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专访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青 康于 时间:2017-08-04
馆长简介 张礼智,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职称。1982年~1986年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1986年-2003年在陕西省文物局工作,1998年起任副处长职务。2003年起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任馆长。 长期从事博物馆学研究,有《遗址博物馆研究———兼述陕西遗址博物馆》《县级博物馆研究》《陕西博物馆百年史》《陕西博物馆百年大事记》和《陕西博物馆学百年论文集》五本专著及论文数十篇。 1953年春,古都西安发生一件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东郊灞桥一处6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遗址被发现。 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作彩陶器;在这里,我们的祖先还学会了捕鱼、种庄稼;在这里,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发明了中国文字…… 全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就地建馆 文化艺术报:半坡作为国内第一家史前博物馆,请您介绍一下它的发展历史。 张礼智:半坡遗址是1953年被发现的,当时修建长乐东路的时候发现了墓葬区,考古队进行清理之后发现是个大型遗址。接着在1954年~1957年分别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但是,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是个很偶然的因素。 建国初期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比较巧的是碰上时任副总理的陈毅。1956年3月,陈毅副总理是去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西安,他是个文物迷。当时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都刚好在西安,就陪着陈毅副总理一起参观半坡遗址,看完以后大家建议直接在遗址上建一个博物馆。一是因为遗址内容非常丰富;二是因为交通方便,离西安市不太远,就地建馆的话对群众是一件好事情。陈毅一听马上答应了,立刻给国务院打电报拨了30万建馆,当时30万是很大的一笔钱,整个国家都在搞经济建设,能把钱用在这里十分难得。半坡博物馆就这样在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了。 现在回想一下也是比较自豪的,半坡博物馆在全世界博物馆史是第一个就地建馆的。欧洲国家上世纪60、70年代还争论能不能在遗址上建的时候,我们50年代就已经建起来了。 半坡博物馆的辉煌期是在1958年~1966年。当时半坡博物馆是陕西第三家博物馆,前两家一个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当时叫陕西省博物馆;第二家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当时在半坡不是去看古董、看宝贝,是看一个村庄遗址,这种展示方式在全国是唯一的。当时影响特别大,那个年代就像现在国家领导人到了西安必须去兵马俑一样,当时到西安的国家领导、外国元首必到半坡,像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等都来过,观众量也是非常之大。所以在当时看半坡对西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1966年~1978年是停滞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后进入一个停滞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1968年~1972年这一段时间博物馆是基本上不开放的。1971年陕西搞第一次文物工作会议,当时北京也搞了一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从那儿以后故宫开始开放,跟着陕西省博物馆也开放,半坡也重新开放。 1979年~1988年又迎来了全新发展时期。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当时陕西一个重大事件是兵马俑博物馆1979年开放,开放以后带动陕西文物旅游,可以说是蓬勃发展。这个时候半坡处于一个怎样阶段呢?东线一日游,去秦俑必然要到半坡,早上去半坡下午到秦俑,早上到秦俑下午到半坡。观众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在1978年到1988年十年。最多的一年达到116万,这个观众量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的,现在也才50万左右。1989年~1999年半坡的发展比较缓慢。1989年以后突然有下降,原因是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以后,东线一日游的景点开发了很多,尤其是修高速公路就把半坡甩开了,不路过这儿,游人到这儿不方便了,这样观众人数下降比较快,这是这一段时间。 2000年~2006年半坡经历了重修和改建。2000年的时候对半坡来说发生了一件比较大的事情,我们国家第一次实行黄金周,黄金周的五一节,特别热闹,观众特别多,在我们半坡遗址保护大厅的角落发生了自燃现象。那个时候保护大棚是木头柱子的,外边包着铁皮,已经50多年了,里面的木头已经朽了,铁皮包着以后温度一高里面就引起自燃。专家讨论说半坡遗址保护大厅已经50多年,完成历史使命了应该拆了重修。2000年决定重修,回填以后是2002年。回填以后把大厅拆掉、重修,这样用了三年的时间。2006年重新开放。 2006年至今半坡可以说是平稳发展。2003到2006年覆埋了三年,在西安人的生活中已经消失三年。所以2006年之后主要的力量是来宣传、重新唤起大家的记忆。我们采取了很多手段,应该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现在的观众数量由2005年时最低谷的一年三四万观众,已经恢复到现在的一年50多万了。 半坡博物馆保留了完整的村落遗址 文化艺术报: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特色内容。 张礼智:半坡博物馆的特色非常鲜明,首先它是中国第一个史前遗址博物馆,它具有榜样力量。后来陆续在全国各地建成的遗址类博物馆已达到三十多家,像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甘肃的大地湾博物馆以及辽宁牛河梁史前遗址群的发现,这些博物馆的建立促使中国史前文化更加丰富,同时这些博物馆的规模、功能越来越完善,不过这些博物馆还是把半坡博物馆当作鼻祖。 第二个就是半坡博物馆保留了完整的村落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祭祀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陶、骨器、石器等。 文化艺术报:一代文豪郭沫若曾亲笔题写西安半坡博物馆馆名。2006年,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担任西安半坡博物馆文化代言人。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这些都彰显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自身魅力和社会、文化价值。半坡博物馆的主要展厅及馆藏精品有哪些? 张礼智:半坡博物馆目前有四大展厅。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区的一部分,包括半坡先民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窑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址;辅助陈列有第三、第四两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文化相关的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史、古人类史方面的专题展览。 半坡博物馆是专题馆,共发现比较完整的房屋遗迹46座,各类墓葬200多座,陶窑6座,窑穴200多座,陶、石、骨、角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出土文物中比较著名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及鹿纹、鱼纹演变而来的几何纹彩陶等,这些可谓是镇馆之宝。 “钻木取火”带你体验原始人生活 文化艺术报:西安半坡博物馆大型青少年文化体验项目“原始部落快乐行”和“史前工场”,向广大青少年呈现了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的生活画卷。该活动内容以及初衷是什么? 张礼智:史前文化距离我们较远,我们很难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包括现在为止有些东西我们都解释不了。比如骨针,“如何可以在那么细的针上面钻孔”是我们至今都未解决的问题。那么我在思考如何让史前文化和现代人缩短距离。我们让当代人以实验的形式、参与的形式进入原始人的思维,去更好的理解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于是2013年在文创实践上成立了“史前工场”项目和“原始部落快乐行”等。 “原始部落快乐行”是针对学校、社区、乡村等社会群体专门设计的系列博物馆教育活动,2014年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变宣讲说教为启发引导,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旨在将远古的史前文化以愉悦时尚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公众。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原始部落快乐行”设计并推出四个不同的活动版本———“学龄前儿童版”、“小学生版”、“中学生版”和“成人版”。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和互动体验项目,以确保最佳效果。 “史前工场”活动从2012年便开始设计,2013年正式实施,由著名作家陈忠实担任文化代言人。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展厅讲解和互动体验活动两个部分,其中展厅讲解包含了出土文物展厅和遗址保护大厅两个展厅的参观,每个展厅的参观时间均在30至40分钟左右。互动体验部分共有四个单项,分别是钻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植物锤染和陶器钻孔。每个项目的体验时间也在30至40分钟左右。我们活动每天接纳200~300人,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提前预约,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而且这些互动活动参与的人群也非常多,也逐渐将半坡的人气提升起来。 文化艺术报:博物馆目前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未来有哪些举措可以更好地提升游客的参观品质? 张礼智:目前来看还是硬件条件较差,场地太小。我们博物馆每年到黄金周的时候人满为患,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们占地107亩,感觉还挺大的。但是现在观众成倍增加,很多自驾游的游客没办法停车。而且设施也比较老化,比如下大暴雨,房子经常会漏水。 因此,今年五月份市上的领导们来视察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计划要将半坡博物馆整体提升改造,目前正在做保护和建设规划,估计未来几年半坡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我们计划将半坡艺术区、纺织城工业园等周围的文化设施整体规划,建成半坡遗址公园。 关于我们半坡博物馆的陈列室,将来也要增加,开设新的展示项目,比如有现代化的演示厅、专业的文物修复室、大规模的绿化区等。 同时,我们也在争取尽快免费开放,李克强总理说要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这对我们是个好消息,希望早日能免费开放。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 文/图 “馆长访谈”邀您来谈 协办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文化艺术报》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邀约热线:029—89370002邮箱:whysbbjb@126.com 编辑:阿七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