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立新
从泰国71米高的佛像、美国加州的抗震雕塑等国内外多项雕塑的深化设计师到斩获多个国际奖项的艺术创作者,她以《拇指颂歌》致敬匠人精神,以《水滴》诠释“上善若水”的哲学,以《冰影流光》打破艺术与功能的边界……她就是赋予金属以生命的雕塑艺术家韩立新。让我们走进她的艺术世界,见证一位艺术创作者如何在雕塑领域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专业积淀,将图纸构想转化为实体作品
20多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韩立新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一家雕塑公司。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从材料采购到项目落地她都参与其中,但她最感兴趣和主要负责的还是雕塑深化设计工作。“那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艺术家的图纸转化为可以落地的实体作品。”韩立新回忆道。
在她经手的众多项目中,泰国百揽寺大佛项目最令她难忘,“这个项目从图纸到落地,需要克服太多现实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座71米高的佛像项目,韩立新先做了一个1米高的小稿,多次推敲设计,对细节进行修改,待小稿满意后扩展到7米样稿,再到后来头部、手和脚1:1翻模,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带领团队投入了近三年时间,终于圆满地完成任务。
“这个项目当时不仅面临着重量限制的挑战,还涉及多块面板空间定位精确度、高空作业以及塔吊重量限制等问题。”韩立新介绍,这些难题通过合理设计每块面板的大小、精确控制每块面板的重量,以及严格控制每块面板定位控制点的吊装精度得以解决,最终实现了佛像每一块面板之间的完美对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该项目深化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她还通过面板加龙骨的创新方法,成功解决了该雕塑在三维曲面造型中的精确度问题。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让她的团队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任,承接的项目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美国加州的雕塑作品《心》就给团队带来了全新的考验。这座高达8米的雕塑下部与地面的接触点较小,加以当地多风多震的特殊气候,给雕塑的结构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在解决结构难点的过程中,韩立新特别注重雕塑与地面的连接设计,“我们通过精确计算和模拟,设计了一套高效的地基和连接系统,既能保证雕塑的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面的破坏和影响。”考虑到加州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团队特别采用了抗震缓冲机制,通过内部的特殊结构来吸收和分散地震产生的能量,保护雕塑不受损害。“针对强风的影响,我们还优化了雕塑的重心设计,并利用空气动力学特性,减少风荷载对雕塑的影响,确保其稳定性。”在韩立新看来,对待每一个雕塑都需要这样的专注与用心。
在日复一日将艺术家的构想转化为实体的过程中,韩立新逐渐被雕塑设计的魅力深深吸引。而真正点燃她创作热情的,是先生那双承载着工匠精神的手,是那双精于雕刻又充满力量与担当的手。以此为灵感,韩立新创作了她的首个作品《拇指颂歌》,作品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手的力量感与美感,不仅荣获“2024 中法国际交流大使”称号,更成功入围法国双面神产品设计TOP10,成为她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当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有了答案。”韩立新说,“每一件雕塑都像是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倾注的心血和情感,就是它最动人的生命力。”在她看来,雕塑艺术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更在于作品所承载的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
创作突破,从自然元素中汲取创作灵感
艺术创作对韩立新而言,始终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她在《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哲思中找到了自己想要创作的方向,将水这一至柔至刚的自然元素转化为雕塑艺术品,其代表作《水滴》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呈现。“我试图捕捉水珠坠落前那凝聚的瞬间,”她解释道,“不锈钢特有的光泽恰好能展现水的晶莹质感。”这件作品中,金属的刚硬与水珠的柔美形成强烈对比,看似矛盾的二者却在艺术中达成和谐,最终为她赢得美国缪斯设计金奖。
“水既温柔包容,又坚韧有力,这种特质正是我想表达的。”韩立新延续着对水元素的探索,作品《冰光流影》在2023—2024年度国际环艺创新设计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雕塑设计方案类),该作品在结构上打破常规,以几何线条勾勒出了山峦轮廓,用极简的现代设计风格呈现自然之美,让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在雕塑艺术中完美融合。
从自然元素中汲取的创作灵感,同样体现在她的苹果座椅系列中。受到丹麦设计大师维纳尔·潘顿经典作品的启发,韩立新将苹果的圆润造型与现代座椅功能相融合,创作出《红韵果趣椅》和《苹心坐趣椅》两个作品。“这两款座椅采用明艳的色彩,在视觉冲击之外更注重实用功能,适合一些日常生活空间,我希望打破艺术的界限,让雕塑拥有更多可能性。”
行业思考,新材料、新技术为雕塑带来更多可能性
随着城市中雕塑作品的日益增多,雕塑行业也迎来了创新突破。这种突破正得益于技术的革新。3D打印、数控雕刻技术等新技术让复杂设计更易实现,AI辅助设计为创作带来创新,碳纤维、植物纤维等新材料的出现为雕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很多艺术家都开始尝试把一些环保材料融入到作品中。”韩立新表示,彩绘玻璃的透光性、纸浆雕塑的肌理感,都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新材料更适用于小型艺术制品,相较而言,传统金属材料出色的耐久性和现代质感,依然是城市雕塑的主流选择。”
在深化设计中,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已成行业常态。“3D打印技术显著提高了雕塑创作的效率,减少了制作时间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它在行业内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但最终决定作品灵魂的,依然是艺术家的手工打磨。”韩立新始终相信,手工留下的细微痕迹反而是对雕塑作品生命力的最佳见证。
在韩立新的雕塑世界里,雕塑艺术既要能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能拥抱技术创新的时代浪潮;既要以水的柔美触动人心,又要以山的沉稳承载文化记忆。艺术不会因技术的革新而褪色,正如水能穿石、柔可克刚,韩立新用她的作品证明了那些倾注情感的作品,终将留下专属印记。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
见习记者 张惠妹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