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同心奔小康 从“绿进沙退”到“生态富民”——榆林市榆阳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5-06

从“绿进沙退”到“生态富民”——榆林市榆阳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记者 程刚 通讯员 高忠平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开春以来,榆林市榆阳区抢抓时机掀起植树热潮,用实际行动为这座塞上名城再添新绿,植绿增绿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

多年来,在这片曾经被沙漠侵蚀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上,榆阳区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把这片土地最终打造成为林木覆盖率达45.8%的“国家森林城市”,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各项富民举措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力“增绿” 再造塞上生态美景

“位于榆林市东北部约6公里的‘七里沙’,过去是一片沙漠,看不到一丝绿意。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组织我们在这里开展义务植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七里沙’早已变成了一片绿洲。”日前,榆阳区牛家梁林场场长纪志荣告诉记者。如今,从小便参与义务植树的纪志荣已成为一名职业“植绿人”。

多年来,在纪志荣与他的治沙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七里沙”已经被数十万亩的林木所覆盖。如今,这片绿洲像一道屏障保护着榆林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随着当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榆阳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但在历史上,这片土地曾因黄沙侵袭而被迫三次迁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遭受毛乌素沙地的风沙侵袭,榆阳北部滩区黄沙漫天,南部山区水土严重流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70余载赓续奋斗,一代代榆阳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与风沙艰难斗争,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和“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67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义务植树711.3万株,美丽乡村绿化60个,绿色廊道绿化与提升510公里,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造一年311天的新纪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夯实“护绿” 厚植乡村生态底色

“我们麻黄梁镇是榆阳区东部的资源重镇,煤炭资源富集,镇内遍布数十家大小煤矿和洗煤厂。多年前,由于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生态环境的治理,一度让这个美丽的陕北小镇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连林草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煤灰。”谈及这段历史,麻黄梁镇党委书记高保平叹了口气。

据介绍,近年来,麻黄梁镇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实行关停,转型发展全域旅游产业。2020年国庆节前,占地37平方公里的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已成为陕北乃至周边省市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为了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近年来,榆阳区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在全区启动了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社区)、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全域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乡村面貌大提升行动。与此同时,榆阳区下功夫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启动“百村示范、整区提升”工程,建设了一批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0年以来,榆阳区还启动了严厉打击非法开垦未利用沙地行动,常态化开展封山禁牧,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全力守护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的建设成果。

今天,行走在榆阳大地的秀美乡村间,仿佛走进了一幅又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在青云镇郑家川村,千亩万寿菊让游客充分体验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小纪汗镇井克梁村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不仅让毛乌素沙地再现盎然绿意,更让全区羊子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底气十足”。

发展“赏绿” 开辟“生态富民”之路

进入4月以来,在榆阳区南部的古塔镇,满山杏花竞相绽放,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来到杏树林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粉色的杏花开满枝头,春风吹来清香扑鼻,这里农家美食、窑洞民宿样样俱全,到这里玩绝对不虚此行。”一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好风景,不愁“好钱景”。古塔镇赵家峁村村民张春米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近年来借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并在2016年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几年我们村旅游业发展特别火,游客多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现在,回村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伙儿的干劲可足了,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采访中,张春米一脸笑容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赵家峁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近年来累计向村民分红500多万元。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余元。

在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榆阳区还依托大扁杏、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基地,大力发展杏仁粉、开口杏仁、沙棘饮品等下游深加工产品,不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其中,南部山区16万亩大扁杏在丰产年份可产杏核23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2000万元。如今,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榆阳大地上日益凸显,一幅生态富民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三秦新风貌

鱼儿欢腾人欢笑

67da827de68460338a1161757303c551.jpeg

鱼儿在水中欢腾。

6a6b9da7f6092ab8399a70395a4e4544.jpeg

跳跃的鱼儿,跳跃的希望。

本报记者 赵晨文/图

虽然从事渔业生产已经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可每次到捕鱼的日子,王凯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4月21日中午,雾还没有散去。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东兴村的东兴养殖有限公司的鱼塘边,由10多名来自附近村庄村民组成的捕鱼队已经集结完毕。他们各自分工,很快一张大网就在鱼塘里由西向东开始移动。

半个多小时后,捕鱼队已成功将大部分的鱼赶到鱼塘的一侧。王凯的父亲王军站在鱼塘边,眼瞅着时机已到,一声令下让捕鱼队开始捞鱼。

20世纪80年代,王军率先在西安市开办养殖公司。目前,这个依托库峪河优质水资源开办的养殖公司已经有30多个鱼塘,养殖水面超过230多亩。

不一会儿,花鲢、草鱼和罗曼鲤鱼等不同品种的鱼在渔网中跳跃,捕鱼队员穿着雨裤站在鱼塘里分工协作,捕捞上来的1万多公斤鱼很快被装进3辆配有制氧设备的专业运输车中,转运至西安的水产市场。

四季河畔的那一抹“芬”芳

记者 陈嘉

春到人间草木知。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的春天如约而至。家住四季镇天坪村四组的尹小芬特别喜欢这个季节。天气转暖后,她就经常把瘫痪在床的哥哥苏业鹏推到院子里晒太阳。四季河畔,鸟鸣涧,山花簇,尹小芬认为,生机勃勃的春景能让苏业鹏的心情变得更好。

今年,是尹小芬照料苏业鹏的第11个年头。苏业鹏是她丈夫苏业成的哥哥,因为意外致残,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从嫁进来的那一天起,尹小芬辈分上虽然是弟媳,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嫂”,成了这个六口之家的“女主人”,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

4月15日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没消散,尹小芬已经张罗两个孩子起床收拾,准备上学。7点的闹钟一响,她下楼来到苏业鹏门前:“哥,我进来了!”每天这个时候,她得给苏业鹏翻身。11年间,早晨7点的“问候”从未间断。

“他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

尹小芬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女,但从小并不娇惯,农活、家务活什么事都做。后来亲戚给她家过继了一个孩子,多了弟弟的小芬,变得更加懂事。

2005年,苏业成一家搬到了尹小芬家隔壁,两家成了邻居。2008年5月,兄弟俩经熟人介绍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煤矿务工。当年10月10日,哥哥苏业鹏在点火炮的时候,巨大的冲击力导致一块大石头垂直砸在他头上,造成他颈椎和胸椎爆裂性骨折。经过一番抢救,苏业鹏的命保住了,可从此只能躺在床上,胸腔以下无法动弹。

这件事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把苏业鹏的心击得粉碎,也让弟弟苏业成感觉天塌了。苏业成从此以后担起家庭重担。

2010年,尹小芬和苏业成结婚。即便知道婚后将面临巨大的家庭负担,尹小芬对这桩婚事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他们哥俩关系特别好,哥哥比较开朗,弟弟憨厚朴实,都是本分人。我嫁过去就是他家的人,他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他的爸爸也是我的爸爸。”那年尹小芬刚刚21岁。

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换洗擦身……长年累月照顾苏业鹏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尹小芬却不厌其烦地把这件事做得非常好。这么多年过去了,苏业鹏没有长褥疮,住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异味。

“一开始也做不顺手,还有些难为情,不过我们不照顾他,他今后怎么办?这是我的责任。”尹小芬坦言。

“按照医生交代的,每两小时就得翻一次身,白天还好一点,但到了夜里,就怕睡过去把事误了。”尹小芬就这样坚持了9年。

去年,县政府送来一张气垫床,只要夜晚睡觉时充上电,床垫交替充气,贴身一面就会形成一定的角度,有效缓解了苏业鹏睡觉时的不适感。

“真是难为我这个弟媳妇了。现在,她再也不用每晚跑下来帮我翻身,总算能安安稳稳睡个踏实觉。”苏业鹏告诉记者。

对于弟媳的照料,苏业鹏爱用“真的没话说”来形容。这一句最朴实的赞美,不仅道出了自己这么多年的感激之情,更道出了弟媳人性中最光辉的那一面。

“让他有尊严地活着”

尹小芬曾经是不少人眼里的“傻女子”,甚至在她婚后还有人劝她离开这个家。但每次听到这样的“劝告”,小芬总是淡淡地回应:“我觉得没啥,都习惯了。”

如今,丈夫在四川达州的远元修脚店务工,家里的事情几乎都靠小芬一人操持。除了照顾苏业鹏,上有年过八旬的公公,下有一双年幼的儿女。在她的眼里,家比什么都重要。

实际上,相较于照顾饮食起居,照顾苏业鹏的情绪更加不易。

早几年,苏业鹏无法接受这么沉重的打击,整个人意志消沉。尹小芬特别能理解哥哥的难处,一旦苏业鹏有了情绪波动,她就想方设法帮助他缓解情绪,疏导压力。

“他才是我们屋里最难的一个人,他是有苦没法说,什么事情都要靠我们,所以我要多体谅他,让他有尊严地活着,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尹小芬告诉记者。

尹小芬的体谅和宽容,公公和哥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家里来人,他们都会毫不掩饰地对小芬大加赞扬。

就这样,这个外人眼里的“傻女子”,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女子。在2017年村上的道德评议会上,她被评为孝老爱亲模范;2018年被县妇联评为“好媳妇”;201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助残脱贫”先进个人。

“她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这两天,尹小芬除了像往常一样忙里忙外,还要隔三岔五进山采中药材,以补贴家用。

“老公虽然每个月有6000元的收入,但给我们寄回来一些,自己剩的就不多了。我能替他分担一些就分担一些。”尹小芬说。

说起这大山里的中药材,尹小芬如数家珍。“我们这儿的山里都是宝贝,细辛、重楼等中药材很常见,我今年已经卖了1200多元钱的中药材了。”

进山采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早出晚归,还要留意突如其来的大雨。尹小芬每次回来后,都会把在山里的见闻讲给哥哥听。

“他自从瘫痪在床,就没再出过门了,所以有机会我就会陪他聊天,给他讲讲新鲜事。”尹小芬说。

弟弟给苏业鹏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这部手机固定在床头的支架上,苏业鹏常常在手机上浏览新闻、刷抖音,还结交了几个朋友。

“上网后才知道,这世上还有好多跟我有同样遭遇的人。他们自信乐观,还开直播跟网友聊天。我一直在想,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土特产也多,我也想参与参与。”谈话间,苏业鹏变得活跃起来。

“尹小芬确实了不得,这么年轻的姑娘,在屋里照顾哥哥这么多年,要是换作一般人,恐怕怨声载道了。不过我们每次遇见她,她从来没有说过半句抱怨的话。”邻居袁玉芝说。

“尹小芬乐观、善良,尽管家里有困难,但是她从不向外人谈及自己的难处,更不会主动找我们帮忙。尹小芬身上有一股越挫越勇的劲儿,她让人既心疼,又敬佩。”天坪村党支部书记贺开文说。

找对好路子 过起好日子

记者 方敬尧

4月16日,向书安正在茶园中采茶,他的手指轻轻一掐一折,新茶便被采摘下来。微风拂面,向书安身后的坡地上满是茶树,三三两两的村民不时弯下腰采茶,大家挎着小竹篓,将新采的茶叶放到竹篓里。

在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良田村,跟向书安一同来采茶的村民还有很多。当日17时,向书安把刚采的茶叶背到茶场里卖掉,茶场的会计给他开了一张收据,之后会按时把钱转到他的银行卡里。

看着手中的收据,向书安笑着说:“以前村里没有好产业,我只能外出务工,一年到头很少回来,收入也不高;现在村里栽种茶树并形成了长效产业,我也就愿意回到村中,既能照顾好家人,又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不少村民也有着相同的感受。2015年,东安、良田两村合并为现在的良田村,村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旁静静流淌而过的汉江让整个村子多了美景,但也带来了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受限等难题。由于地势起伏较大,良田村并无多少良田,村民种地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那时乡亲们只能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中没有太多增收渠道。”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派驻良田村第一书记刘红雨说,自己刚到村里的时候,山路崎岖,好多地方都不通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常态。那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村子经济发展找到适合的产业。

刘红雨与良田村党支部书记刘堂余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至2018年良田村硬化了通村到组的10公里道路,干净的自来水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没有好的产业,贫困村这顶帽子就摘不下来。在四处考察并拜访农技专家后,刘堂余组织村“两委”班子开会研讨适合村实际情况的产业,最终确定走以茶兴业、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子。于是,刘堂余联系了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启余,借助企业的力量助推良田村的全面振兴。

“云雾缭绕的地方肯定能产高品质的茶叶,因此我决定流转村民的土地建设茶园,让大家在村中就能增收。”周启余告诉记者,去年,来茶园务工的村民每户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每年3月初至10月底村民们可在茶园中从事采茶、施肥等工作,既能照顾好家人,又能增加收入。

找对了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自2013年以来,良田村建成了1500亩标准化茶园,2020年,良田村164户651人正式脱贫,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村中所产的茶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红茶、绿茶等销路都很不错。

“近年来,良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生活越过越好,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刘堂余笑着说,下一步,良田村将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业,着力打造“茶果新村”,让大家奔向更美好的小康生活。

张候林:为民解忧的知心人

记者 程刚 通讯员 白凌燕

“老哥,我一直说要请你吃饭,你最近家里情况怎么样了,还有什么困难没有?”“张局长,今年家里情况还不错,多亏有你们的帮助……”4月18日,靖边县信访局局长张候林专程来到困难群众郝某家中,一见面两人就紧握双手寒暄个不停。

“现在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措施很到位,只要是政策允许的,你有什么诉求就跟我说,凡事要有耐心,不要急躁,只要是合理诉求,我们一定帮你解决。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勤快,就能把生活越过越好。”张候林一边叮嘱郝某,一边把带来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塞到眼圈泛红的郝某手中。

然而,谁能想到郝某曾经是当地出名的信访“钉子户”。“2018年以来,郝某曾因个人利益问题,通过网络向国家信访局投诉10余次,成了当地有名的上访难缠户。两年来,郝某的每一件信访投诉,张局长都要详细了解事情原委,耐心细致地给他解释政策,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终于化解了他的心理矛盾,签订了息诉罢访协议书。”靖边县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宝贵说。

郝某的重大转变仅仅是靖边县信访工作的一面镜子。2017年,张候林调任靖边县信访局局长。他坚持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先后解决了一大批重点信访疑难问题,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而他也成为群众眼中“为民解忧的知心人”。

2019年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见到张候林后便开始哭诉:“我有几十年的冤屈事,请张局长为我做主……”老人姓张,20世纪50年代时曾是靖边县拖拉机站职工,被无故辞退后虽然享受按月生活补助,但生活困难,上访是为了落实相关政策待遇。然而,张候林在调查中发现,因年代久远,老人的个人档案无法查证。其膝下一子于1987年触电身亡,现家中只有他一人孤苦伶仃,生活没有着落,长达十几年的上访,已成了老人一种执拗的“生活方式”。

面对这名上访户的实际情况,张候林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到老人家中看望慰问,并通过多方协调为他争取到生活困难救助金3万元,切实解决了老人生活困难的问题,终于使这起持续十几年的信访难题得以彻底化解。

2020年春节前夕,农民工李某某、刘某某到靖边县信访接待大厅号啕大哭,反映在2016年就发生的欠薪问题。经了解,因工头哄骗,李某某等人已经错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期,直至最近才开始向政府反映欠薪问题。

为了保障这些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张候林紧急开会协调有关部门,多方督促相关企业落实欠薪责任,终于让这起欠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当李某某等人拿到拖欠多年的工资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几年来,在靖边县信访局,像这样让上访群众“哭脸变笑脸”的事情数不胜数。

几年来,在张候林一心为群众办事的精神感召下,全县信访干部上下一心,工作成效不断得到提升,信访工作“四率一占比”绩效考核数据持续优良,连续被评为省市“信访工作先进县”“维护稳定工作先进集体”。

去年,靖边县信访局共妥善办理群众来信114件,群众来访问题200件,群众网上投诉1762件。信访部门及时受理率和责任单位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信访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大幅缩短,用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