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 >
  • 航天六院7103厂涡轮泵加工车间钳工董飞
    航天六院7103厂涡轮泵加工车间钳工董飞

    【绝活看点】 董飞:火箭发动机生产环节钳工,擅长“高难度孔加工”。一些关键零件上的小孔,位置精度需精确至0.01毫米,“大机器钻小孔,考验耐性,更考验功力。”扎根三尺钳台20多年的他云淡风轻,底气十足。 坐在大型摇臂钻床前,身材魁梧的董飞(见图)...

    2019-04-16
  • “青年”冯骥才: 文学和文化保护是我当下重心
    “青年”冯骥才: 文学和文化保护是我当下重心

    邓勃 摄 演讲后,冯骥才为小读者签名 1.92米的身高、挺拔的背脊、睿智的眼神……4月13日下午,当年逾古稀的冯骥才步履矫健地走进黄埔书院会议厅时,会场掌声雷动—— 从业余走向专业 “大冯”一开始不是个作家。冯骥才在演讲时常常叫自己“大冯”。冯骥才生...

    2019-04-16
  • 莫言:获奖后第二天就开始想 怎么突破“诺奖魔咒”
    莫言:获奖后第二天就开始想 怎么突破“诺奖魔咒”

    莫言发表年度作家感言视频 邓勃 摄 年度作家致敬词莫言 在诺奖症候群的压力下,莫言既没有冒进求成,也没有畏缩不前,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路走来,这是我们最为乐见的。 以2018年度他最受关注的短篇小说《等待摩西》来看,莫言没有太刻意的语言、太花哨的手...

    2019-04-16
  • 77岁冯骥才重返文坛 一天当做两天用
    77岁冯骥才重返文坛 一天当做两天用

    冯骥才 冯骥才与孩子们合影 前天下午,77岁的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黄埔书院“非常道”读书会会场作了题为“我的写作生活”的分享。 近期,已经20年没有出版小说的冯骥才,携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重返”文坛。 文学和文化遗产保护,是冯骥才过去这...

    2019-04-15
  • 把每部戏都当做第一部来写
    把每部戏都当做第一部来写

    我经常半年写作,半年和农民、工人同吃同住,这样获得的体验最深刻、最有真情实感,进而创作出独特的故事。对于故事,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而是要悉心“培养”,把故事一点点“养”大 2018年,我有4部作品在卫视黄金档播出,《家有九凤》《北风那个吹》...

    2019-04-12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