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70年:农业农村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编辑2 时间:2019-10-14
“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镇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持续改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新时代,镇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质量兴农战略,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农业资本化运作,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全县农业向高质量发展。 一、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历来习惯垦荒轮作,耕地面积很不稳定,1949年全县农业人口12.34万,常用耕地面积58.38万亩,其中水田5.94万亩、旱地52.44万亩,生产粮食3.58万吨,农业总产值1566.1万元。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县种植业的生产总量和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县有农业人口23.82万,常用耕地面积35.5万亩,其中水田6.5万亩、旱地2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9.95万亩,产量9.6万吨,油料播种面积9万亩,产量1.3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32亿元,比1949年增加了203倍。 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巴主要经济作物有苎麻、烟叶、薏米和一些草本中药材,但种植量都很小,多为自产自用,少量出售。1949年,全县饲养生猪2.6万头,山羊1.1万只,鸡12.5万羽,蜂7800箱。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茶叶、畜牧、中药材、魔芋”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蚕桑、食用菌、小杂果、高山延迟蔬菜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截至2018年,茶叶、中药材、魔芋种植面积均突破十万亩;生猪、山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0万头、38万只,养蜂2.5万余箱;中药材18.9万亩,魔芋10万亩,以小杂果为主的果业面积2.86万亩。 三、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情绪高涨,1953年12月,县委、县政府以周家营乡冉从德互助组为基础,试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4月,全县共建社216个,入社4134户,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产业体系化建设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各种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连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截至2018年,镇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997家;认定家庭农场129个,培育职业农民738人。 四、农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农业税被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地实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登记任务全面完成、农村耕地规范有序流转,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镇巴先后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面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截至目前,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旅游精品村1个,美丽乡村风景线1条,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600口,节柴灶1000口,太阳灶1160台,节能炉1400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600台,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6处,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1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2个,惠及农户8000余户。 五、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技术人员比例进一步优化。借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和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大力开展,镇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进一步优化,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3人,其中高级36人、中级48人、初级29人;二是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镇巴结合农业倍增工程、精准扶贫、职业农民培育等,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积极组织农技推广单位开展科普宣传、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科技服务,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 六、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蔬菜和水果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消费需求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品牌化、安全性,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势品种也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镇巴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以绿色安全为导向,打造镇巴高山富硒茶叶品牌,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认定为陕西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全域高海拔绿茶优生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县”,镇巴高山富硒茶叶已成为全县对外的一张响亮名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镇巴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建设,镇巴腊肉、香菇、黑木耳、树花菜、花魔芋、大黄、天麻等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产品21个、登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1个,22家农业规模企业纳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其中8家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创建国家追溯平台全程控制追溯体系试点1个,初步形成了独具镇巴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编辑:唐伟 米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