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打造“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红色之城”品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倪尧 钱茜 时间:2017-05-05

文化艺术报专访西安事变纪念馆馆长陈斌

打造“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红色之城”品牌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是在“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题性纪念馆,于1986年12月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正式向社会开放。2009年起免费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观众200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抗战纪念遗址设施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长陈斌,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文物保护技术工程硕士学位。先后担任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副所长、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副馆长,2015年7月起任西安事变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微信图片_20170505121757.jpg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长陈斌

现状:西安事变旧址群有7处8个点

文化艺术报:请您介绍一下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基本情况。

陈斌:西安事变旧址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包含7处共8个点的旧址群,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高桂滋公馆,新城黄楼、西安事变指挥部,西京招待所,以及位于临潼的五间厅、兵谏亭。目前这7处旧址的管理权限分属不同的单位。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张学良公馆和止园别墅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专题性纪念馆,每周二到周日对公众免费开放,周一闭馆。目前我们馆的工作首先是做好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的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工作,之后是对其他5处旧址做好监管,包括旧址巡查、业务指导等。

文化艺术报:公馆、别墅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但游客在参观时需要走进去。如何平衡文物保护和文物展示?

陈斌:这几座民国小楼本身就是不可移动文物,属于大体量文物。我们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不是说把它放进库房供起来,是需要让公众对它深入了解的,我们经过专业机构的评测,只要做好游客控制,坚持文物日常维护就没有问题。

此外,我们还在不断的维护和维修这些建筑,做好日常监测和例行维修工作,并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开展维修工作,内容包括木质楼梯、门窗的加固、油饰以及白蚁防治等等,今年我们还申报了建筑本体监测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近期国家、省、市管理部门对旧址保护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也确实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任重道远。

看点:民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文化艺术报:作为游客,到贵馆参观主要看什么?

陈斌:作为张学良公馆,最能够吸引人的就是这三栋小楼,是民国建筑,属于大体量不可移动文物。对游客,我们首先从建筑讲起,院落是怎么建成的,历史沿革经历哪些变化。我们的基本陈列包括《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张学良、杨虎城的生平陈列等基本陈列,其中还有一些场景复原包括西安事变谈判场景、张学良和赵一荻居所复原等等,同时我们还排演了一些西安事变历史场景复原的情景剧,增强了社会宣传教育的效果。

此外,纪念馆每年会举办一些临时展览。一方面是切合我馆主题的展览,比如抗战、长征等题材等等,配合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进行一些专题陈列。另一方面是结合文化惠民活动,比如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等,增加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如《锦绣三秦——秦绣文化展》等文化类展览。这些展览有引进也有自创。同时作为廉政教育基地,我们曾引进过《光辉典范——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展》展览。今年4月28日,为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20周年,我们举办了《辉煌一生风范千秋——叶剑英元帅生平事迹展》。

微信图片_20170505121800.jpg

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西安事变纪念馆馆长陈斌

文化艺术报:观众更喜欢哪些展览?

陈斌:我们把受众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地游客,他们来参观游览,最关注西安事变本身,主要看的是我们的基本陈列。第二类是本地市民,他们是来这里进行文化休闲的,希望每次来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因此,作为西安事变纪念馆,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管院子”,把这几处旧址维护好、展示好。同时要为公众服务,为我们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服务,不断推出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

文化艺术报:目前游客接待量每天有多少?有哪些团体?

陈斌:一般来说,张学良公馆在高峰期一天有800到1000人,杨虎城别墅因为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一天基本在120到140人。去年以来游客量有比较大的提升,比如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张学良公馆一天的游客量达到了1400人次。去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少帅》电视剧的热播等,都引起公众对于近代史包括西安事变的研究兴趣。团体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旅行社带的,西安东线游的第一站一般会到我们这里,西安事变知名度较高、而且是免费。另一部分就是和我们建立共建关系的单位。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30年来,已经和70余所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入团、入党、党史教育、廉政教育等活动时,都会来我们这里。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把文化资源展示好、宣传好。

特色:连续七年举办“两岸三馆年会”

文化艺术报:咱们馆有哪些特色活动?

陈斌:我们的活动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引进来”的活动,在馆内展开。另一类是“走出去”,去学校、企业、乡村小学等开展活动,介绍西安事变,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我们有几个比较成功的活动品牌。一个是“微讲座巧动手”互动课堂,每个月邀请中小学生来参加一些需要的动手项目,从不同的点切入,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西安事变、了解民国文化。比如母亲节,讲讲虎·良将军的母亲;中秋节,讲讲张学良将军的家乡东北中秋习俗、西安的中秋习俗以及台湾的中秋习俗的异同,让大家了解风土人情,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同时,我们组织孩子们穿上民国服装,学习民国文化,让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文化、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另外,我必须提到我们馆联合沈阳大帅府和台湾新竹的张学良旧居联合举办的“两岸三馆年会”活动,这个活动我们三馆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活动紧紧依托三馆资源优势,加强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交流、展示,内容包括科研、学术、展览等等。最初是以“两岸三馆”为基础,从第五届开始活动重心逐步拓展到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比如去年的第七届年会就是三地风情展,让游客通过展览了解这三座城市的风土文化,通过博物馆的文化活动带动三座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责任:以特色讲解引导游客认识历史

文化艺术报:就您的感受来说,现在的小朋友们对西安事变了解程度怎么样?

陈斌:总体来说不尽如人意。现状是,不光是孩子们不知道,很多成人,包括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都不甚了解。前年我们一所大学做活动,问同学们“双十二”是什么日子,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淘宝剁手节”。

文化艺术报:这种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斌:青少年教育的三种主要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三者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们注重的只是学校教育。对于这段历史,孩子们考完试就忘了,他们没有走进纪念馆进行博物馆教育,家庭教育更谈不上,所以这就是一个教育的缺失问题,我们现在要重温这段历史,给他们补课,让孩子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

文化艺术报:您有没有遇到过对这段历史了解非常深刻的观众?

陈斌:可以说来我们这里的游客特别是散客,有80%的人都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我们纪念馆的观众目前处于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有人对西安事变是完全不了解,跟随旅行团到此一游,另一方面是游客对这段历史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们来这里,是来寻找史迹,探求真相的。作为博物馆之城,西安拥有120多家各类型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作为革命类纪念馆,在一般游客的心目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被列入必去之处。所以会专程来这里的游客一定是提前做过一些功课的,这也为我们的讲解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文化艺术报:对于区别这么大的两种游客,纪念馆有不同的服务方式吗?

陈斌:纪念馆和观众之间的纽带就是讲解员。所以我们要求讲解员要研究观众,因人施讲,针对不同诉求的观众针对性提供个性的讲解服务。比如预约讲解的观众,我们会先了解观众,了解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尽量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最佳讲解效果。临时接待的观众,讲解员就需要通过交谈,从游客的年龄、职业、谈吐、需求进行区别和有侧重的讲解。

文化艺术报:这对讲解员要求特别高。

陈斌:对,讲解员不是导游,导游可以讲野史、讲段子。但对讲解员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尊重历史。历史是基础,文物是基础。一定要通过我们的讲解,把这段历史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大家。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必须熟练掌握讲解词,经过多次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才可以面对观众。同时,作为纪念馆,我们还承担着搜集、研究史料的责任,我们馆有业务研究部、旧址管理部,有一批专业研究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会让我们的讲解逐步接近历史真相,反映在讲解词里,传达给游客。讲解员必须严格按照讲解词讲解,不能自行演绎。哪怕讲解员自己看书学习、研究资料得出的观点,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坚决不允许讲给观众,我们的工作必须严谨、科学。所以,对于讲解词的修改也会很慎重。

未来规划:一事+一馆+一城

文化艺术报:作为一家专题馆,未来该怎么发挥自己的特色?

陈斌:西安100余家博物馆,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提出“一事·一馆·一城”,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红色之城”。首先要讲好这件事,讲好这段历史,讲好事件背后的人物,并依托这段历史事件、依托这个民国小院,在保证深度的基础上增加宽度,从西安事变开始逐步拓展,一方面做民国文化,另一方面做军旅文化。我们的观众也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比如去年在参加完我们的民国文化活动之后就有观众说,能不能让小朋友穿着旗袍、长衫、布鞋感受民国时代气息?所以今年我们就着手开始筹划民国服饰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游览民国小院,体验民国文化,学习革命历史,培养民族自信。同时呢,我们今年计划推出品牌性教育栏目———“金戈讲坛”,邀请各方专家学者为观众开展历史知识、军旅文化、军事科学等方面的文化讲座。

文化艺术报:这样看未来发展路线已经很明确了。

陈斌:对,首先依托不能变,就是以馆藏文物以及旧址为基础,无形的文物就是西安事变这段历史,通过开展民国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借助新媒体力量结合传统媒体做好公众教育和社会宣传,逐步将西安事变纪念馆打造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专题性革命类纪念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公众文化活动,以青少年教育为主体,同时兼顾成年人教育,真正实现纪念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此外,从去年开始,我们与中国知网合作,打造线上西安事变科研成果交流平台———“西安事变数字图书馆”,利用知网大数据优势,建立西安事变资源共享平台,目标是把国际国内有关西安事变研究的成果全部集中到这个平台上,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目的。

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事变纪念馆

文化艺术报:目前陕西有没有西安事变专题旅游线路?

陈斌:暂时没有这样的专题线路。目前我们西安事变纪念馆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正在联合发起成立“红色纪念馆联盟”,并号召更多的红色旅游单位加入进来,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一个红色教育主题线路,携手共进,为把西安建设成为“红色之城”作出努力。

文化艺术报:纪念馆的发展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陈斌: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是希望把西安事变纪念馆做强,但在资源整合方面,首先西安事变旧址这7处8个点由于管理权限的不同,有4处不对外开放,客观上对游客参观学习造成一定不便。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作为旧址类纪念馆,受布局所限,纪念馆只能在围墙范围内提升服务水准,但缺乏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硬伤,严重制约了纪念馆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今年当地政府提出了建设民国风情一条街,这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于纪念馆工作的支持力度,我们真心希望此事能尽快推进,能够以西安事变纪念馆为基础,整合资源,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红色旅游支持力度空前,这对我们纪念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在把自身做强,努力引起公众、政府更多的关注。当你自身的价值提升了,社会关注度上来了,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钱茜 文/图


编辑:admin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