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丝路沿线13国18家博物馆结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齐敏 时间:2017-05-19

文化艺术报专访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

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步入这里,脚下的车辙遗迹、砖砌水沟、房屋墙基、残存的街道……种种历史遗留痕迹,诉说着盛唐时期西市的繁华场景。

今天,这里依旧繁花似锦。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西市风光已不再只是过去式,还有未来式。

文化艺术报本期专访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

王彬馆长.jpg

王彬

民营资本兴建博物馆的成功范例

文化艺术报:大唐西市博物馆从开馆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今年又荣升成为全国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非国有博物馆,可以介绍一下参评一级馆时,我馆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您觉得是什么优势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王彬:说到参评一级博物馆时间其实从接到通知到上报申报资料,只有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极富挑战性,并把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变为了现实!参评时需要海量的资料填报,光申报资料就1300余页,160多个申报附件,这些都是大唐西市博物馆全体同仁夜以继日的工作才完成的。

能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对于大唐西市博物馆应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3年我们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当时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非国有博物馆;2014年被评为亚洲十大杰出博物馆之一;2015年在国家二级馆运营评估当中名列优秀。所以,才有了这次参评国家一级馆的资格。

大唐西市博物馆外景1.jpg

大唐西市博物馆外景2.jpg

大唐西市博物馆外景

大唐西市博物馆能够获评国家一级馆,应该说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不是某一个人的成绩,甚至不仅仅是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成果。首先是政策的进步,说明国家在公平对待国有、非国有博物馆这一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文物管理部门的积极作为。同时,也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进步。说明我们的非国有博物馆不仅数量快速增长,办馆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建在丝路起点——隋唐西市遗址之上的全国首家,也是迄今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展示与弘扬丝路文化方面具有标志性的优势。

同时,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文化核心。作为以民营资本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并兴建博物馆的成功范例。从2006年遗址发掘、博物馆筹建到今天,大唐西市博物馆建设运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我们企业创始人的这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我们博物馆能取得今天这些成绩的关键。

大唐西市博物馆在建馆之初便按照国家文博事业发展的规范和文博事业发展的规律,并参照国际惯例,实行了理事会制度下的馆长负责制。提出了“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确立了西市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为本定位。在博物馆理事会认同下,我们借鉴国有博物馆的管理经验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组建了一支以社会公开招聘为主,个别邀请专业人才为辅的复合型民办博物馆工作队伍。科学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组建,较之其他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西市道路、车辙、石板桥遗址.jpg

西市道路、车辙、石板桥遗址

文化艺术报:可以具体讲讲在西市遗址上建立博物馆的过程么?

王彬:西市遗址是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核心文化内涵,可谓“镇馆之宝”,也最能代表我馆的特色。2001年,大唐西市集团出巨资聘请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带队对西市遗址进行普探和发掘,首次发掘出“西市东北角十字街遗址”,其后又按国家规范编制了保护方案并逐级上报至国家文物局,取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建馆之初,博物馆便按照博物馆规范,先后邀请了西安文保中心和由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李玉虎教授主持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对遗址采取了跟踪研究与治理,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土遗址苔藓治理抢救性方案和整体加固方案。选择保持较好的原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作为保护和展示的对象,不仅保护了遗址、遗迹,也为后人认识西市的规模与尺度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参观者可通过遗址、遗物以及建筑物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氛围等全方位立体地认识西市,走进历史、感受人文。

2014年8月12日,大唐西市博物馆土遗址整体加固保护工程通过国家、陕西、西安市三级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评估验收,大唐西市土遗址保护工程得到了验收专家的全面肯定和认可。

王彬馆长代表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博物馆馆长签订友好协议.JPG

王彬馆长代表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博物馆馆长签订友好协议

王彬馆长代表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哈萨克斯中央国家博物馆签订友好馆协议.JPG

王彬馆长代表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哈萨克斯中央国家博物馆签订友好馆协议

王彬馆长当选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主席发表讲话.JPG

王彬馆长当选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主席发表讲话

与丝路沿线13个国家建立友好馆

文化艺术报: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博物馆,在丝路文化传播上,我们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王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引起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开启与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互动大门,对未来中国博物馆发展愈显重要。

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唯一建在丝路起点之上的民办国家一级博物馆,特别是“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提出以来,大唐西市博物馆紧扣丝路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国际间人文交流新渠道,目前已经与丝路沿线13个国家18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出国办展近10次。为促进“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深化丝路沿线博物馆馆际交流与务实合作,我们将积极发挥民办博物馆的活力并不断创新。

基本陈列《丝路起点盛世商魂》展厅3.JPG

基本陈列《丝路起点盛世商魂》展厅

丝绸体验中心2.jpg

丝绸体验中心

文化艺术报:博物馆具体都有哪些展示?

王彬:大唐西市博物馆从开创之初起,就把隋唐丝路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鲜明特色贯穿于主题定位、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结合本馆性质和任务,确定并规划了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体系。

基本陈列由遗址和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及博物馆创办人捐赠的隋唐文物组成,叫做《丝路起点盛世商魂》。通过五个段落,对历史上的西市做了一个解读。

第一单元“大唐繁华留胜迹”,采用多媒体互动的大型丝绸之路地图和“从长安到罗马”的同心圆距离示意图,直观显示大唐西市在万里丝绸之路宏大格局上的起点地位。

第二单元“万里丝路由此启”,通过考古和文献资料复原了西市模型,结合建筑遗迹和西市发掘的文物充分表达了西市四街八门的建筑格局,展示了西市概况。

第三单元“百业兴旺铸金市”,本展区通过出土的和馆藏的隋唐文物,并辅之以适当的复制及辅助展品的展示,从几个侧面再现了当时西市二百二十行的繁华景象,如丝绸绢帛展示了各色织锦、刺绣;冶铜制镜,纹饰丰富、造型和工艺各异的铜镜是唐代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银珠玉以精美高贵的金银玉器展现了唐代人们生活的富足和外来金银玉器制作工艺的奇巧等等重现西市行肆。

第四单元“十字井街汇东西”,通过宗教造像、青铜胡俑、借展的银饰和复制的部分文物,传递出盛唐西市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显现西市胡商云集、商品集散、西运东输的繁茂胜景。

第五单元“盛世千秋续商魂”,演绎西市商业故事,再现唐代商业精神和唐人的精神面貌。

另外还有一些专题陈设,比如丝路“百工”体验展、丝绸艺术体验展,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着眼于“互动”性,再比如像《丝绸之路沿线友好国家国礼》《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壁画临摹》等一些临时陈列,则是一个各地文化交流的平台,正是通过这些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陈列体系,实现社会公益性与产业性兼顾,既促进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除常设展览之外,我们已围绕丝路文化举办了70多个临时展览,连续六年组织举办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编辑出版十余部博物馆图书,研发数十种丝绸之路创意礼品。通过举办丝路主题展览、搭建交流平台、积累研究成果、创意文化产品等形式,从而进一步延伸和传播丝路文化。

遗址大厅夜景1.jpg

遗址大厅夜景

文化艺术报: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让博物馆活起来”,我馆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彬:为了进一步让“文化活起来”服务民生与大局,大唐西市博物馆积极举办或者协办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比如“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合作发展大会”、“欧亚经济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分会”、“中欧文化对话”、“丝绸之路商旅文化博览会”、“大唐西市春节文化庙会”等。

此外,大唐西市博物馆还积极拓展西市文化功能,提升经营开发能力。

一是创意开发了特色纪念品,以馆藏文物为主要元素的创意性礼品,如大唐西市博物馆将馆藏新莽货币“国宝金贵”与现代芯片技术结合制为U盘;将文物图片与热敏技术结合制成体温测量卡片;将丝路文化敦煌绘画制作成艺术实用品杯垫;将出土十二峰陶砚与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结合,制为美观实用的“十二峰澄泥砚”等等获得游客一致好评。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围绕丝路主题与国际顶尖艺术家跨界联手,创立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艺术中心,并完成丝绸艺术体验中心的业态呈现,集展、演、销于一体的陈列创意和体验,实现了公益性和产业性并举的理念及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的文化特色。

三是开拓思路,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在博物馆设有营销专柜,在人流密集地开设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产品专营店。在博物馆网站开设网店,形成了网上网下销售渠道和文化传播渠道,延伸博物馆丝路文化展览和文化创意活动。

同时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期重视与各学校、社区间的互动合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文化服务活动,平均每年要分别携展览以及互动体验活动走进十余所学校和社区,这些将展览、互动体验活动与文化宣讲相结合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深受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好评和欢迎,效果十分理想。从实质上提升了科普教育活动质量,让文化“活起来”,走进人们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民众走进科普教育基地学习历史文化、享受科普服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编辑:admin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