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王宜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0-01-13


贾平凹为《文化艺术报》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题词

扫描微信二维码观看王宜振完整访谈视频

“春天和我们躲猫猫,春天藏得很深很深,一只小鼹鼠透露了春天的藏身之处。”作家王宜振的儿童诗《春天和我们躲猫猫》,寥寥数笔,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充满童趣的诗意世界。有浓郁的抒情,有奇美的幻想,在他的诗里充盈着那些闪闪发光的情趣与意蕴。 
  关于诗歌创作,王宜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外部世界的一粒米,经过内心世界的酿造,就不再是米,而是变成了酒。酒和米在形和质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米可以充饥,而酒可以醉人,诗人写诗的过程是把米变成酒的过程。” 
  儿童文学创作,事实上要比成人文学作品更难。这个观点背后,是他长期以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考量与审视。王宜振先生更像是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瞭望着孩子们的文学世界,只愿这片净土干净,纯真,生机勃勃。“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他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创造性的源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创造性地转化为今天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文化艺术报:您的作品里,着力为孩子们构建的是一个诗意的童年世界。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只有沉重的课业负担。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 
  王宜振:关于现在孩子没有童年的说法,我基本上认同这种观点。我想,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孩子没完没了地写作业,以及上课外的补习班,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其二,是大众传媒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比如过去到孩子成年才知道的事,现在很小就知道了,过早地接触一些信息并非一件好事,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几乎失去了童年。
 
  文化艺术报:在信息化时代里,电子阅读部分取代了纸质阅读,对于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您是怎样理解的?家长与孩子该如何应对? 
  王宜振:电子阅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读者提供了形象、直观、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弊端就是电子传媒和纸质传媒相比,电子传媒大大缩小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举一个例子,大家看电视《红楼梦》,大家看到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是同样的。而如果阅读小说就不同了,每个人脑海中出现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是不一样的。电子传媒的阅读往往是一种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而纸质阅读是一种精细阅读。我个人认为现在教育部提倡孩子进行阅读,主要是提倡纸质阅读。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让孩子进行书籍阅读,这种阅读与电子阅读有一种本质上的“对抗性”,也是还孩子一个童年最重要的办法。 

  文化艺术报:儿童文学作为课外读物,对孩子的身心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宜振:好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提升孩子的精神品质,将有助于孩子深层次地自我反思和改善,从而在精神上取悦自己,有助于一个民族对自我认同的守护,强化内部的凝聚力;将有助于克服文化惰性,激发文化更新的活力。这就要求孩子去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关于读经典的问题,我要谈一个问题,我发现现在给孩子编的许多书都不适合孩子,比如给孩子的诗都是成人诗,孩子不仅看不懂,而且更无法理解。我主张,孩子读适合他们读的经典。为什么?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孩子年龄小,知识和理解水平有限,读他们适合读的作品,才会有很好的收效。 

  文化艺术报:在很多人看来,儿童文学似乎没有特别明晰的标准,我们怎么去判断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优劣? 
  王宜振:关于好作品的标准,我个人还不好列出几条来。但我认为有一点必须要有的,那就是传达正能量,引导孩子积极向上,有一颗向善、向真、向美的心。当然好的作品还要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能经得起读者和时间考验,是让人常读常新的作品。 

  文化艺术报:相比于成人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创作是更难还是更容易?能否谈一谈儿童文学创作困难的地方,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王宜振:儿童文学的创作比起成人文学来,我认为不是容易,而是更难。正像做饼干,给孩子吃的饼干放进的佐料会更多一些,营养会更丰富一些。儿童文学创作,我认为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对孩子的生活要极端熟悉,要有丰厚的儿童生活的底蕴。柳青告诉我们“写形不难,写心惟难”。怎样突破“写心难”的障碍,那就是要对孩子的生活极为熟悉。柳青的创业史是为20世纪50年代的农民铸造了一部心史,我们要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铸造一部心史,这就要了解儿童,熟悉儿童。给孩子的作品,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孩子编故事上,而是要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要写出中国孩子的中国故事,还要具有中国文化的传统血脉,一个时代的文学要创新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浇灌和滋养。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他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创造性的源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创造性地转化为今天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文化艺术报:您能否谈一谈陕西的儿童文学走过了怎样的轨迹,陕西儿童文学市场中原创类和引进类的比例您是否了解一些? 
  王宜振:陕西是一个文学重镇,先后涌现出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一批优秀的作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发布的70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中,陕西就有36部,足见陕西文学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陕西儿童文学曾一度相当薄弱,一是儿童文学作家少,二是有影响的作品少。近五年来,陕西在原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的领导下,连续5年举办儿童文学培训班,举办儿童文学作家研讨会,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人。周公度、吴梦川,黄丽等人就是我省涌现出的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有的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比如周公度、吴梦川曾入选2018年度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黄丽《外婆家的马》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和小凉帽国际绘本奖。陕西儿童文学走过了由萧条到繁荣的时期,每年陕西儿童文学出书100余种,在陕西儿童文学市场上,原创图书的比例远远高于引进图书的比例。
 
  文化艺术报:关于继承和弘扬柳青精神,您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意见吗? 
  王宜振:柳青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标杆。他不仅是文艺创作者的榜样,也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继承和弘扬柳青精神,关键是践行。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像柳青那样,把为人民写作当作生命的需要和文学的需要。我个人认为,可以继续实行作家、艺术家到基层挂职,要形成一种制度,一种常态化,提倡作家、艺术家俯下身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将生活真实醇化为艺术真实,以人生境界照亮艺术境界,写出从高原走向高峰的经典之作。
 
  文化艺术报:您近期手头上有哪些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下? 
  王宜振:我近期创作比较少。近几年,我在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小学生中推动诗歌教育。做这件事我想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一是开展诗歌教育有利于呵护儿童童年的梦想;二是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有利于孕育和陶冶儿童的情感;四是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五是有利于儿童学习祖国的母语。两年来,我们已有了300多所学校作为诗教学校的基地,在网上进行童诗经典推送活动,已有600万孩子在线听诵。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学语文,从读童诗开始。”通过童诗的推送,不仅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精神品质。我们编辑的一套诗歌丛书,一年来已发行接近10万套。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编辑:庞阿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