的聚会活动就渐渐少了起来,直至杳无声息。

从“坐家道”往东约2公里多,就是颜氏“中书院”所在地。书院,是古代聚徒授课,研究学问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摇篮。在中国教育史长河中一度是滔滔主流,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士子学人围绕书本,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等活动,自唐以来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书院总数曾达到7000多所,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

我们走近“中书院”,见房屋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几幢现代住所。然穿越时空隧道,我依稀可以感受到先贤们授课时的辛劳和辩论时的睿智。书能益智,书能增识——今天,我们依然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雅,崇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情。

环视周围,见书院遗址背后的10多座墓分外吸睛。这些墓按男左女右依次排开,一处墓碑上刻着“皇清例授太学生显考”。查阅典籍方知,明清时的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天质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墓碑记载,颜氏后裔中有10余位贡生、生员和3位太学——足见其基因强大,人才辈出。

9e08e14924ce993dda92a7537e0d1d7.jpg

另一处墓碑刻有“乡饮国宾”四字。据考证,乡饮国宾不是官职,而是一个名号,相当于现在的优秀、模范之类的荣誉称号,意即乡间有名望的人。据说就是这样一个名号,也须皇帝批准。清时,地方政府常举行以宴饮为主的乡饮酒礼活动,受过乡饮国宾之类称号的都可能被邀请出席,意在宣传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兄弟相亲、邻里和睦、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等伦理道德。能得到这一荣誉称号,足见其品行端庄,名望极高,可谓旗帜、标杆。

徜徉墓区,我感到每一座墓都有传奇,每一幅对联都蕴含哲理。一处碑文上书:“颜门汤氏,女中君子”。显然,墓中安息的是一位女性,评价甚高,乃女中豪杰、女中丈夫。另有几副挽联亦让人受益匪浅。其一:有阴地还须心地,塔墓田当种福田。大意是阴地好不如心地好,追求祖宗积德,还不如自己行善,乐善好施、广结善缘福报更大一些;其二:钟灵毓秀处非偶,源远流长庆有余。的确,大凡凝聚了天地灵气的优秀人物,其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大都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厚积薄发,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其三:声振巴山韵,名留汉水香。可见逝者名声显赫,颇受世人敬仰。其四:挂鲸松柏留盛名,垂铭石鼎億芳题。盛赞逝者德高望重,成就颇丰,盛名像松柏一样经久不衰,成就像铭刻在茶具上,和茶一样清香扑鼻………

9eb327686020017bcdadc2f4d3a724f.jpg

这时,有村民迎了出来,给我们弄来了茶水。喝着香气四溢的茶水,我在想:如同一切古老的河流都曾孕育过文明一样,廉泉也不例外——它不仅滋养了颜氏家族恒久的和顺昌盛和浑厚的文化底蕴,也哺育了联合村淳朴的本色本性和绵长的古朴古韵。

傍晚时分,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探访行程。返程中,我的采访本上又多了一段抢眼的文字:颜家大院是颜氏家族栖息繁衍与文化传承之所,亦是时代华章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一大遗产——濂水联合,因颜家大院而闪亮。

作者简介:戴相华,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延河》“文学陕军”《南北作家》《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网络,多篇被《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和“学习强国”转载,散文集《且行且悟》入选汉中市委宣传部市级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编辑:西亮           责编: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

上一篇:三峡游散记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