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渭南市“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团走进大荔县,在芟稼庄党史馆聆听党的历史,在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冬枣大棚里感受枣农红火日子的喜悦。
大荔县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芟稼庄
来到芟稼庄党史馆,一副对联便映入眼帘:此地曾点星星火,斯地皆闻殷殷雷。豪迈的话语诉说着大荔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芟稼庄支部干事会的峥嵘岁月。
芟稼庄党史馆于2017年9月建成,通过68块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芟稼庄党组织的起始和发展。
1924年,在渭阳中学任教的共产党员方仲如,为渭北带来了革命的薪火。1926年渭阳特支成立,翌年7月,渭阳特支更名为中共五一县委,点点星火开始了传播之路。
所谓万事开头难,渭阳特支成立初始也是举步维艰、势单力薄,工作处处受到掣肘,因此迫切需要招募人才、扩大实力。怎么办呢?党员徐振化受到派遣,化名陈济世来到芟稼庄,以杂货铺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
经过不懈努力,同年7月,芟稼庄支部干事会成立,发展了包括徐振化在内的8名共产党员。张振学任当时的支部书记,大荔县第一个党组织就此成立。
干事会积极配合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和各地的武装斗争,混入敌人内部,夺取枪支。但这一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恐慌,1928年,两位党员被残忍杀害,芟稼庄支部干事会的革命行动因此而暂停。
芟稼庄支部干事会开创了大荔县党组织建设的先河,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将革命火种送往同州大地。此后,“东府特委”“哀鸿剧社”“朝邑贫农团”“平朝工委”等早期党组织相继成立,党的组织活动呈燎原之势。
渭北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荔北战役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秋季攻势作战的统一部署,为配合中原和太原两地的战略行动,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司令员于1948年9月12日至23日,在澄城赵庄野战军司令部驻地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心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纵队共六万余人发起荔北战役,力求全歼国民党军第十七、第三十八军。
10月5日,西北野战军各纵队由澄城、合阳地区出发。6日拂晓对据守永丰镇、韦庄镇、寺前镇、醍醐镇地区的第十七军发起攻击,至11时许,歼其第四十八师大部,黄昏,第十七军军部率余部自韦庄镇向西南突围。
7日晨,西北野战军除以第四纵队继续围攻永丰镇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转向进攻第三十八军,至15时攻占坞泥村、唐家堡、汉村等据点,歼其一个多团。第三十八军主力向洛河西岸撤退,第二、第三纵队在追击中再歼其一部。7日晚,第四纵队全歼永丰镇守军一个团,第六纵队乘胜直逼大荔城郊。
在此期间,输红了眼的胡宗南为了与人民解放军决战,连续从耀县、兴平等地调集第一军、六十五军、三十六军、七十六军、九十军、十三军等相继投入战斗,连同原在蒲城、大荔地区的部队共十三个师约九万人,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疯狂地向西北野战军反扑。
11日,国民党第六十五、第一、第三十六军主力共六个师由大荔分左右两路向北进攻,黄昏,第六十五军进至汉村、李家坡、大壕营一线。
12日拂晓,西北野战军乘其立足未稳,以第一、第三、第六纵队发起反击。第六十五军在炮火、坦克、飞机掩护下向南撤退,西北野战军即展开追击。至16时,击落飞机三架、击毁坦克两辆,并在李家坡歼第一八七师一个团另两个营。
与此同时,二纵以三五九旅在北,独四旅在东合力围攻大壕营村,以独六旅主力攻小壕,其十六团在小壕村南和西小坡之间构筑工事,防御国民党援军。由于大壕营村四周土地平坦,难以近攻,而国民党军队又武器精良,二纵苦攻半日未能拿下,但却给国民党军队以大量杀伤,并使其与军部的有线联系中断。
情急之下,已经受伤的国民党一六零师师长黄植虞的参谋长赵廷豪只好用广东方言在无线电台上向军部求援。下午3时许,国民党第六十五军军长李振从其预备队派出一个营,以六辆坦克为前导,八架强击机在空中支援,向西北野战军二纵三五九旅侧翼之七一九团攻来。由于缺乏反坦克经验,三营阵地被突破,营长光荣牺牲。在此危急时刻,三五九旅集中炮火向国民党军队的坦克齐轰,将其击退,收复了阵地。国民党第六十五军一六零师在其军长李振的“后退枪毙”的威吓下,仍固守着土围子。
17时许,正当西北野战军二纵调整部队组织火力,准备在入夜后再行攻击时,国民党援军十三军一三五师和骑兵第四团由大荔县城方向来增援大壕营。在小壕村防御的西北野战军独六旅十六团阵地遭受到三面攻击,部队伤亡较大,阵地被国民党军队突破,援军与守卫大壕营守军会合,痛失歼敌时机,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12日晚,胡宗南又向荔北投入七个师的兵力。西北野战军前委认为再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队已属不易、再战不利,遂下令各部停止攻击,向韩城、石堡(今黄龙)以南地区转移。
此役,西北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5万余人。至此,胡宗南的五个“机动师”只剩一个比较完整,严重地削弱了胡宗南集团的实力,遏制了其抽兵东顾的企图,有效地配合了中原、华北野战军的作战。
1953年,大壕营村群众自发在村北建起了荔北烈士公墓。2005年,大荔县在原有公墓的基础上建立了荔北战役烈士陵园。同时,大荔县还将白马村、尧头村、坡底村三处烈士遗骨迁入陵园。目前,陵园内共安葬847名烈士,其中129名为无名烈士。
走进荔北战役烈士陵园,一座写有“荔北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显得格外庄重瞩目,通过这段历史,让每一位来此缅怀的群众无不深受震撼和洗礼。
黄河岸边枣花香
“4月底最早上市的冬枣要卖到300多块钱一斤,现在一斤90多元,除去人工、肥料等费用,平均一分地能赚1万元。”在大荔县范家镇雷北村的冬枣大棚里,李六五满脸洋溢着笑容向记者介绍着自家的好日子,“我家建了两个冬枣大棚,一年收入25万元左右。每年6月底冬枣结束后就出去全国各地旅游1个多月,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等9月开始施底肥,为来年收获做准备。”
5月26日,中国·大荔首届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大荔冬枣开园仪式在范家镇雷北村举行。在大会现场,发布了2021年大荔县“最美枣园”评选标准和冬枣分级标准,并与采摘现场进行了连线,氛围浓烈。伴随着开园令下,第一批冬枣车缓缓发动,发往全国各地。
大荔是我国枣树发源地之一,有着2100多年的栽植历史,品种有140多种,数量居全国之首。早在西汉时期,大荔沙苑的先民就有栽植枣树的习惯,千百年来防沙固沙的枣林至今可现。现今,大荔县在科技革新中寻找突破,全县冬枣栽植面积已达到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40万亩,总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占到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被誉为“中国冬枣第一县”。这里生长的冬枣,皮薄肉脆、甘甜清香,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连续6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品牌价值48.68亿元。良好的口碑带来的是广阔的销售市场,全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10余个海外市场。
如今的“大荔冬枣”,已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迈出国门,成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好产业。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