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珍友社班主衡小珍: 相声要想创新,得先学会传统相声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左晨琛 时间:2017-09-15

DSC_2606.jpg

珍友社班主衡小珍

十年前,民间相声社团珍友社在西安成立。十年的风雨见证了珍友社的发展,十年的磨炼打造了珍友社的内涵。

在十周年来临之际,珍友社举办为期三个月的10周年庆典演出季活动,感恩10年来无数观众的全心支持,同时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相声艺术的魅力。

借此机会,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珍友社班主衡小珍先生,听听他与珍友社的十年故事。

京剧与相声

文化艺术报:您从小学习京剧,工文武花脸,曾得京剧名家王玉田先生亲授,为什么后来转行做相声演员?

衡小珍:我从小学京剧,后来被迫转去学评剧,实在不喜欢。我当时年轻气盛,虽然犯法的事绝不会做,但是调皮捣蛋不太受拘束,后来就辞职了。全国漂流,到处找剧团工作,但都不顺利,没有稳定的收入,更没有演出的机会。后来经人引荐,我在南京遇见了一位相声大师张永熙先生,张永熙先生说我的口挺正,就教我说相声。我有京剧基础,所以学得很快,一个月就可以上台表演了,老师根据我自身的特点,教了我一个传统相声《铡美案》,并亲自在台上捧我,当时反响很好。

文化艺术报:您当时已经在南京开始说相声了,后来为什么又回到西安?

衡小珍:相声讲究师承关系,我在南京拜了我的师父王宝珍先生,王宝珍先生是陶湘九老先生的徒弟,我就是陶家门的再传弟子,所以我一直待在南方,直到1985年我的师父王宝珍先生去世了,没过多久我也就回到了西安。

文化艺术报:您为什么想要创建珍友社?

衡小珍:我刚回西安那个时候允许个人办剧团,我就通过文化局申请了一个西安青年艺术团,当时整个艺术团办得风生水起,只是后来不行了,为了生活,我开始到处主持、表演。2007年一次去南京交流学习,我看到南京的开心茶馆相声社办得有声有色,突然激起我对相声的怀念,这么多年的打拼,我一直忘不了京剧和相声。想到西安这么大的都会城市,老百姓接触不到相声艺术,有些可惜,于是就创办了珍友社。珍,取我名字最后一个字,珍惜身边的朋友,来听相声的都是我的朋友,珍友社就是这个意思。

珍友社十年发展波折不断

文化艺术报:您一直都说珍友社“十年风雨、十年磨练”,为什么?

衡小珍:珍友社这十年,真的是起起伏伏,一路心酸。10年间光场地就换了7处,茶馆、酒店都待过,很多时候一个地方刚装修好,没演多久,甚至观众都没培养起来就被迫搬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珍友社都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到处漂流,观众都反映说,怎么珍友社天天搬家,到处搬。

社里收入也是时好时坏。在汶川地震刚发生不久,珍友社组织了一场募捐表演,募集到善款7500多元,全部捐给了灾区。最低谷的时候差点连场地租金都续不起,我们只好在表演的时候如实把珍友社的情况告诉观众,希望大家能帮我们渡过难关。观众们都很好心,愿意帮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群山东来旅游的朋友,看完表演后慷慨解囊,10个人每人捐了100元,我们当时每个人都很感动。

10年间,珍友社好比一支前进中的队伍,离离合合,当初与我一起创办珍友社的元老都早已离队,我带着一群年轻人一路坚持,中途难免遇到一些人和事,一次次打击着珍友社,但是头几年珍友社还是在困境中顽强地发展起来了。珍友社成立周年的时候在五四剧院举办了周年庆演,当天剧院里800多座位都坐满了人,虽然最后没挣到多少,但是名声是传出去了。

结果谁知没几年,有人想拆散珍友社,虽然最后没有得逞,但是也让珍友社元气大伤,从此开始下坡。

直到2012年珍友社最后一次搬家,搬到土门文化宫,我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搏,如果真经营不下去就只能放弃了,没想到五年时间这么快过去了,珍友社撑了下来。

相声表演门槛低但要求高

文化艺术报:近年来,相声的人气是越来越高,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您平时有关注过这些节目么?

衡小珍:我平日里也在看,我也跟社里的年轻人说你们有机会就去参加,选不选上都无所谓,就当做是锻炼,娱乐圈的怪相太多了,首先还是要搞好自己的业务。

不过我觉得有些比赛在赛制设置上不利于演员良好的发挥,因为传统相声有它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路,非要在一个短时间里限制,不能很好地展现相声包袱的精髓。

其实相声有很多传统的段子,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一方面可能是没人教,再一个也是得年轻人自己多钻研。相声不是光用嘴说就够了,其中学问很多的。

文化艺术报:您觉得好的相声表演应该是怎样的呢?

衡小珍:相声主要是逗人乐,但是这逗乐也是要有技巧的,不是做个鬼脸、耍个宝就行了。学相声的门槛不高,但是实际上相声表演对手眼身法步都有讲究,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练功的。为什么很多戏剧演员出身的相声演员站在台子上就好看,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逗人发乐,因为都是有基本功的,每个手势、眼神、表情、身段都得讲究,说、学、逗、唱、演各个基本功都得下功夫练。现在很多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就缺少这些基本功,光靠嘴说,那是达不到效果的。相声门槛是低,但是要求很高,要想说得好,就得下硬功夫。

文化艺术报: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创新了的相声表演形式,您对这些新形式的相声表演与传统相声有什么看法么?

衡小珍:相声表演也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传统相声都是十分考究的,每一句话都是仔细推敲出来的,是经过了无数艺人的实践,经过了观众的选择、比较,最后才臻于成熟的经典作品,我觉得创新也应该在这些经典相声中起步。

但是往往传统相声的传承并没有受到重视,很多经典的传统相声正逐渐从我们视野里消失,不是因为它们不受欢迎了,而是不再被推广了。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商业化、娱乐化趋势的影响,人们更喜欢去追逐一些新鲜的事物,这就无形中伤害了相声艺术。或者社会上主推一些自由创新的相声,没什么文化底蕴,就图个一时开心,回头人们就忘记了,这些对相声艺术伤害也很大。

珍友社也有各种新形式的相声表演。珍友社每年过年的封箱表演都会安排相声剧,让观众知道开箱封箱演出是怎么回事。相声剧跟小品不一样,用的也是相声的表现手法。比如有一部根据京剧《龙凤呈祥》改编的相声剧,演员都是京剧的行头,还专门邀请了专业京剧乐队。也有一些现代比较紧扣时事的相声剧。

相声要想创新,首先就得学会传统相声。珍友社主张的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态度,我们推广传统相声,但也不能一字不动照本宣科,否则那就只有传承没有发展了。

文化艺术报:珍友社有很多相声都是用陕西方言,您当初这么决定只是想说陕西话接地气么?

衡小珍:虽然相声不是西北的传统艺术,但是我们面向的都是陕西观众,所以将陕西话融入到相声表演中,是会更加接地气,让观众感到更亲切。当然同时,我们也想把咱们陕西一些极具特点的方言弘扬一下,让大家知道我们陕西也有这些个好听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创新。

加上国家近些年来一直提倡传统文化复兴,推崇文化自信,陕西话不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艺术?

民间相声社团发展有困难

文化艺术报:随着相声艺术越来越有人气,现在学相声的人多么?

衡小珍:来真心学相声的还是凤毛麟角。每个人来学相声的目的不一样,有些人以为相声能说就行了,跑来一学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不愿意多下功夫,就放弃了。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感觉相声是后爹养的,民间相声社团没有固定观众和收入,甚至没有固定演出机会。每个人首先都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生活都成问题,也没办法安心学。

文化艺术报:您的意思是相声社团发展有困难,具体是什么情况?

衡小珍:虽然现在有些相声社团发展得很好,也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不是全部社团都如此,还有很多经营比较艰苦的相声社团。之前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相声神州行”让珍友社走出陕西地区去外地进行了一些演出,让外地观众也感受下陕西这些年相声艺术的风生水起,给了我们一些扶植,我们很感激。我们希望以后能参与更多的惠民演出,尤其是陕西省境内的,比如精准扶贫方面的惠民演出,我们也编排了一些扶贫题材的节目,希望有机会能参与,希望政府能多给我们一些支持,给年轻的相声演员们多打打气,我相信他们是能创作出好作品来的。

文化艺术报:珍友社以后一段时间有什么活动计划可以透露下么?

衡小珍:最近就是搞好珍友社十周年演出季这几个月的各场活动,之后想办法多走出去,与全国各个相声社团同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争取每年的表演都能覆盖全省,把我们的招牌继续打响,毕竟珍友社是西北第一家茶馆相声社团,必须做出第一家的模样来。我坚信只要珍友社坚持发展相声艺术,就一定会在老百姓的心中发光发亮。

文化艺术报:您还有什么想对观众们说的话么?

衡小珍:希望大家都能更关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没事可以多听听相声,人生这么短暂,何不能笑就笑。生活中多一点幽默,心态更阳光一些,这样待人处事也会顺利很多。

文化艺术报记者 左辰琛 文/图


编辑:阿七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