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同建丽:用陶艺为看得见的历史说话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康于 时间:2017-09-15

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执行馆长同建丽

用陶艺为看得见的历史说话


馆长同建丽在富平陶艺村陶炉前.jpg

馆长同建丽在富平陶艺村陶炉前

在西安这座古城,如果说博物馆是书写历史的悠悠画卷,那么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就是一座现代艺术的抽象雕塑。

日前,真爱中国·宫廷茶器设计大赛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名选手多为在校艺术类学生和年轻茶器设计师,获奖作品于9月3日-10月7日在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展出。

微信图片_20170909135222.jpg

让陶瓷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留下更多痕迹

文化艺术报:请介绍一下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的建馆背景及办馆特色。

同建丽:现当代陶艺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正是国际现当代陶艺发展之时,在这段历史期间,我国的陶艺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崭露头角。因此,在当下建立与世界陶艺交流的信息平台迫在眉睫。于是在2010年11月12日,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在大唐芙蓉园唐市开馆。

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是一家以收藏和展示现当代陶艺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以博物馆的角度来说,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大多是以现当代国际IAC会员精品作品收藏为主,让参观者通过鉴赏、展览、体验、咨询等互动途径,了解当下陶艺发展的状态。同时在国内外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陶艺交流。

文化艺术报:据了解,你们馆长期举办“致匠心——陶生活系列艺术展”,请简单介绍一下该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效。

同建丽: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尝试性的做了一些主题展览,欣喜地发现观众非常热爱陶瓷艺术,但是多数人的观念还仅仅存留在古陶瓷文物上。我们有更迫切的使命感,让我们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之一:陶瓷的现当代发展,在当今社会留下更多的痕迹。

陶瓷是中华瑰宝,但是在历史上即便是顶尖的工匠、手工艺人,他们制作出多少奇珍异宝,对华夏文化付出巨大的心血,其名也难入经传。所以,传世的精美工艺品,多见物而不见人;但凡匠人,穷尽一生磨练技能,做陶者也是如此。

任何艺术的瑰宝都离不开艺术家和手作者的巧思,以匠心和美学生活为本的识物方式更平易近人;先后的“陶工与茶人”系列展览和“陶艺三重奏”等十余场将艺术与生活巧妙糅合的展览,拉近了大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每年将近数十万人会因为一场“看得懂的展览”走进博物馆,了解当下陶瓷艺术的发展,认知从古陶瓷的到现在的国际陶艺发展。

陶工与茶人—真爱宫廷茶器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展.jpg

与国外艺术家合作呈现和收藏陶艺作品

文化艺术报:你们馆成功举办了“美国陶艺展”“东欧主题陶艺展”等多项展览,并邀请国外艺术家在陕西富平陶艺村驻进行了陶艺创作,当初为何有这种与国外陶艺大师合作的想法呢?

同建丽:在陕西富平陶艺村,有全世界最大的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富平乔山山脉有特别的陶泥原材料,很多元的可塑性非常符合当下国际陶艺大师们的需求,也有十几种窑炉为陶艺家们的创作提供便利(有的高达三米可以烧制大型作品)。我们馆长是徐国良先生,他从小就在陶艺环境和圈子中生活,很多国际艺术家的交流活动也是在他的推动和坚持下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博物馆每年通过这种陶艺交流制作和展览,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呈现和被收藏。除了观众喝彩,对于以“收藏”为目的的博物馆来说,如何解决资金不足又要纳入新的、优秀的陶瓷作品,方式和方法都很重要:提供便利的条件给艺术家们,并为他们举办展览,以此获得优秀的作品积累,这只是一个非国有博物馆尽最大的能量在完成使命。我们也欢迎热爱陶艺和生活的人群,每期的展览都是免费给市民开放,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陶艺艺术。

文化艺术报:在举办的众多展览活动中,哪一场令你印象最深刻?

同建丽:我们博物馆的展览基本都是我在策划,这几年来,最满意的就是在今年博物馆日(5月18日)举办的“珍视传统,走向未来——王碧云的陶花缘”,展览呈现了一个月。共展出了40余件现当代陶艺面花系列艺术品,为广大观众经典演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陶艺之碰撞。

2014年面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而王碧云老师于2015年离开了人世。我想通过举办这次展览,让人们去了解那些会逐渐消逝在秦东大地岁月长河中的“花样年华”。她们的年代虽经历过苦难,但没有磨灭她们创造美和艺术的能力。

王碧云生于陕西合阳县洽川镇莘野村,十几岁时开始随奶奶学习做面花。于2010年获得“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王碧云的陶花系列源于秦东生活的实用性,在创作上又属于纯艺术雕塑。在富平陶艺村创作达十多年。因为“面花”原材料的难以储藏,王碧云老人在富平陶艺村陶艺工作期间,用陶土捏制的面花,是陶艺村的创新之举,保存并拯救了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莲花童子、意象而神似的十二生肖等等,这些造型独特、富有民间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关中面花,以更易保存、更易流传的陶艺的形式出现,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使人耳目一新,而且拯救和保存了面花这种珍贵的民俗艺术。

文化艺术报:作为一家以陶艺为主题的博物馆,未来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呢?

同建丽: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繁荣的文化艺术时期,很多收藏现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对于同时代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然而尴尬的是,大多数人提起“博物馆”这三个字,依旧认为那是一个“文物”展示的窗口。

我们是非国有博物馆,面对的人员流动大、资源、资金短缺的问题多一些,但是博物馆事业是需要情怀的工作,可是也许更要“杀死情怀”才能做得更好:当代博物馆的生存之道在于是否有能力将艺术与商业恰到好处的衔接,一个好的博物馆馆长必须学习“美学经济”的概念,这是一个大的课题。而我和我的同事们还在学习和摸索经验的路上。无论如何,我们馆都会继续为展现当下和未来会看见的历史继续做出贡献。

文化艺术报记者 康于


编辑:惠茹乐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